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心態與觀念:做最好的自己(1 / 3)

每個人每天都隻有二十四小時。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能夠碩果累累,而大部分人卻隻能勞碌一生。

為什麼有的人做起事來總是不慌不忙,駕輕就熟,而有的人卻總是在四處“救火”。

為什麼有的人每天隻做幾件事,卻總是能夠得到最有效的結果,而有的人整天忙個不停,最終卻一事無成……

我們必須知道,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生命的質量!

做人首先做自己

古往今來,無論在什麼領域,大凡成功者大多具有一個優秀的品質:獨立自主。由於自主,他們在為人處世時往往能堅守住自己的原則,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特立獨行。李開複就是這樣相當自主的一個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在求生存、求發展,然而由於每個人的觀念不一樣,所以,對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樣。有的人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也說不會做,依賴性太強,隻想著依賴家長,依賴別人;有的人沒誌氣,缺乏上進心,整天疲疲塌塌不得過且過;有的人經不起一點困難和挫折,不能知難而進,總是知難而退;有的人玩心太重,玩起來勁頭特別大,靜下來工作就會無精打采,潦草、甚至曠工不做。這些人,談何自立自強?

自立自強就是不依賴別人,不安於現狀,勤奮,進取,靠自己的勞動生活,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向上。以此獲得精神與物質的滿足。自立自強是良好的品質,可貴的精神。自立自強的人,不論在工作,學習還是在生活上,凡是能自己幹的,都不會依賴別人,把依賴別人、不思進取、不努力看作是沒有出息的表現,是不光彩的行為,將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的美好生活和獲得事業的成功看作是一種莫上的光榮。

自立自強的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生存的原則,明白如果不自立自強,總有一天會被社會所淘汰,而自己也不可能豐富生命的體驗。

很小的時候,她也像別的孩子一樣,擁有許多美好的夢想。其中,她的最大夢想就是上學讀書,可是,她卻從來都沒有得到走進校門的機會。原來,在5歲時,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變成了一個殘疾兒童。但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麵前,她卻沒有沮喪和沉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她,就是張海迪。

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她卻能發憤學習,學完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知識是一筆財富。忍著病痛,刻苦學習的張海迪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著這筆財富,她終於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等稱號。

1983年海迪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

張海迪的事跡廣為流傳,要是換成你,這樣艱難會不會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

可是,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張海迪卻沒有因此而哭過。她說:“我這些年來從沒有為病痛哭過,讓自己哭的是為那些熱心關愛自己的人!”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挑戰、激烈競爭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具備自立自強的品質就很難生活得有意義。像張海迪,如果她選擇依賴父母,依賴國家幫助也在情有可原之中,那樣的她,隻能是作一個附身蟲般的生活。但是她選擇了自立自強,雖然吃了不少的苦,受了眾多的磨難,最後,她成功,她的生命更具有非凡的價值。

作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自立自強的精神,不依靠自己解決問題,不能獨立地走出困境,敢於麵對挑戰,他就無法適應這個社會,就有可能被淘汰;而作為一代人,如果沒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國家就無法強大,作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立自強的精神,這個國家就很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要重視從小培養孩了自立自強的精神,培養孩了富有開拓精神、創新精神,成為自食其力的人,培養他們自己動手修理、到外邊參加勞動的習慣。不管貧富,都要培養。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他們要孩子分擔家裏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幫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也就是說自主才能掌握命運。

“我明天可以休息一天嗎,爸爸?”西奧多·帕克怯生生地問道,這是八月的一個下午。帕克的父親是萊克星頓的一位沒多大出息的水車木匠,他很驚訝地看著他這個最小的兒子,因為這時候正是活兒最忙的時候。但是,他從帕克充滿期盼的眼睛中看出了自己別無選擇,於是,做父親的爽快地答應了這個要求。

第二天淩晨,西奧多早早地就起來了,在泥濘的道路上風塵仆仆地走了十英裏,趕到了哈佛學院,他在這天去參加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學考試。他從八歲那年起,就沒法正常地接受學校教育,但是,他還是想方設法地在每年冬天擠出三個月的時間上學。在其他的時間裏,無論他在犁田還是做其他的活兒,他都一遍遍地在腦海裏默默地回憶和背誦學過的課文,直至滾瓜爛熟為止。他還利用所有的空閑時間來讀那些借來的有益的書籍。

有一次,他有一本書沒法借到,然而他又非常渴望擁有它。於是,在一個夏天的早上,天際的第一抹曙光還沒有出現時,他就早早起床了。他先到原野裏采摘了一大筐的漿果,然後,把這些漿果送到波士頓去賣,用換來的錢買到了那本渴望已久的拉丁詞典。

“好樣的,孩子!”那天深夜裏當兒子回到家告訴父親自己考試成功的消息時,水車木匠高興地讚揚道:“但是,孩子,我沒有錢供你到哈佛讀書啊!”“不要緊的,爸爸,”西奧多說,“我不會住到學校裏去的,我會在家裏利用空餘的時間自學並準備期末考試,隻要我通過了考試,我就可以獲得一張學位證書了。”後來,他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當他長大成人以後,通過在學校裏教課積攢了一筆學費,他又在哈佛學習了兩年,並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歲月流逝,時光推移,當年讀不起書的那個小男孩如今成為了一代風雲人物。作為著名的廢奴運動倡導者和社會改革家,作為國務卿西沃德、首席大法官蔡斯、著名參議員薩姆納、加裏森總統、著名教育家賀拉斯·曼、反奴協會主席溫德爾·菲利普斯等人的密友和事業顧問,西奧多·帕克如今在整個美國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一直到現在,這位顯赫人物回憶起童年在克萊星頓的岩石上和灌木叢中爭分奪秒地努力學習、奮發拚搏的情景,仍然會感到無限的溫馨和愉快。

今天的年輕人更需要自立自強,必須從思想上,能力上加強自己。隻有如此,無論遭遇什麼樣的變故,至少,都能很快站起來,能夠養活自己,能夠生存下來,更重要的是,自立自強的人會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得到人們的尊重,能夠找到自我。

在培養自立自強品質上,有些國家做得比較好,原西德的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在瑞士,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麵可以鍛煉勞動能力,尋求獨立謀生之道;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掌握了三門語言後,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

有一個人一直想成功,為此,他起早貪黑,不眠不休,做過種種嚐試,但到頭來,他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更何談如何取得事業的成功。為此,他非常苦惱,覺得自己認真努力了,為什麼連份工作都找不到呢?

於是,就跑去問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個老船員,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卻一直關注著兒子。見兒子問自己,他沒有正麵回答,而是意味深長地對兒子說:很早以前,我的老船長對我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間,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老船長說:要想有船來,就必須修建自己的碼頭。

兒子聽了這話沉思良久,還是不得要領。他繼續奔波忙碌。一天,他到一家公司應聘銷售,招聘的人問他,你有什麼技能?你做過什麼工作?你看過《誰是最偉大的推銷員》這本書嗎?突然,他領悟了父親說的那句話。這是一個知識的時代,沒有知識,靠亂闖亂撞,瞎幹苦幹,成功的機率幾乎是微乎其微。

這之後,他不再四處嚐試,而是靜下心來,好好讀書,邊做邊學。不但上了大學,而且成了令人羨慕的博士後,擁有了知識和技能。

現在他根本不必四處找工作,有不少公司經常打電話來,希望他能夠加盟,而且待遇好得驚人。

“困難象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是致理名言。因此,麵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要勇敢麵對,麵對了才有另一番天地,或許,困難正是促進你走向成功的捷徑,迎難而上,這才是上等人生哲學。

人生看似很曲折,其實,除運氣占一點點成份外,更多的來自於自己的努力,是否有自立自強的精神,是否有敢於挑戰生活的勇氣。如果能夠做到拋棄浮躁,錘煉自己,加強自我的素質,機遇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所以,自立自強的品質,需要每個人更能強化自己,豐富自己,讓自己發光,培養責任和社會義務感。為自己努力修建一座高質量碼頭,何愁到不了幸福的彼岸。

“爸爸,你是不是要去Google工作?”那是7月初,9歲的小女兒發現了李開複“衣櫥裏的秘密”,因為那裏藏有一個Google郵寄來的大箱子,一打開全是印有Google標誌的糖果、玩具和T恤等等。

此時,正麵臨著職業岔路口的李開複,被心愛小女兒的一句話深深激勵了,“哇,那我覺得你太酷了!當我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我就很喜歡Google了!”

“小孩?你現在還是一個小孩啊。”女兒的天真讓李開複忍俊不禁。

“當我隻有今天一半年齡的時候,我就很喜歡Google了。”小女兒急忙解釋說:“你不記得嗎?你收到第一張父親節的卡片,就是我通過Google你搜來的。”

爭論仍在繼續,而且有了碰撞。

對電腦沒有興趣的13歲大女兒,對父親的選擇顯得很平靜,她說:“微軟也不錯啊,像Word、Excel什麼的。”

“誰要用那些東西啊,我就是要用Google!”小女兒大聲反駁。

2005年9月30日夜晚,44歲的李開複在接受《中國新時代》專訪時,饒有興致地講起了自己的家庭趣事,或許是受到次日清晨即將返回美國的情緒感染,這位兩個女兒的父親顯得很愉悅。

“最重要的就是你有選擇的權利,不要去接受宿命或別人的指使,你能夠決定自己的理想和興趣。”李開複引用了自己第一本中文新書《做最好的自己》中的內容,解釋了為什麼離開工作了7年的微軟。

但讓受到Google誘惑而滿懷期待的李開複困惑的是:為什麼自己的離開會受到微軟的憤怒一擊,甚至使自己遭遇了個人職業生涯的“最低穀”。盡管此前,微軟已經陸續有近百人追隨了Google年輕的創始人--布林和佩奇。

也許,自立自強的過程會讓你覺得累或苦,還可以伴隨著病痛與折磨,可是,當你戰勝困難、銳氣不減、激情猶在的時候,當你以更新的姿態,以更剛強的生命力去迎接命運的挑戰的時候。你會發自內心的感歎自己並沒有浪費這青春年華。

當決則決,處事果斷

李開複在《Google和中國》一文中寫道:

2005年7月19日,我離開了微軟,加入了Google。一次簡單的工作變換,因為被訴訟,在新聞界被炒得火熱。網上的謠傳、批評、推崇、揣測、驚訝不斷。現在,身處於官司訴訟的暴風眼,我隻能說:“一切事實在下一年都會公諸於世。我做的事,沒有違背這本書裏的原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有人想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為什麼離開微軟?為什麼加入Google?”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我必須聽從我心中的聲音,我的心告訴我:Google和中國,這才是追隨我心的選擇。”

這就是一個人怎麼樣麵對抉擇的最好案例。

人有很多事不能選擇,譬如來到這個世上,譬如生在何等人家,其餘的大多數事情是可以自己作決定,但由於時間無情,很多事情不會等你弄清來龍去脈才作出決定,時間一分一秒過,如果不果斷作出決擇,該如何做?是做,不做,都在你的意念之間,不然你會失去機會,會導致失敗,也或許造成一生的遺憾,所以,當決不決是為大患。

當然,果斷有別於武斷,有別於盲目,果斷與知識、見識和膽識緊密聯係著,沒有知識的果斷是武斷,沒有見識的果斷是盲目,而沒有膽識,即使有知識、有見識卻也並一定能達到果斷的結果,也可能斷送在前怕狼後怕虎的境況裏。果斷的背後是一種穩重和妥善的思考,是對自己判斷的自信,是對突發事件的處理。

果斷的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它是一個人長期的知識的積累,經驗的總結才能處事不驚,達到果斷的效果。一般來說,有危機意識的人,大都很果斷,對事情的處理常常令人驚歎,這也的確是各種人生智慧凝聚的結果,譬如你進入一個陌生房間的時候,首先要考慮什麼時間出去和如何出去,而不是房間裏有什麼你感興趣的物品,那些能成大事者都有這個特點,一旦遇上什麼突發事件,其內心馬上就會產生對此事件進行控製的企圖和衝動,並就事態發展做出快速的反應,無論事態發展到哪一步,都有冷靜的應對方案。

“龍潭三傑”是指李克農、錢壯飛和胡底。他們加入共產黨後,長期從事黨和軍隊的情報保衛工作,並打入敵人內部任要職。30年代末,龍潭三傑組織了一個情報小組,李克農任組長,他們利用自己在敵人內部的特殊崗位,在白色恐怖中為保衛黨中央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一天,任國民黨中央調查科機要秘書的錢壯飛接到一份絕密電報,他破譯到一半時,已大驚失色。電文內容是:顧順章在武漢被捕,並已投降,如能迅速轉到南京,三日內可將中共機關全部肅清。顧順章供稱中統內部核心裏有共黨分子埋伏。

錢壯飛知道事情是多麼嚴重,因為顧順章當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特科負責人,知道黨的核心機密太多了。錢壯飛焦急萬分,立即吩咐交通員以十萬火急的速度去上海,將情報送到李克農手中。李克農將情報連夜通知了領導人陳賡、周恩來。根據這一情報,黨中央采取了斷然措施,廢除了顧順章知道的全部暗號和接頭方法,中央機關全部轉移。避免了一場後果嚴重的大破壞。

猶豫不決的情形恐怕是人人都有的,不過有的人決定得快且正確些;有的人猶豫的時間久,而決定得又不正確。這就看你是否有足夠的判斷力和應有的擔當。有的人判斷力很好。一件事,往往第一眼就看出了它的症結所在。但是到了決定階段,卻一直猶豫,而且往往推翻了自己先前的判斷,采用了那些自己原來認為不正確的。這就因為缺少一份應有的自信,或者我們叫它“擔當”。

果斷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在時間緊迫之下,來不及請示,來不及辨別情報的真假,就必須作出決定,一個決定承擔太多的利益與生命,當決不決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多麼困難的事,但是不作決定也不行,所以,果斷的後果需要作出決定者敢於承擔。果斷可以使自己的決定堅定不變,擔當可以消除患得患失的痛苦,後悔卻是對自己的懲罰,與其後悔不如改過立刻給自己找一個新的起點,從頭做起!

如果想要使你意誌堅強,夠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出膽量去做那些你認為沒有確實把握的事,世界上有許多做事有成的人,並不一定是因為他比你會做,而僅僅是因為他比你敢做,譬如有些愛情,就是因為懦弱而不敢表白,而錯失了幾多對姻緣。偉人就是敢於果斷也敢於承擔責任,有百倍的勇氣敢於直麵人生。

當然,沒有主見的人絕對有理由被輕視,世間萬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這些人隻適於被支配和利用的地位,他的果斷在這種環境下被厄殺了,所以,對他們也不必心生惻隱,這是每個人自我的價值不一樣所致。不果斷的人也絕不是負責任的人,他們甚至對自己都不願負責,因此,他們的命運永遠都是被別人所掌握。

所以,偉人之所以偉大,不僅僅一切都靠的是機遇,他肯定有區別芸芸眾生的地方。

一九四四年的某一天,日本在亞洲瘋狂屠殺的時候,在南洋半島的某一個地方,一個瘦高、黧黑的年輕人和其他許多青壯年被日本軍人帶上了一輛帶蓬布的卡車。毫無疑問,他們的年齡和身體都是處在最具反抗可能的那個階段的,在初上車時,大家義憤難當,想象各種狀況,還能說一些激烈的言語。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們餓了吃了東西,困了開始睡覺的時候,這些意念在他們心中漸漸冷卻,他們已經相信日本人的話了,隻是要他們接受檢查,雖然有些不安,但也無奈地服從了日本人的指令。

但有一個年輕人的不安極其強烈,直覺告訴他,如果他不趁早做出決定,他將再沒機會掌握自己的命運了。在汽車拐彎減速時,他衝過沒防備的日本人,果斷跳下車,逃入了路邊的橡膠林……。

這個年輕人,就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而那一卡車人,除了他,全部作為抗日嫌疑分子被處死。

很多事情似乎大多數的人都能預測一些後果,但是就不能果斷,當需要作出決定的時候,在各種各樣的原因麵前退縮了,膽怯了,這樣就隻能把自己的生命推向不知明的深淵。他們欠缺的是一份敢為的膽量,一種當決則決和果斷精神,其實,隻要認為自己是對的,為什麼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呢?依照自己的判斷去決定自己的行為,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

事情既決定之後,就不再去猶豫。對已經采納了的,不要再去挑剔苛求。對已經放棄了的,不要再去試圖挽回,這樣才可以避免後悔。要明白,反正要選擇一條,而這兩條路的利弊也往往不是絕對的。你有所得,就要有所失。隻要內心衡量他們的熟輕熟重後,選擇一條利多弊少的,就輕裝上陣。

每次作決定的時候,總有不同意見,總有人會說三道四,記得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有人就置疑這種搞法對嗎?當深圳、珠海等四個經濟特區從昔日荒地,變為繁華盛情,成為現代化城市時,有些人又爭相議論:那裏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所以小平同誌說:不管黑貓白貓就是好貓,是啊,如果沒有小平主席的果斷,不知道現在我們的國家是怎樣的一個場麵。

事實證明,誰能抓住機遇,當決則決處事果斷,就能打開新天地,利於自己更造福社會,反之,就會貽誤戰機。

1月6日,平煤集團公司授予王法奇“安全生產標兵”稱號,總經理聶廣國為他披紅戴花,並頒發獎金5000元。

去年12月26日,平煤集團朝川礦掘進二隊23名礦工在16-17-21030掘進工作麵工作。零時40分,當班副隊長王法奇在距掘進頭10米處,發現腳下的煤鬆軟,有出水現象。他果斷地讓兩名礦工停工,一同觀察。這時,巷道內又出現了出水點。他心知不妙,馬上下令往外撤,並向隊部與礦調度室彙報。當他再次返回出水點時,發現水孔在迅速增大,這時再想撤設備已來不及了。他冷靜地指揮所有礦工依次沿著避災路線撤離,自己抱著電話機邊跑邊彙報,最後一個撤離現場。撤到第二部皮帶頭處,大家就聽得身後水聲似狂風般吼叫,一起重大突水事故發生了。

這時,王法奇完全能領著大家撤到最安全處或升井,但他仍惦記著在同一水平麵工作的其他礦工。他立即安排當班班長孫根占,急告16-17-21040掘進工作麵的開拓隊工人與機運隊工人火速撤離,又向調度室彙報通知其他人員撤離。

短短十幾分鍾,連同王法奇在內,共67人安然撤出危險區。1時5分,4條數百米長的巷道全被大水淹沒。

所有的災難並不都是空穴來風,如果在事態較小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控製,往往就能避免,就能挽救國家的利益,如果王法奇在緊要關頭不這樣果斷,那麼,又是一場生命的浩劫。每個人的想法都不會完全一樣,在這樣危急的時候,作決定的人一定要萬分果斷,因為不同意見肯定會對你有影響,在吸收意見的同時,如果看準了,就應該大著膽子去幹,思想解放了,膽子才會大,這樣才能控製場麵,也能把損失減到最小。

因此,當決則決處事果斷是我們必須強化的素質,是意誌堅強的一個表現,人生之路變化莫測,未知的世界裏,一切都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但一切都在我們的手裏,不管上天給我們多大的困難,或許有看似不能承受的痛苦,但隻要我們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盡量的加強自身的素質,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在困難麵前不低頭,勇於選擇敢於承擔,明天的你依然無悔,能夠麵對自己的內心,生命就具有自身的價值了。

強化意誌自我約束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又何嚐不是一隻風箏呢?常常任性而為,常常為做自己高興的事而放棄一些應有的原則,或者為一些事放任自己犯錯,特別是為了感情,不顧一切,忽視道德忽視法律,忽視別人的感受。所以,控製自己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存在著理性與感性的鬥爭。

但是,人是社會的人,在人的一生中,為了實現目標,取得成功,必須摒棄自己的雜念,因為,人生豈能盡如人意。所以,就會做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放棄自己迷戀的東西,個人的愛好,往往此時,你會覺得人生很艱難,其實,這跟自由的界定一樣,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因而也不會有絕對的約束。這些約束,對個人來說是賦予在你的人生追求之中的,如果你沒有追求,肯定就不會有諸多約束。想要有一番作為,創就一番事業,如果缺乏自製力,就像汽車失去了方向盤和刹車,必然會偏道和出軌,甚至翻車。

所以,為了生活,為了目標,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約束,不要試圖擺脫約束,應該在約束的引導下,一步步沿著既定的目標,穩妥地前進。

1665年夏,英國倫敦,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迫使當局采取疏散居民的對策,劍橋大學也不得不暫時停課關門。時年23歲,正在劍橋大學求學的牛頓回到他的家鄉——伍爾茲索普。

伍爾茲索普山青水秀、空氣新鮮,山坡上長滿了蘋果樹,這激發了牛頓無窮的想象力和靈感,他在這裏一呆就是差不多整整二年。就在這兩年裏,年輕的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三大發現:微積分、光的色散和萬有引力。牛頓的這些發現成為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個非凡的時代,延續了幾乎250年,其間物理學領域中毫無重大的突破,直到30世紀初冒出來一個愛因斯坦,才打破物理學領域萬馬齊喑的沉默局麵。

牛頓的創造潛力鋒頭不減,三大發現似乎還滿足不了他的探索欲。1684年12月底,42歲的牛頓又躍躍欲試,單槍匹馬地發起了數學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戰役,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論證,他一個接一個地攻克了193個數學堡壘(數學命題)。這場長達17個月的戰役,最後以牛頓大獲全勝而鳴金收兵。牛頓不僅完成了他本人一生中,也是整個科學史上最偉大的智力成就——他完成了三卷本的數學巨著——《原理》。

牛頓並沒有因為創造了如此豐盛的業績而身心疲憊不堪,更沒有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英年早逝,他一直活到85歲的高壽。這即使在今天,也是一個令人眼紅的數字。

錢德拉塞卡研究過牛頓的創造模式,他認為牛頓並不是以一種嘔心瀝血、撣精竭慮、在智力和體力上勉為其難的行為去從事這些科學工作的;他也不是出自某種狹隘的崇高動機、背負著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去從事這些科學工作的。他完全是以愉悅的心態去從事他的科學工作的。

牛頓因學校停課回到家鄉,對於23歲的牛頓來說,正是喜歡玩的年齡,但他並沒有放任自己,在這樣的自我約束下,他造就了輝煌。一生有一個諾貝爾獎已經是偉大了,而牛頓有了兩項,但他,依然嚴厲要求自己,42歲再創輝煌。就是高度的自我約束鍛造他堅強意誌,完成偉大的一生。

所以,堅強意誌必以自我約束為關鍵。如果你計劃要在清晨做一件事,在冬日裏,你是否能離開溫暖的小窩義無反顧地披衣下床?如果你計劃要出行,覺得身體乏力,你是否要取消旅行的計劃?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件事遇到困難讓你煩心,你是否繼續做還是停下來?這些問題在生活中是必然的事,當你身在其中自問你都做到了多少?

自製,就要克服欲望。不僅僅克製物質上的欲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製,就是要控製自己的思想,不要產生惰性,要明白自己這一生追求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必須強製自己做哪些該做的事,最後認清自己做了會如何,不做又會如何,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自我約束得以實施的關鍵。

所以,明白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自我約束才有方向。

《後漢書》中有一篇《楊震傳》,記載了東漢時期一個叫楊震的人。

楊震為官正直,是個清官,任荊州刺史時,認為王密是一個可以重用的官員,舉薦王密當昌邑縣令。而他們沒有任何的親戚和其它關係。

後來,楊震路過昌邑縣,王密為了報答他的恩情,帶著禮金在深夜去拜訪他。楊震拒絕了這份厚禮,對王密說:我了解你,才舉薦了你,為什麼你卻不了解我呢?王密勸慰道:是我自己的錢,並不是不明來曆,送您一點兒薄禮隻是為了表表心意。再說,現在是夜裏,沒有人會知道我們之間的事。

楊震嚴肅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可以說是沒有人知道呢?怕人知道的事情,不會是清白的行為。我不收你的東西,你趕快回去吧。

王密聽了感到非常羞愧,隻好收起禮金回去了。

後來,楊震的子孫為了緬懷其祖先的高尚品德,把他們家的堂屋取名為“四知堂“。

不管做官做人,自我約束極其重要,是一個價值得以體現,事業得以發展的根本。麵對形形色色的陷井時,不要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為自己找借口,從而放縱自己,不去自我約束。

不要因為沒人知道而不約束自己,往往這是自我毀滅的開始,其實,對自己嚴格一點,時間長了,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就不需要你花大力氣來進行自我約束,你的人格會更完美。

如果人人都如楊震,做到每個個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控製,把個體的所作所為主動納入國家富強,社會安定,道德進步的範疇裏去,社會就能穩定和發展。可是,總有人為物質、權利、享受等等鋌而走險,為小利而忘大義,這樣的人就沒有自我約束的堅強意誌了。

故事中,楊震的高尚品德就是自我約束的最高境界___慎獨,慎獨極不容易,在沒有旁人的監督下,人就容易放鬆對自己的標準,甚至幹出不光彩的事情。所以,能夠做到慎獨,要有很高的自覺性,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因而慎獨是一個人非常可貴的品格。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一個人憑著自我約束的意誌力,戰勝一切困難達成目標。

周恩來總理既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極富人格魅力的一代偉人。他一生都忠誠實踐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宗旨,體現著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被譽為“全黨楷模”。

周恩來生前長期實行不成文的十條家規: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去看望他,隻能出差順路時可以去看看;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總理代付夥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車子;七、凡個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十條家規以純潔的無產階級意識,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優良的共產黨人作風,高尚的無產階級品格,率先垂範,對家人言傳身教,貫徹始終。

新中國成立以後,周恩來作為黨和國家內政外交的總管家,他十分鄙視那些假公濟私、損公肥私的剝削階級利己主義的自私觀念及其腐敗行為。堅持正確處理個人、家庭與國家、社會的關係,一貫公私分明、克己奉公,自覺履行私事用車自費製度,他把到醫院探望生病的老同誌,到民主人士家中拜訪和征求意見,去賓館看望國際友人等許多為公的交際用車也算作私事,自付汽油費。對自己的親屬來往,要求同樣嚴格。

在日常的衣食方麵,周恩來始終保持著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本色。他時常需要接見外賓,但他嚴格控製為自己製裝,他的襯衣襯褲都是一補再補,連接見外賓時穿的中山裝也是一穿幾十年,平時辦公怕磨損就在外邊套上“護袖”。五六十年代時,周恩來的襪子也總是補了又補的。

作為開國的總理,周總理如此的以身作則,我們敬重的周總理在自我約束方麵給我們樹立了永遠的榜樣。現在的貪官層出不窮,他們在最初的時候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一心一意為國家作自己的貢獻。可是,就是在各種誘惑麵前,在社會的五光十色裏,沒有自我約束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毀滅,最終成為人民的罪人。

所以,人不自我約束,必有後患。凡是社會上被懲罰的不法分子,都可以說是缺乏自我約束意識的結果。因而,隻要我們時刻反省,自我約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公德心,我們才不會容易違反紀律,觸犯別人。

潛能激勵專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開發潛能時,沒有人會帶你去釣魚。”

魏特利有幸在年少時,便學會了自立自強。他父親在二次大戰時身在國外,當他九歲時,在聖地亞哥他家附近,有一個陸軍製空炮兵團,駐紮的士兵和他成了好友,以消磨無聊的閑暇時間。他們會送魏特利一些軍中紀念品,像陸軍偽裝鋼盔、槍帶及軍用水壺,魏特利則以糖果、雜誌,或邀請他們來家中吃便飯作為回贈。

魏特利永難忘懷那一天,他回憶道:

“那天我的一位士兵朋友說:‘星期天上午五點,我帶你到船上釣魚。’我雀躍不已,高興地回答:‘哇哈!我好想去。我甚至從未靠近過一艘船,總是在橋上、防波堤上,或岩石上垂釣。眼看著一艘艘船開往海中,真令人羨慕!我總是夢想,有一天我能在船上釣魚。噢,太感謝你了!我要告訴我媽媽,下星期六請你過來吃晚飯。’

“周六晚上我興奮地和衣上床,為了確保不會遲到,還穿著網球鞋。我在床上無法入眠,幻想著海中的石斑魚和梭魚在天花板上遊來遊去。淩晨三點,我爬出臥房窗口,備好魚具箱,另外還帶上備用的魚鉤及魚線,將釣竿上的軸上好油。帶了兩份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四點整,我就準備出發了。釣竿、魚具箱、午餐及滿腔熱情,一切就緒——坐在我家門外的路邊,摸黑等待著我的士兵朋友出現。

“但他失約了。那可能就是我一生中,學會要自立自強的關鍵時刻。

“我沒有因此對人的真誠產生懷疑或自憐自艾,也沒有爬回床上生悶氣或懊惱不已,向母親、兄弟姊妹及朋友訴苦,說那家夥沒來,失約了。相反地,我跑到附近汽車戲院空地上的售貨攤,花光我幫人除草所賺的錢,買了那艘上星期在那兒看過、補綴過的單人橡膠救生艇。近午時分,我才將橡皮艇吹滿氣,我把它頂在頭上,裏頭放著釣魚的用具,活像個原始狩獵人。我搖著槳,滑入水中,假裝我將啟動一艘豪華大油輪,航向海洋。我釣到一些魚,享受了我的三明治,用軍用水壺喝了些果汁,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日子之一。那真是生命中的一大高潮。”

對魏特利而言,那天去釣魚,是他最大的希望,他立即著手製定計劃,使願望成真。魏特利極有可能被失望的情緒昕擊潰,也極有可能隻是回家自我安慰:“你想去釣魚。但那士兵朋友沒來,這就算了吧!”相反地,他心中有個聲音告訴他:僅有欲望不足以得勝,我要立刻行動,要自立自強。

強化意誌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歸根到底,在於要有理想。一個人有了高尚的、遠大的理想,就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自律習慣,增強自我約束的能力,培養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符合國家和人民的要求。所以,自我約束並不是讓你墨守成規,而是讓你上進,隻有上進了,才能更好地自我約束,具有堅強的意誌力,才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如嚴格約束自己,以堅強的意誌在沼澤地堅持到成功的到來。

做自己是生命之最

人類的曆史是一部與自然作鬥爭的曆史,也是人與人自相矛盾的曆史,是人與自然交融在一起的曆史,是人與人相互幫助國、互相爭鬥的曆史。人類能夠幸存,源於人類麵對任何災難也不妥協,不妥協並不僅僅是豪情壯誌,而是人所具有的生存本能,也是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意誌力,這種堅強的意誌,貫穿於人類的整個過程。

人有軀殼視為肉身,人有精神視為思想。人的一功行動都來源於思想的支配,而思想得的批示得以落實要靠每個人的意誌,意誌是來自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推動著理想之舟勇往直前的力量,不管迎麵而來的逆風多麼的狂暴,都不能讓它有絲毫的讓步。所以,意誌是一個生命是否具有價值的關鍵,是生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孔子說:誌不堅者智不達。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堅強的意誌,縱使你有再高的智商,也是不能成就事業的。現實社會中,有的人往往自持聰明過人,自認為天份極高,就以為將來必成大器,殊不知成功的大廈缺少了意誌的鋼鐵筋骨,要建起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其它的材料就是再完美也隻能是擺設而已,《傷仲永》裏就有一個神童,但最後流於市井小巷中,默默無聞,神童能夠成功的例子廖廖無幾,倒是那些資質笨拙之人,抱著契而不舍、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踏踏實實地前進,反而最終成就了人間驚天動地的功業!

三名歹徒入室搶劫,田甜親眼看到媽媽慘遭殺害,而她自己也被砍成了重傷。當田甜從搶救中醒來時,等待她的是高位截癱。從那以後,田甜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了,任何一件小事都需要別人幫助,病殘的身體使她連自殺的能力都沒有,當時心情特別差。

為了更好地照顧女兒,田甜的爸爸放棄了自己做得很紅火的生意,在家當起了全職爸爸。第二年,家裏來了新媽媽,倆人共同照顧田甜。新媽媽給田甜訂了很多書刊、報紙,鼓勵她多看書,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各種各樣的書籍。在書中,田甜找到了自己生存下去的精神動力。她開始重新嚐試一種新的生活。

但是,就是看書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她都得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百倍艱辛。剛開始,是家人幫她拿著書看,時間長了,田甜就學著自己來。每次看書,最難的是翻書頁。她自己想了個辦法,拿筷子翻書。每翻一頁,翻到一半的時候,就得用手使勁支著,一邊攔著,一邊再撥拉,再用筷子頂一頂,這個頁才基本上翻過來了,頂著看特別艱難。

由於長時間地坐著看書,田甜很快得了褥瘡,一爛就爛一個窟窿,最後爛到骨頭都露出來了。爸爸媽媽看著心疼,就說,孩子,你不用這麼累啊,你畢竟是個殘疾人,隻要你好好活著,就滿足爸爸、媽媽的心願了。

最終,小女孩沒有因生活的不幸遭遇而沉淪,她意誌堅強聰明好學,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田甜很快自修完了初中、高中的大部分課程。每天躺在床上用嘴咬著筷子堅持打電腦。年複一年,小女孩終於在電腦世界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了小有名氣的“大閃客”。

一些公司邀她加盟,有的公司甚至提出給房配車的條件。不過,此時人們還不知道電腦後麵的她是位殘疾人。

一個12歲的女孩,一場可怕的劫難,而她卻挺過來了,吃了常想象不到的苦,用筷子翻書,用筷子打字,而且還比一些正常人快,用筷子譜寫了自己事業,忍著如此巨大的病痛,她卻走過來了,靠的就是她鋼鐵般堅強的意誌。一個人的生命無定式,有的人平平淡淡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一輩子,有的人創造了豐功偉績,有的人苟且偷生、行屍走肉。

不要以為你離了某人就活不下去!隻有自立,才會有拯救自己的方法。

有一位體育老師教學生溜冰。

開始時,一位同學不知道技巧,總是跌倒。所以,老師給他一把椅子,讓他推著椅子溜。

果然,此法甚妙,因椅子穩當,可以使這位同學站在冰上如站在地上一般,不再跌跤,而且,他可以推著它前行,來往自如。

他想,椅子真是好!

於是,他一直推著椅子溜。

溜了大約一星期之久,有一天,老師來到冰場,一看他還在那兒推椅子,這回老師走上冰來,一言不發,把椅子從他手中搬去。

失去了椅子,他不覺驚惶大叫,腳下不穩,跌了下去,嚷著要那椅子。

老師在旁邊,看著他在那裏叫嚷,無動於衷。他隻得自力更生,站穩了腳步。

這才發現,他在冰上這麼久,椅子已幫他學會了許多。

但這隻是一個過程,真要學會溜冰,非把椅子拿開不可——沒有人帶著椅子溜冰的,是不是?

世上沒有人可以支持你一生!

別人可以在必要時扶你一把,但別人還有別人的事,不能變成你的一部分來永遠支持你。所以還是拿出力量來,承認“堅強獨立,自主多福”這八個字吧!

這世界隻為兩種人打開成功的大門:一種是有堅強意誌的人,另一種是不畏懼險阻的人。誠然,一個意誌堅定的人,是不會畏懼艱難的,盡管前麵有阻止他前進的障礙物,他都不會有絲毫的退卻,他會想辦法排除障礙物,然後繼續前進,跌倒也好,前路迷茫也好,隻要他做好了準備,沒有什麼有阻止他前進。憑著堅強意誌,翻過高山、越過草地、繞過河流,幾經波折,終於達成心願。

每個人都是一種活法。然而,什麼樣的活才算有意義?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是偉大的,這種偉人的生命具有偉大意義;做一個盡職盡責的人,是社會的有用人才,同樣也有意義,那些危害社會的生命是沒有價值可言的,是社會的蛀蟲。而用堅強意誌創造了遠遠超越自身生命的人,他們是不朽的,也具有偉大意義。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戰勝困難,挑戰自我的精神,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基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十三歲就成為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母親辭世後他還要擔起這個無人照管的家庭--兩個未成年的弟弟和一個不爭氣的父親。

就在貝多芬一心準備投身音樂大幹一場時,命運向他露出了猙獰的麵孔。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於一位風華正茂,躊躇滿誌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於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了那句傳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