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琴原來學的是工程科學,在老師孔特的影響下,他從一些物理實驗中逐漸體會到,這就是最適合自己幹的行業,後來他果然成了一個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遺傳學家經過研究證實: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對基因所決定。另外還有五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們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起著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說來,人的這五對次要基因裏總有一兩對是“好”的。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麵具有良好的天賦與素質。
但是,我們應怎樣來了解自己特定的天賦與素質呢?以下是一些心理學家提供的標準,你不妨對照一下:
·我曾經學習了什麼?在學校裏,你從專業學習中獲取了什麼?包括各種證書及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識。在工作中你又學會了什麼經驗,掌握了哪些技能?
·什麼是我最優秀的品質?請不要敷衍自己,給自己作一個詳細的描繪,並把你的這些優點逐條寫在紙上,給自己做一份自我推薦信。然後,與自己麵對麵地談話,排除其他雜念,一心一意想著你就是推薦信裏寫的那個人,你的身上有許多別人不具備的優點。
·你曾經做過什麼?一個人所做的工作有很多,列出自己以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有針對性地選擇盡量與職業目標相一致的工作項目,這樣才會使自己的經曆更有說服力。
·最成功的是什麼?你做過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麼?是如何成功的?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自己的長處,以此作為個人深層次挖掘的動力之源和魅力閃光點,形成人生設計的有力支撐。
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的人生,也隻有量力而行,才能在人生旅途中少走彎路,更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喜歡”的力量
電影導演李安的成功之路也非常曲折。他一心要當導演,卻得不到家裏的支持。曾經有整整六年的時間,他待在家裏看孩子做飯,親戚朋友都對他的“窩囊”“一事無成”表示鄙夷。可是他堅信自己“除了當導演,什麼都不會”。正是這份執著迎來了日後的成功,他苦心寫成的劇本《喜宴》獲得大獎,終於迎來了一個男人期盼已久的翻身仗,後來李安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解釋相對論:當一個小夥子獨自一人坐在溫暖的火爐旁時,他會覺得昏昏欲睡,仿佛一分鍾就像一小時那樣漫長;而當他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在冰天雪地裏的時候,他會覺得時間飛逝,一小時就像一分鍾那樣短暫。如果你是個聰明的小夥子,就該聯想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會覺得快樂無比,充滿信心,幹勁十足。這就是“喜歡”的力量。當一個人從事自己所喜愛的職業時,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態度是積極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歡的領域裏發揮最大的才能,創造最佳的成績。
莎士比亞就是另外一個極有力的例證。如果少年時代的莎士比亞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幹上了自己不喜歡的經商職業,可以想象,即使他付出再大的努力和再多的勞動,也不會比他取得的藝術成就大。對於他不喜歡的職業,他會有耐心和熱情去為之奮鬥嗎?很難說。正因為莎士比亞從小就與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長大以後又得以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戲劇創作,才使他有極大的熱忱和非凡的創造力為人類留下許多不朽的藝術財富。
總的來說,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大小是和興趣有很大關係的。如果你一直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的內心便會充滿愉悅和快樂。待遇不是最重要的。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三十歲前不要考慮待遇,這個階段應該是為未來的發展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人力資本。不少成功人士在二三十歲時的經曆都是比較艱苦的,比如曾憲梓、李嘉誠等。
所以,千萬別逼迫自己或別人去做不喜歡的事,那樣會事倍功半。世上沒有什麼比不稱心的職業更能摧殘人的希望、踐踏人的自尊、使人喪失內在的力量。試試看,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你就離成功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