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競爭放在桌麵上
人生就是一個競技場,競爭無處不在。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每個人都要登台亮相,但是,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個失敗者,任誰都想成為贏家。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競爭雖然激烈,但也不應該拚得你死我活。
競爭要光明磊落,對於參賽者來說,輸贏隻是一個結果,而並非競爭的真正目的。競爭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表現自己的才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是自我肯定的表現。對手可以是我們學習的一麵鏡子,因為,隻有遇到強勁的對手,我們才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更優秀。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出色的,希望能備受關注,贏得最大的掌聲,因此就會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但是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就必須使自己變得優秀,而不是通過算計別人和陷害他人來取得。古訓有言:"多行不義必自斃"。我們算計別人,最終掉入陷阱的還是我們自己,就如曆史人物"龐涓"一樣,因為過於急功近利,而一再的迫害自己的同窗好友孫臏,
致使原本的同窗好友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最後走投無路隻能拔劍自刎。龐涓害了朋友,也害了自己。
孫臏是古代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青年時與龐涓一起在鬼穀子門下受業,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倆人情誼深厚,為結拜兄弟。
孫臏天資聰穎又善於動腦,加之受其先祖孫武的影響,悟性極強,其學業長進之快常出乎老師的預料。龐涓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雖然不乏聰慧但因其驕傲自滿,學習常常淺嚐輒止,自道"為之陣法不過如此"。因此,鬼穀子主要培養孫臏。對於孫臏的才能,龐涓表麵上很佩服,內心卻是十分的嫉妒。
遇魏國招賢納士,龐涓奈不住寂寞,下山謀富貴,孫臏則繼續深造。到魏國後龐涓被任命為元帥,孫臏卻仍在苦心學習,得到了師父的真傳,才能遠遠超過了龐涓。後來,孫臏也被魏國請出山。龐涓原本就很嫉妒孫臏,又得知自己下山後,孫臏在先生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一籌,更是嫉妒。魏王對孫臏又很敬重,龐涓擔心孫臏會奪去自己的位置,更擔心他到別國後會成為自己的對手,所以就處心積慮想除掉孫臏。
齊魏兩國一直敵對,而孫臏又是齊國人。龐涓利用這個陷害孫臏,說他私通齊國,魏王聽信讒言,將孫臏囚禁起來,處以臏刑,使其終身殘廢。按當時的慣例,刑徒是不能為官的,龐涓想借此斷送孫臏的前途。之後孫臏裝瘋,躲過了殺身之禍,後又逃回齊國。孫臏回到齊國後受到大將田忌的賞識,通過"田忌賽馬"表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而受到齊威王的器重。
龐涓好大喜功,總想靠戰爭提高自己的身名與威望,在孫臏逃回齊國後不久,即公元前354年,龐涓帶兵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第二年,齊威王命田忌做主帥,孫臏做軍師,率軍救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孫臏用避實擊虛攻其要害的方法打得魏國措手不及,龐涓狼狽地逃回了魏國首都大梁。十三年後,魏惠王又派龐涓去攻打韓國。韓國抵擋不住,不斷地向齊國求救。孫臏又以"減灶法"在馬陵大敗魏軍,不戰而勝。龐涓自知兵敗難敵,就拔劍自殺了。
以害人始,以害已終。搗鬼有效,但畢竟有限,這就是孫臏與龐涓故事給後人的啟示。利益拉大人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對手之間,因為利益的衝突,存在者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必定或隻能以不共戴天的姿態和爾虞我詐的狀態交往。人生要麵對的挑戰有無數次,不能次次都以陷害他人來取得勝利,這樣的話,進步就無從說起。外界環境和他人的能力是我們無法控製的,我們能改變的隻有我們自己,隻有我們自己強大了,才是王道。
競爭的精髓在於盡力發掘自己的潛能,令自己的表現最優化,而不是想方設法算計別人,致他人於死地。陷害別人最終會害了自己,所以,對於競爭,我們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正道直行,運用智慧和策略而不是陰謀算計去贏得勝利。所以,與其把時間用在算計打壓別人上,還不如用來提升自己的實力。而且,永遠記住一句話:在絕對強悍的實力麵前,一切陰謀詭計都顯得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