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什麼用?簡直就是在浪費錢”李晴不敢相信有人真的會花錢來參加心理輔導課程,她認為這些人都是閑得慌。
“‘習得性無助’症是指一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當他們無論如何努力、無論幹什麼都以失敗告終時,他們會覺得自己控製不了整個局麵,於是,他的精神支柱就會瓦解,鬥誌也喪失了。最終放棄一切努力,並陷入絕望的心境之中。‘習得性無助’的主要表現為退縮、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設限、悲觀絕望、聽天由命,任自己的命運隨外力的強弱而波動。”台上的樊教授正在講課。
“你聽聽吧,保證有好處。”李響不斷地安撫著李晴,生怕她聽到一半就走人了。
“‘習得性無助’行為通常不易被人們認識,反而被領導者誤以為懶惰、不求上進而橫加指責,從而使得挫敗感更加強烈。如果我們認真觀察一下,‘習得性無助’行為者往往在工作、情緒情感、認知以及行為上表現出一個最明顯的狀況。”樊教授拿起教鞭指向黑板。
“那就是不自信。如果一個人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的人,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和優勢,在經曆失敗後認為自己不行、條件不好、辦不成大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給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消極的影響,進而形成‘習得性無助’行為。當然,人並不是天生就自信或天生就缺乏自信,自信的形成或缺失主要受挫折認知即挫折評價方式、挫折歸因方式及挫折行為的強化影響。要矯治“習得性無助”,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心理障礙。針對相應的心理障礙,采取認知和行為療法來增強。你們來說說你失敗的原因。”
“命運就像是和我作對,我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失敗,我卻不知道為什麼?”
“幹什麼買賣都賠本,失敗多了,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從商。”
“每次升職失敗都把我的自信打壓沒了,覺得身心疲憊,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出頭之日。”
大家各自談論著自己失敗的感受。
“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過不上要想的生活,所以覺得很痛苦。”李晴在李響的鼓勵下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很好,大家能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就說明大家有想改變的願望。這裏涉及一點問題,那就是評價的重要性。評價主要分為‘他評’和‘自評’。在一開始,大家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很高的,但事實上,社會或者他人對我們的了解並不深刻,導致了比較偏激的評價,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我們的自信心,使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變得消極了。下麵讓我們來一起治愈“習得性無助”,每兩個人一組,拿出一張紙來。”按照樊教授的指示,李響和李晴自動形成一組。
“首先,甲方請憑直覺在卡片上進行自我評價,填的詞語個數沒有限製,然後交給乙方。”
李晴想了想在卡片上寫下了膽小的、慢吞吞的、沒主見的等詞語,交給了李響。
“乙方收到對方卡片後,相應的寫下對對方最直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