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太陽風暴還沒有對移動通信產生什麼影響。從理論上講,太陽風暴會對通信質量產生影響,但移動通信都是短距離通信而且屬於蜂窩式通信,因此太陽風暴對其的影響要比短波通信小。盡管目前還沒發現太陽風暴對移動通訊產生多大影響,但今後會怎樣,會不會產生太陽風暴後遺症,現在誰也不敢說,能做的隻是繼續密切監測太陽活動情況和設備運轉情況。
太陽風暴也許是繼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再次讓老百姓和媒體上心的自然現象,但是采訪時許多專家對媒體和老百姓的緊張卻另有看法。有些專家認為太陽風暴這個詞在學術上是不成立的,這是在媒體上出現的一個新詞彙,當然現在也已經被大家所接受,但是在理論界它涵蓋了很廣闊的範圍,是一個整體效應,它包括X射線、射電爆發、太陽風和紫外線、耀斑、太陽質子事件和磁暴等。
太陽風暴一般是11年一個周期,目前剛好處於周期的峰年,每個峰期要持續3~4年,在這個階段太陽活動比較頻繁,耀斑也比較多,到達地球的太陽風暴非峰年的話一般隻有一兩次,而峰年有可能高達十幾次。
但目前並不是最嚴重的一年,1958年應該是曆年來最嚴重的。太陽風暴有可能影響大批變壓器的感應電流,嚴重的話變壓器會被燒毀。
1989年3月,加拿大魁北克省就因為太陽風暴,電力突然全麵中斷,持續時間長達9個小時。但是我國受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我國的地磁緯度較低,最高是漠河地區,大概在50毅,而高緯度一般在60毅以上,諸如北美和歐洲。
太陽風暴影響。比較大的方麵有通信、衛星通信以及被廣泛使用的GPS全球定位係統。但是太陽距離地球1.5億千米,它發射出來的射線和粒子也是通過四麵八方到達地球的,地球的磁場和臭氧層會攔截許多到地球的射線和電波,所以到達地球的物質已經是大為減弱,能否引起危害就更值得商榷了。
太陽係中的八大行星
原始行星的直徑較現在要大幾百倍,當然密度也隻有現在的幾百分之一,這是因為行星的開始階段含有大量的氫和氦,而隻有少量的重元素。隨著組成行星的“顆粒”在引力的作用下黏在一起,原始行星中心的重力也加強了,行星不斷收縮而變得有較大的密度。而在行星內部,重力使重元素沉向中心,輕元素大多包圍在外層。由於太陽連續不斷地噴出帶電粒子,也就是太陽風,在離太陽較近的類地行星中,受太陽風影響很大,外圍的氫元素、氦元素被吹散,脫離了原始行星的控製,這就是為什麼類地行星的主要成分是矽、氧、鎂、鐵等。這些元素來自前一代恒星死亡後,留給未來的富饒“土壤”。
而在距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和土星區域,太陽風明顯減弱,因此木星和土星基本保留著原始的太陽係成分,氫、氦等輕元素較多,而且體積大,密度小。在更遠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區域,由於距離太陽太遠,受太陽引力的束縛小,因此行星的氫、氦等元素也容易脫離行星的勢力範圍,於是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成分中重元素較多,密度也較大。而太陽坐鎮中央,更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星雲的成分,即氫和氦。
相信你對月球的隕石坑還有印象,而行星形成時是大天體吸引小天體的過程,就好像隕石撞擊月球一樣,在引力的召喚下小天體速度越來越快,最後猛烈地轟擊大天體的表麵。小天體的某些部分由於衝擊而被熔化甚至被蒸發了,而大天體的表麵會被加熱,熱量會由於輻射而散失。但是在行星形成時衝擊的頻率是如此之高,以至行星剛剛形成的脆弱的表麵溫度上升,達到了熔化的程度,因此科學家們估計行星開始時是以熔化的狀態存在的。而當太陽係空間中“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因為“小魚”(小天體)幾乎被吃光而僅剩下為數不多的“大魚”(大天體)時,衝擊的過程偃旗息鼓,行星表麵冷卻下來,最終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為什麼最後的八條大魚——八大行星,不再來一番殊死搏鬥呢?這個問題人們還沒有搞清楚。也許是它們彼此間的距離太遠,沒有足夠的力量把對方拉過來。
探索彗星形成之謎
太陽、行星和衛星形成了,那麼太空流浪兒——彗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對於彗星的起源有兩種觀點。一些人認為彗星是太陽係形成時的一部分,但是它們沒有參與行星的形成,也許是因為組成彗星的成分在距離太陽很遙遠的地方運動著,雖然它們形成了類似圓盤的結構,並且在引力的作用下,盤內的粒子集聚成各種大小的固體,但是由於附近沒有一顆恒星照耀而使其熔化為低溫條件下自然形成的冰,因此彗星的成分中包含了冰、幹冰和一些固態的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