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本書出版之際,我要向恩師王俊康爺爺表達我的謝意。
我首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報紙上。那是2006年11月,全國作家代表大會剛剛閉幕,《羊城晚報》報導廣東代表團參會的情況,還配發了一張代表們在會場上的彩色照片。照片中居中的一位作家給我印象尤深,身材魁梧、帶著回民帽子,笑意盎然。家長說,那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王俊康爺爺。後來不久,出人意料的是,他到我所在的廣州方圓實驗小學體驗生活並講授興趣寫作課。王爺爺雖然是位出了名的作家,但說話總是樂嗬嗬的,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親切感。
此後,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王爺爺不辭勞苦地定時來給我們上小班課,給我們講閱讀經典名著的重要性、講文學常識、講寫作文和寫兒童詩的技巧、講觀察生活的方法。王爺爺告訴我們,隻有經曆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對素材認真的提煉和思考,用獨特的視角和發自心底的真情記錄生活,才會感動讀者並且與讀者產生共鳴。
王爺爺的課堂似乎永遠洋溢著暖烘烘的氣息,脫離應試教育慣有的生硬,幽默的言語總能恰到好處地使睡神們清醒起來,隨著情節的變更在想象中變換自己身處的空間環境,時不時發出驚訝或疑惑的感歎詞。依舊是每堂課一篇的習作,卻不再有人唉聲歎氣抑或是高聲慘呼,一切都是隨情感的抵達落下的標記,理所當然地安分了幾分。文學從此在每個人的心底埋下了深根,在幾次不經意間的澆水後,它一觸即發,回報你一朵妖嬈的花枝,甚至是一棵樹。
感謝為本書出版做出特別貢獻的廣州廣雅實驗學校。我這本文集的絕大部分文稿都寫於十四歲時。這個年齡的我,雖未完全脫離稚氣,但文學求知的願望極為迫切,亟待文學老師的及時指導和點評,更需要有一個好的創作環境,使我從觀察生活的逐步積累中過濾出亮點、提煉出新意,努力化成雋永的文字,留下成長的足跡。恰在本書寫作最繁忙的時候,吳廣淇、何麗萍、廖麗敏、袁豔玲、潘芸、王亞南等老師,對本書中的諸多拙作指點迷津、不吝批評、及時褒獎,使我對事物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廣雅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成功的培養模式,使我在這裏接受到優質的教育。不知不覺中,我青澀的文字變得成熟起來,筆尖也有了靈性。在此我要向廣雅實驗學校可敬的老師們致謝。
本書出版之際,我要向作家出版社表達由衷的敬意。該社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受一代代文學人羨慕的國家級優秀文學平台,是我心目中最優秀的出版社。感謝該社出於對校園文學的支持,欣然接受並且樂意出版我的作品,讓我的文集得到與更多的文學朋友分享並得到指教的機會。
黃永忠、王秋川、鄒複全、尹邁利、毛小琴、趙豐雪等老師,為助我走上文學路,為堅定我對文學夢想的追求和通過努力爭取成功的信心,給予了精心的指導,極大的關懷,親人般嗬護,生活的保證。我對此銘記在心並深深地感恩。陳詩晗、李思萌、熊夢凡、雷雨、吳小芳、鄒越,記得被光線交織成暖色調的操場,記得空調最清透的三樓食堂,記得熄燈時月光冷清的廣場,那些是我最珍視的初中時光。校園什麼樣?我的回憶和想象都和你們一樣,中學時代的匆匆過往,都是你們的影像。不時得意的時候,把自己的詩豪放地抄在黑板上。不時煩亂的時候,繞桌一圈解開下一步情節錯綜複雜的網。冷漠的少年應該迎來曙光還是悲壯,疏離的孩子應該出走還是還鄉?我們的故事還沒有落幕,下一個岔路相遇再編織未盡的遐想。
梁妙儀、黃慧珊、崔思敏、王梅、唐玉葵、劉妍等老師,為了培養我成為文學人,耐心教誨,嘔心瀝血。你們視學生如親人,你們無私的奉獻精神是我的楷模。
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被中華語文網評為“最高產小作家”的張佳羽,你是我最好的文學朋友。在中學四年多時間,你寫出四本書,寫了近千篇美文。你把不同風格的行文拿捏得分毫不差,時而是輕快的,像是說書人打著快板吊著聽眾們的好奇心,角色們的喜怒哀樂淋漓盡致,無論多少風浪,都不會改變他們踏著輕快的節奏追逐太陽。時而又是深沉的,像是冗長河流的緩慢回聲,帶著歌賦般的韻律,一步步邁向那些被歲月掩蓋的古跡,不曾被發覺的美麗往往更能捕獲人心。你自信地說:“把夢想種在腳下的土地裏,用汗水澆灌,開花的心如何不春天?”你用懸梁刺股的恒心和幾乎不可複製的實踐再次證明了“天才在於勤奮”,隻要勤奮,總會成功的樸素道理。你過人的毅力和行事的利落使我不得不為之訝然。
火車終於駛入了軌道,薄霧中是隱約散發著光亮的未來。那是多少人在路途中添油加柴,在倦怠時翻新修飾,直到火車終於得以光鮮地鳴響啟程的笛音?這些,它都不會忘記。
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