鶉喜歡棲息在遼闊的草原和灌木叢中。春天的時候,雌鳥產下大約12枚蛋,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小鳥出世以後,第一年夏天和父母住在一起。鶉主要的食物是種子、漿果,有時也吃一些樹葉、草根和昆蟲。它們的肉和蛋味道鮮美,是獵人追逐的目標。
信天翁
信天翁屬於鸌形目,是大型海洋鳥類,外形很像海鷗。但鼻孔很特殊,呈管狀。信天翁的喙基部有隆起的鼻腺,是一種特殊的海水淡化器,可把體內過多的鹽分排除。所以,它們能長期在海上生活,這也是海鳥共有的一種適應海上生活的能力。全世界一共有13種信天翁,其中有9種分布在寒冷的南極冷水域中,另有3種生活在北太平洋,它們大多數不懼寒冷,短尾信天翁在我國沿海一帶較常見。
信天翁是14種大型海鳥的統稱。它們在岸上表現得十分馴順,因此,許多信天翁又俗稱“呆鷗”或“笨鳥”。它們需要逆風起飛,有時還要助跑或從懸崖邊緣起飛。無風時,則難於使其笨重的身體升空,多漂浮在水麵上。也像其他鳥一樣,能喝海水。通常以烏賊為食,也常跟隨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僅在繁殖時才成群地登上遠離大陸的海島。在那裏,成群或成對進行交配,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隨著大聲鳴叫。每窩產一枚大白卵,產在地麵上或簡易堆起的巢裏。親鳥輪流孵卵。幼雛成長很慢,尤其是大型種類者,幼雛孵出後3~10個月才長齊飛羽,之後在海上度過5~10年,在到陸地配對前,換過幾次羽。信天翁壽命很長,是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鳥類之一。海員一度對它們頗為敬畏,認為殺死信天翁會帶來厄運。
最著名的信天翁有:黑眉信天翁,翅展約230厘米,於遠離北大西洋海岸外漂遊,有黑色的眼紋。黑腳信天翁,翅展約200厘米,大部分為灰褐色,營巢於熱帶太平洋島嶼。皇家信天翁,翅展約315厘米,成鳥羽毛大多為白色,外側翅上覆羽黑色,繁殖於新西蘭附近島嶼及南美最南端。有記錄信天翁的翅膀最長達3.6米,是世界上翅膀最長的鳥類。
過去,迷信的水手將信天翁視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靈再現。因此,深信殺死一隻信天翁必會招來橫禍。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詩篇《古代水手的詩韻》正是敘述了在一隻信天翁被槍殺後災難是如何降臨到一艘船上的。然而,即便如此,許多19世紀的水手仍熱衷於捕食這種鳥類來豐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單調乏味的飲食,並將它們的腳折入煙袋中,將翅膀的骨頭放進煙管裏。信天翁“albatross”這個詞從葡萄牙語“alcatras”一詞發展而來,最初用於指任何一種大型的海鳥,很明顯,這個葡萄牙詞源於阿拉伯語“al-cadous”,指鵜鶘。信天翁區別於本目(鸌形目)其他科鳥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管狀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別在喙基部的兩側,而非聚合在喙基頂部。信天翁科下分為4個屬:“Diomedea”屬,即“大信天翁”,包括6個種類,平均翼展達3米;“Thalassarche”屬,有9個相對較小的種,通常被稱為“mollymauks”(源於荷蘭語“mollemok”,最初指臭鷗);“Phoebastria”屬,包括4個北太平洋和熱帶太平洋地區的種類;以及由一身深色的烏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組成的“Phoebe鄄tria”屬,具有相對較長的翅膀。通過近年來的分子分析,得到承認的信天翁種類已由14種增至21種。
滑翔高手---信天翁
信天翁以極大的體形和驚人的飛翔能力而著稱。它的翼長而尖,展開雙翅時足有4.2米長,加上1米多長的身體,披著潔白的羽毛,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在海洋上空,它們舒展雙翅,巧妙地進行滑翔,有時在低空中隨著氣流上下左右擺動宛如滑翔機。有強風吹送時,可滑翔1小時之久,並且可以不停地連續飛行幾百裏,真可謂是“鳥類中傑出的滑翔高手”。人們模擬它的翼尖形狀,製成錐形彎曲機翼,用在小型飛機上,這樣就大大提高了飛機的穩定性。
鴛鴦
鴛鴦是鴨科中的小型鴨類,體重約500克,長約40厘米,棲息在溪流、河川湖泊等處,白天多在水中浮漂,夜間在闊葉林中活動、休息。離開水麵時,成直線上升,飛行迅速。鴛鴦雌雄兩色相差懸殊,雄鳥五彩斑斕,華麗動人,兩翅上有一對扇形鏡羽,直立華偉。越冬期,成群的鴛鴦集體活動,並選擇配偶,到第二年的春天,它們又會成雙成對地回歸繁殖地。曆代以來,人們把它們比喻為愛情忠貞的象征。有首流傳下來的漢詩曰:
南山一樹桂,上有雙鴛鴦。
千年長交頸,歡慶不相忘。
這是一首通俗的民歌,讀來生動親切,而且點明了鴛鴦在樹上棲息,一般人們多見鴛鴦在水中嬉遊,而鴛鴦確實在樹上營巢繁殖。
鴛鴦並非成雙成對
春天裏的鴛鴦,換上五光十色的婚羽,在繁殖地的溪流中,互相鞠躬點頭,嘴在水麵上一點一點,直到互相合拍,雌鳥將頸平伸在水麵上,雄鳥銜住雌鳥頸,躍上交配。這種溫文爾雅的求偶表演,可以說是鳥類文明的模範。但交配期一結束,雄鳥就離開雌鳥獨自生活,由雌鳥單獨在很高的樹洞中營巢、產卵並孵化。當雛鳥出殼,母鳥帶小鳥從樹洞躍入河水中,小鳥隨母鳥覓食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