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以前做電腦銷售,隻能賺取那點可憐的代理費,而有了計稅軟件係統之後,硬件與軟件搭著賣,價格就由托普說了算。宋如華計算了一下,全國的大小稅務局有4萬多個,每個局、所投入10萬元,就是幾十億元的大市場。宋如華當即決定,放下手上的其他一切業務,專心一致主攻計稅軟件的市場開拓。在半年多時間裏,他跑馬圈地攻下了大半個四川省,同時組建營銷網絡,殺向西北和華東各省。到這一年底,托普的稅務軟件銷售收入達到4000多萬元,其中最大的一個工程是西安市地稅工程,合同金額達1500萬元。
那是一個充滿了暴利氣息的年代。市場對辦公自動化的巨大渴求與這個領域的科技神秘性,營造出一個難以想象的牟利空間。宋如華憑著他驚人的商業直覺,抓住了這個百年一現的機遇。一個日後看來非常成功的策略是,在發現了市場機遇的時候,宋如華沒有把主攻目標放在北京或上海等大中城市,而是在縣市級稅務係統四處出擊。那是一個需求旺盛,而公關難度相對較低的市場。一位早年跟宋如華打天下的托普舊部回憶說:“托普的軟件係統隻要一演示,就八九離不了十,接下去的工作就是跟稅務局長們喝酒。那個時候喝了多少酒啊,宋總一個人就可以喝一斤半白酒,整個公司都在喝。”
1995年前後的中國計算機市場並不讓人樂觀,人民幣的持續貶值造成進口零部件成本大大提高,而國際品牌電腦商大肆衝擊市場,更是讓聯想、長城等國內製造商們隻有靠打價格戰才能喘一口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毫無技術和製造優勢可言的托普卻成了少見的亮點,在當年,唯一可以與宋如華比肩的是深圳華為公司的任正非。跟稅務係統一樣,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中國電信市場才複蘇,隨著程控技術的推廣,全國電信網絡麵臨一次全麵的更新改造。剛剛自主開發出程控交換技術的華為公司抓住了這個機遇,同樣在行業內毫無知名度的任正非跟宋如華如出一轍,依靠“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從一些偏遠的城鎮電信局突破,迅速搶去了一塊大公司們還沒有來得及發掘的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