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非川(3 / 3)

翻看了好一會兒,李威放下了牒報,小心地說道:“孤都有些看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太子請說,”薑恪道,但他在肚子裏感到好笑,作為三國蜀國名將薑維的後人,自己又是沙場老將,在軍事上很矜持的。

“第一條是郭待封貽誤戰機,薛將軍麵對郭待封的行動沒有做及時調整。”

幾個人點了一下頭,這是中規中矩的說法,因此,不但郭待封問罪,薛仁貴也被貶放。

“第二條敵人士兵多,我軍士兵少,雖然以前我們大唐多次以少勝多,然而敵人兵勇將智,就能將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又自永徽五年吐蕃對白蘭部與吐穀渾部頻頻入侵,雖然被蘇定方大將軍擊敗過一次。然而我們大唐這幾年水旱災連年不斷,無暇分心他顧,最後讓吐蕃控製了青海大部。對我們唐朝親近的吐穀渾各部大多內徙到涼靈等地,剩下的各個部族反而與吐蕃人走得更親近一點。薛將軍孤軍千裏之外,不占天時、不占地利、不占人和。”

幾個人再次點頭,這一次才說到點子上了。

“其實最好的機會,是前幾年吐蕃剛入侵吐穀渾時,隻要我們大唐稍稍出一些兵力,可以假吐穀渾人之手,兩國合力,足以擊敗吐蕃。不過,這個葛爾欽陵我們大唐必須注意了,這是一個戰神。”

說這句話時,大家都不以為意。連劉仁軌也認為這一次大敗是薛仁貴輕敵導致的,但李威卻隱隱記得後麵還有兩三次大敗,比這次大非川之敗更慘,就是這個葛爾欽陵,唐人嘴中的論欽陵,一個人生生將若大的唐朝打得沒脾氣了。

“最後就是氣疫。”

“氣疫?”劉仁軌不解地問道。

“嗯,高原上的氣候與中原的氣候不一樣,中原士兵到了高原處,呼吸不暢,”李威更小心地解釋道。不能說高原反應,說了自己呆在深宮裏,太妖異了:“但吐蕃人卻住在更高處。在青海交戰,對我們大唐士兵嚴重不利。現在吐蕃又得到了吐穀渾之地利與人口,想要擊敗,隻有兩個辦法。”

“什麼辦法?”劉仁軌來了興趣。

“第一個辦法是下策,將吐蕃引到地勢低窪的地區作戰,還有,吐蕃人居住高撥,士兵耐寒,交戰時間定在夏天。這也是薛將軍失敗的原因之一,戰機選在了秋天,對我軍利,但對敵軍更利。不過這不是一個好主意,對方同樣是名將,未必入甕。”

“何為入甕?”

這時候還沒有這個典故,李威立即改口說道:“就是自己上當。第二個辦法卻是妙策,但要安排恰當。古人道,善戰者無赫赫戰功。其實未必要與吐蕃浴血奮戰,吐蕃核心是臧河邊上的一些部族組成的,幾乎是在近百年間才壯大的,內部由許多兼並的部族組成,比如象雄、孫波、羊同、羌塘以及剛剛得到的吐穀渾等部族,有的部族遭遇到不平等的對待,矛盾重重。朝廷可以派一些機靈的使者與這些部族聯係,向他們提供支援,讓吐蕃內部分裂,成為戰國群雄那種混亂的局麵。雖然會浪費一些財力,但總比出動數萬數十萬大軍費用低,更不會使我們大唐勇士作無謂的犧牲。如果得逞,一勞永逸。當然,這是孤的陋見,見笑了。”

說著,謙卑一笑。

但劉仁軌眼睛漸漸放起光,大聲道:“太子殿下,這是你的主意嗎,還是背後有高人指點?”

“我有什麼高見,難道劉將軍也認為孤這兩條主意不錯?”通過交談,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劉仁軌了,李威心中很仰慕,抗倭第一人哪,同樣也是唐朝的戰神之一。

“太子英明神武,劉某手中有一些兵書戰策,劉某還親自做了注解,”忽然閉起了嘴,不說了,人家是太子,學什麼兵書戰策,難道也要象太宗一樣親征?

但李威的話,不但讓劉仁軌震撼,在坐的幾個長者智慧都是上上之選,回味一下,全部反應過來了。

這一次看著李威的眼神,都變得不同,熾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