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不用放在心上,有我就行了,即使你一毛錢沒有,我還是會把你當成寶貝的!”李響說著握住了李晴的手。
“真的?”
“真的,你看咱倆要是結婚,那多和諧啊,連孩子跟誰姓都不用爭執,反正都姓李。”李響打趣道。
“是啊是啊,看來我得多加把油努力,多掙錢早升職,才能讓你媽媽瞧得上眼,我的日子才過得舒坦啊。”李晴慵懶地躺在了李響懷裏:“可惜最近發現自己特別懶,但不怪我,都是我們老板太摳門。”
“怎麼了?”
原來李晴所在的公司原來員工並不是很多,所以有時工作任務很繁重,大家加班的時候也會補發加班費並且公司提供免費的晚餐,所以工作起來李晴的勁頭還是很足的。但是到了新的一年,公司因為擴建,人員明顯多了起來,老總覺得資金有些周轉不開,於是在加班這一項上的費用突然變少了,甚至拖欠費用不發,導致很多員工開始拒絕加班,李晴就是其中之一。
“光幹活不給報酬誰幹啊,我們也不是鐵打的。前幾天我在網上查,發現人家國外的公司就是不一樣。就拿Google來說,人家多大的企業啊,但員工一點都不累。網上說他們可以在公司裏接受免費的按摩、可以打乒乓球,甚至還可以遊泳。公司裏專門為他們開設了吃冰激淩的地方,那享受叫一小資,再看看我們公司,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沒法比!”李晴抱怨道。
李響想了想,說:“你這麼說我倒是想起一個小故事來。”
“又要講故事?你都快成故事大王了,趕緊去幼兒園當個老師,多掙點錢。”李晴笑了。
“就是當老師,也是給咱兒子當。”李響捏捏李晴的鼻子,開始講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裏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這個老頭還是挺聰明的。”李晴感歎道。
“這個老頭代表著一個公司的老總。這些小孩就是你們這些員工。”李響解釋說“:老人提供了一個雖然說服力並不強,但是卻對孩子有足夠吸引力的理由,把這些孩子引入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小小誤區,使得他們認為自己的吵鬧能得到報酬。一旦沒有報酬了,他們也就不再吵鬧了。這是著名的‘過度理由效應’。你們老總應該逐步提加工資,而不是減少,這樣員工才有積極性嘛。”
“他才不會明白這個道理。”李晴說。“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也可以啊,打個比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為‘這是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一旦外人對自己做出類似行為,則會認為這是‘關心’。同樣,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當然他們會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於助人’,所以人要有感恩之心,對於別人給你的愛,你要付出同等的回報。”
李晴像是反應過來了,質問李響:“好啊,你是不是覺得對我的關心需要我的感恩。”
李響委屈地聳聳肩:“我沒有這麼說啊,但是我希望你這麼想。”
“我不管,你對我的關心就是義務的。”
“好好好,我對你是完全義務的,可在我家你要給我點麵子,多遷就遷就我老媽,等到了你家,我也對你千依百順的。”李響央求道。
看著男朋友可憐巴巴的小模樣,李晴的心也軟了。好吧好吧,就給他這一次麵子,誰叫自己想做李家的兒媳婦呢。也不知道思思那兒怎麼樣,估計方同知道了會嚇一跳吧。
李晴一想到這,就忍不住笑,李響看了,也跟著傻嗬嗬地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