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下水(2 / 3)

果然,李敬玄開始沉思。

知道得不多,但知道一些,比如拜占庭,或者叫東羅馬,或者叫大秦,反正有些亂,南邊的北緬與孟加拉國還有一個國家也叫大秦。知道在西方很遠地方,幾萬裏之外,有很多人,文明有可能比中國落後,但不會落後多少。

航海也有好處,這是看到的,什麼拉動國家經濟,不懂。其實最好的例子,古今隻有南宋做得最好,關稅占到全國的六七分之一,加上間接的拉動催動了整個國家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所以南宋偏安一隅,經濟總量卻有可能是唐朝的五六倍。但關稅的好處是實打實看到的,現在隻是放了一百戶,就是這一百戶還沒有準備好,已經有了可觀的收入。如果是兩百戶三百戶,會有多少關稅,還是能想像的。兩渠過後,這些收入就要歸朝廷所有了。對朝廷財政壓力將會緩解許多。

不過沒有想到這麼多好處,心中也在盤算著壞處,越了國法,放百姓出國,海上風險大,會死很多人,又是多少在鼓勵百姓營商。其中得失,竟無法評議。

李威又說道:“李相公,這幾年朝廷收益增加,想造福百姓,是不是將公廨錢廢除。”

說老實話,這些年看了看,李威對唐朝種種不能算是太不滿,畢竟在這個時代,這樣的科技,這樣的生產力,這樣的認識,做到這地步已是不易,但對這個公廨錢最為痛恨。

私人放罷了,朝廷放,還有捉令吏來管理,百姓落了進去,非得家破人亡不可。講良心的,一年的利息是百分之分,不講良心的,是百分之三百,不將借利的人逼得傾家蕩產,誓不甘休。有的地方百姓不願意借,於是責令官府強加於百姓頭上。雖然數量不大,但中招的百姓苦不堪言。

“這個我要與其他相公商議。”

也不是少錢,一年有十幾萬緡錢的收益,所有官員年終獎就指望著它。李敬玄一人不敢作主。

禁止再度放百姓出海的命令頒發出去,當然,這一下子許多人更急了。雖然對太子的以錢為良做法不滿,可多少還是一個機會,如果全麵禁止了,就是有再多錢砸,也沒有用。或者私自出海,終不是長遠之計。因此,有許多商人富戶上書,說朝廷不公平。

這時候李威卻到了草橋關。

七月將要結束,兩渠又要再度動工。可重心轉移到了丹水渠,人門河隻是為了泄流,能鑿深廣最好,不求整齊通航,任務輕鬆一些。可是丹水渠到了草橋關往上,任務始重。

姚璹迎了過來,比李威先到一步,還有兩個人,是從龍門調來的。前年收成好了,棉花建功了,於是武則天從內宮拿出兩萬緡脂粉錢,讓韋弘機指揮,上柱國東麵監樊元則做副使,淨土宗高僧善導與長安法海寺惠暕檢校,在龍門西山南部山腰處修建了一組奉先寺大摩崖像龕,共十一座石像,最大的盧舍那報身佛高達十七米多。四人隻負責指揮監督,主要工程還是支料匠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負責的。這項工程還沒有結束。不過韋弘機看到支料匠李君瓚與成仁威對開石的精通,又想到丹水工程開始重了,於是將這倆人授間調撥過來。

然而二人一過來,就立即看到一個問題。

姚璹將李威帶到一處崖邊說道:“殿下,有些不妙啊,地下水太重。”

工程大是清楚的,但到了枯水時季,自草橋關起,水流很小了。就是竹林關一帶水流險急,一到枯水,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威力。因此當初計劃是攔腰阻河,平均河水隻有一米來深,不象黃河,倒底有多深,沒有人測量過,河水又深又廣又急,縱然有的地方也會有三四米深,也可以繞過。本來就不打算通航一百噸二百噸的船舶,隻要在枯水時能通航七八十噸改裝後的平板底船隻即可。這個要求也隻要一米足矣。其實隻要將河水攔截,將高低不平的地方鑿平,即可達到這個要求。除了少數地段太淺,需要拋鑿外,水深的地方甚至用船隻測量一下,沒有突出的灘礁,可以放過不修。或者太過狹隘的地方看能不有稍稍打廣一些。要麼防止兩邊的山崩,但在中遊不多見,主要是上遊,山體軟,又挖深了,會有山崩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