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明白李響是什麼意思,但自己的心是怎麼想的,她也說不明白。李晴有些害怕,害怕失去她所有關於愛情的幻想,關於童話的幻想,而去為冷冰冰的現實買單。
李晴默默地關上了門。
十分鍾之後,門縫裏塞進來一個信封。
該不會是情書吧。李晴在心裏默默地祈禱。
信封裏是一張從書上撕下來的紙,上麵是鉛印的字體。這讓李晴頓時覺得輕鬆不少。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那麼在日常的工作中,你的同事、老板也會覺得你是一個沒用的人,那麼,重要的工作就不會由你來做,你希望中的那種好機會也不會主動來找你。因為在他們的眼裏你就是一扇“破窗”。但是,從現在開始,你應該有一種這樣的意識,即使自己是一扇“破窗”,那麼也應該由自己親自動手修繕,而不是由別人來進行下一輪的“大破壞”。隻有你自己打心眼兒裏瞧得起自己,重視自己,你才會得到別人的重視。
李晴的心裏突然有了些小小的感動:這頁紙是李響上心理輔導課的教材,他一定覺得剛才太尷尬了才想到這個辦法和她交流的。
李晴發現紙的背麵有些字跡,是李響寫的:我為剛才的行為感到抱歉,如果你不生氣,我們一起出去吃個飯吧,放在你門口的禮物就當是我的賠罪。
李晴打開門,看見李響站在她的門口,手裏端著一個粉紅色的盒子,正在緊張地看著她。
“送給你的。”李響把盒子塞到了李晴手裏,滿臉通紅。
李晴徹底被震驚了。這是第一次有男孩子送她禮物。而且這個禮物是她早就想要的了。李晴不敢抬頭去看身前的這個男孩子,她知道李響肯定是跟在她身後很多次,看見她站在櫥窗外期待的眼神,然後下定決心給她一個驚喜,而且這件禮物價格不菲!
李晴想起第一天來時他在車站上接過她的背包一個人倔強地往前走的背影;想起她深夜睡不著煩惱時他在QQ上安慰她的話;想起在和朋友聚餐完畢後他送她回家欲言又止的神情;想起他幫她搬家時大汗淋漓卻不肯休息的樣子;想起無數個她需要求助的時刻他像英雄一樣出現的情景。
“我們出去吃飯吧,慶祝你在這個小屋駐紮下來。”李響笑眯眯地說。
李晴看著手裏的禮物,什麼白馬王子,什麼優質男,什麼小經理,通通拋到腦後。眼前這個男孩子,即使他沒有別墅,沒有名車,沒有存款,但是他有一顆心,什麼還能比這一顆心更重要的呢?
李晴用力地點了點頭,跟著李響走了出去。
突然間,李晴覺得這一刻,比任何她幻想中的愛情都要美好。
正在李響琢磨去哪吃的時候,張亮亮打電話過來。
“李響,沒吃呢吧,來我家啊!”
“能不能帶李晴去啊,我倆在一塊兒呢。”李響看著身邊的李晴。
“哎呀,你小子搞定了啊,那就帶弟妹一起來吧,吃什麼到這再研究!”張亮亮的語氣很是得意。
“知道了。”
李響放下電話對李晴說:“不用想了,咱們到張亮亮家蹭飯去!”
尋找“心”家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有時候我們會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而掩飾自己真正的內心活動。對於蟻族來說,麵對現狀的無助會讓我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會給自己武裝上一副堅強的外殼。但是這層佯裝出來的外殼非常脆弱,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