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中)(2 / 2)

這中間有許多關門過節,現在李威終於明白一些。至少不要事事詢問狄仁傑與魏元忠。

喝了一口茶,李威問道:“左相前來,有何公幹?”

不可能隻是為送胭脂來,留人情的。

“臣要去涼州了,再請教一下,殿下可有其他的良策?”

李威能有什麼良策,也許薑恪比他的祖宗薑維大是不如,但論軍事上的知識,還是在李威之上的。這一點,說明薑恪心虛了,其實從長安接受朝廷任命起,李威就隱隱感到薑恪心中的擔心。

薛仁貴都輸了,薑恪能行麼?因此,找到李威,看能不能醫活個死馬。

李威想了想,說道:“薑左相前去涼州,要防範的人,第一就是這個論欽陵,此人不可力敵。”

論是代表吐蕃的王族,欽陵原姓卻是噶爾。薑恪未戰先怯,真打起來,會輸得很慘。李威在心中琢磨了一下,朝中諸將,唯有三人可以抵擋一二,劉仁軌算一個,裴行儉算一個,還有薛仁貴算一個。雖然輸了,可是薛仁貴也反思過了,況且秦用孟明視,有了前例。倒底是唐朝沒有大敗過,不敢再用薛仁貴了,多少有些輸不起的味道。

換作其他人,都會輸,隻要碰上這個論欽陵,不但輸,連薛仁貴多少換回吐蕃幾萬戰士死亡的代價,都不可能取得。也就是大敗特敗。

薑恪不知道李威在心中將他貶得如此之極,沉吟道:“是啊,以前我們大唐都疏忽了。”

“薑相公,亡羊補牢,未失已晚。再說朝廷這一次受此大災大害,國家元氣大傷。不可再戰。相信吐蕃也在休養生息。孤卻沒有好辦法,隻認為在涼州無為為佳。”

“殿下之議,卻是很妙。”說到薑恪心裏麵了。

也不是如此的,薑恪前去涼州,不戰最好,一戰再輸,唐朝元氣傷得很更厲害。不如安份守己。李威又說道:“當然不是真正無為。糧食困窘,就是不困窘從關中,甚至從江準運到涼鄯各州,所需費用不薄。不如屯田,邊疆有許多地區皆是良田。有了糧食,邊疆能自給自足,為朝廷省下許多用度。或者將來有機會,糧食輜重不隨大軍自關中調,而是出自邊疆本身,卻又節約了朝廷大量開支。”

“殿下此言又是極妙。”說完了,告辭,都不打了,請教何良策?

但送到殿門口,李威又說道:“薑相公到涼州,可以繞一些道,順便詢問一下劉將軍。他行軍作戰多年,幾無敗績,才是真正能給薑相公幫助的人。子曰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以兩位的軍事天份,一定會協商出更完美的計劃。”

問自己幫助不會很大的,問劉仁軌才是正理。薑恪點了一下頭,不算太惡劣,至少沒有自傲自大。可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李威喃喃道:“千萬吐蕃不要再開戰了。”

薑恪離開,朝廷明爭暗鬥又多了起來。

許敬宗之死,不隻是死那麼簡單,朝廷也是在洗牌。不過洗得比較陰晦,連李威都沒有察覺。薑恪調任,左相之職,又挪了出來。

官員在爭,李威一家三口也在忙乎,李威忙得比較簡單,繼續在那片沼澤上折騰。李治稍稍複雜一些,在準備大雩祭,但因為出了許敬宗一案,頗是晦氣,於是大雩祭又往後拖了拖。

有時候李威感到好笑,八月到來,雨水雖不充沛,可各地雨卻時有時無地落著,大雩祭還有繼續舉行的需要嗎?

武則天也在忙碌,從兒子手上搶來的。李威對武則天很忌憚的,但這段時間卻是武則天最難熬的時光。這些年,為了丈夫,也多是為了她自己,殺了許多人。關隴的一些門閥,以及一些宗室弟子,對她十分不滿。唯獨倚賴的隻有丈夫,可是丈夫主意未定,李威感到難受,武則天感到更難受。民間風聞又是如此之差。

因此,李威送來的“大義”,武則天還是很慎重對待的。

而且武則天這些年,做得確實很好,對丈夫無話可說,服侍殷勤,對國家來說,也是無話可說,盡心盡力地協助李治處理政事。就是生活,也十分簡樸。

李威對李首成的忠心悚然起敬,可是後宮之中不但是李首成一人,有許多人同情支持武則天的,並且替武則天多少打著抱不平。

論委屈,至少現在表麵上看,真正委屈的人不是李威,是武則天。李威還有一群人在幫助他,可許敬宗一死,一些相關的大臣貶職,武則天隻能運用自己的智慧。

但大雩祭,是不能再拖下去了。太子就要加冠禮,太子妃又沒有決,再拖要出笑話了。可就在東都準備大雩祭時,卻有一件事終於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