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自從人類文明發跡以來,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麵文明的進步有目共睹,曆代社會產生的文明成果也累積遞進。然而,卻沒有人敢斷言現代人的思想及世界觀、宇宙觀也是一個循序漸進、後勝於前的過程;相反卻往往像是一條波浪線,波浪線的頂端,便是思想長河中最璀璨的星星。關於梭羅,我想,即使不在最頂點,也在去往頂點的路上。

一、生平

梭羅的生平簡單卻耐人尋味。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於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對於他的出生地,梭羅是深感自豪的,康科德是爆發美國獨立戰爭的首義之城,他對於“出生於全世界最可敬的地點”之一深感榮幸。小小的康科德鎮,一時之間有四位大作家:愛默生、霍桑、阿爾考特和他——梭羅。

霍桑曾將梭羅形容為一個“總是帶點粗俗的鄉野氣”的年輕人。實際上,梭羅是受過係統教育的,在學校期間一直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1837年,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1838年,他又回到了康科德開始教書。

梭羅一生孤獨,為人所熟知的唯一一段情感經曆發生於1839年,梭羅在康科德任教期間。他和哥哥約翰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孩——來自馬薩諸塞州斯基尤特的17歲少女艾倫·西華爾。三人經常一起散步,在河上劃船,度過了一段不長久的幸福時間。1840年,艾倫先後拒絕了他們兄弟二人的求婚,嫁給了一個牧師。這段插曲給梭羅留下了心靈上的創傷。不久,又一件意外發生了。1842年元旦,約翰在磨剃須刀的時候,不小心劃傷了手指,兩三天後出現化膿,趕緊就醫,但為時已晚,他得了牙關緊閉症。十多天後,約翰就去世了。突如其來的變故給梭羅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他病倒了整整3個月。病情好轉以後,梭羅又回到了愛默生家中,當門徒,又當助手,並開始嚐試寫作。

1845年,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裏的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起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此之後,梭羅根據自己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並發表了兩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裏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爾登湖》。

1847年,梭羅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的。在他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彙合,渾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性格中,最吸引我們的可能就是那種與我們的性格最不同的東西,就是他整個人的獨特性。他也許比別人更多地逃脫了概括與歸類。梭羅生活得有時像個隱士,他可能時常覺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與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同時,他獨特的觀察力、睿智的頭腦讓他能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質,所以他性格中少了些溫柔,更多的時候是反對和嘲弄。這或許正是他孤獨的一個原因。他的一個朋友曾說:“我愛亨利,但無法喜歡他,我決不會想到挽著他的手臂,正如我決不會想去挽著一棵榆樹的枝子一樣。”當梭羅力圖成為在精神生活上更有影響力的人,而不是從事更實用的職業時,他親密的良師益友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表達的是失望。但是,沒有人能否認梭羅的真摯、品德和靈魂上的高貴。在梭羅去世後,愛默生評價說:“美國還不知道(或許知道一點點)她失去了一個多麼偉大的兒子。”梭羅之偉大,或許正在於他精神上的影響力。

二、思想

一棵孤獨的樹,它與世界的聯係和作用是通過隱秘而深紮於地下的根須。通過大地,它不僅和它的同類——其他的樹木聯係著,也和青草、鮮花、陽光、雨露及整個大自然聯係著。梭羅正是一顆孤獨的樹,但他並非完全脫離了社會。梭羅的思想是複雜的,一方麵他似乎背棄大眾生活而去實驗“森林生活”,而另一方麵,他又似乎具有顛覆社會秩序的革命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