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朝中事務安排妥當之後,帝堯就帶著契和羿兩位愛將前往姑射山,拜訪四賢去了。
他們一路長途跋涉,半個月後終於來到了姑射山。堯的運氣很不錯。他首先選擇較近的五祚山,拜訪方回。兩人一夜長談之後,方回便答應帝堯出山輔佐於他。
堯第二個要拜訪的就是四賢中的蒲伊。蒲伊居住在蒲穀山。堯來到此地,也是很幸運,很快就找到了蒲伊。他與蒲伊談論天下大事,蒲伊可以說是對答如流。帝堯於是以師事之。可是一談到讓蒲伊出山。蒲伊卻對帝堯說道:“老朽之才也隻適合治理這一方土地,要想輔佐大帝治理天下,恐怕要誤大帝的大事。”
雖然帝堯一再苦勸,可是蒲伊始終堅持不肯出山。無奈之下,帝堯隻好選擇放棄。
帝堯第三位拜訪的乃是四賢中的善卷,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於主位,堯站在下邊,麵向北施禮求教。
堯與善卷一番長談之後,感覺他是位大賢,於是想以天下讓善卷,他回答說:“我生於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種秋收,有勞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心滿意足,我要天下幹什麼!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離開北方,到南方今江蘇宜興縣的一溶洞中隱居,
帝堯拜訪的第四位賢人是許由。許由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齧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裏去?
他說:“為逃避帝堯”。
齧缺又問:“為什麼呢?”
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堯隻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隻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
過了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占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托於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裏築巢,也不過占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裏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許由於是到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
善卷在離開山西時,會見了自己的兩位老友:許攸和薄衣。善卷首先說道:“二位老友,不如和我一起去南方吧,此地不久將會大亂。”
蒲衣答道:“我可沒有善卷兄如此清閑,我還有族人需要照顧,如何能夠離開此地。”
許由則答道:“善卷兄說此地不久將會大亂,此話不假,可你能確保南方之地就一定會太平嗎?既然不能確定南方一定太平,我們又為什麼要費這個力氣。空走這麼遠的路。”
三人一番長談之後,就此分別,從此三位老友再也沒有見過一麵。
而帝堯一行人,則離開了姑射山,朝曆山趕去尋找另一位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