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國內知名財經名家牛刀推出新書《牛刀說貨幣:貨幣狼煙》,約我寫序。我不是專業的金融學家,隻能結合書中較少談到的國內經濟及其問題發表一些個人觀點,以為本書的補充。
自2008年底以來,為應對美國金融危機,中國政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4萬億救市計劃。在一係列強有力經濟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經濟一改金融危機以來的經濟頹勢,再次出現了房地產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繁榮景象,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高速增長推動股票市場和商品房市場迅速過熱。然而,《紐約時報》於2010年1月8日在其工商版頭版顯著位置刊登題為《賣空中國》的報道,給繁榮的中國經濟潑了一盆冷水。曾準確預見安然公司垮台的詹姆斯·查諾斯預言,中國用投資支撐的經濟將麵臨崩潰,而不是如林毅夫等經濟學家預測的持續繁榮。查諾斯並不在意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數字,他說:“經濟活動不等於創造財富。你如果蓋一座橋,而這座橋每隔5年就要塌一次或拆一次,於是你每過5年就要蓋同一座橋,這能轉化成為很多GDP增長,但顯然不會增加國民的福祉。”查諾斯的說法看似聳人聽聞,但不無道理。事實上,如果去除各種拆遷、資源損失、環境破壞等因素影響,我國2009—2011年的實際增長率很難超過5%。中國經濟泡沫破滅的條件,在很長的時間內,被認為是房地產泡沫破滅等因素引起的大規模銀行債務危機,並由銀行危機引起人民幣的崩潰,爆發全社會的劇烈動亂。
現在看來,房地產泡沫未破滅必是銀行債務危機的導火線。而在房地產泡沫支撐下地方政府日益依賴的土地財政,以及依靠土地抵押大量向銀行借貸導致的巨額地方政府債務,反而有可能先行成為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導火線。目前,遍地泛濫的工地,基本上都是由銀行提供的資金支持的。這些工程項目由於缺乏現金流,不僅麵臨投入運營之後的風險,而且地方政府資金投入的不可持續性,必然給主要依賴投資增長的中國經濟降溫。經濟降溫則必然推動房地產泡沫盡早破裂,這樣就危及依賴賣地生財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和龐大的在建基礎設施工程的推進速度,最終引發一係列金融危機。
債務危機、銀行業的危機也隨時可能發生,顯然加大了人民幣崩潰的可能性。人民幣崩潰的後果和景象是什麼?可能我們無法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但1949年國民黨政府貨幣崩潰的景象,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1949年,物價飛漲、幣值日跌,貨幣逐漸喪失了價值儲藏和交換的媒介職能。人們拿到紙幣後就像拿了燙手山芋一樣想盡快扔掉。企業在核算成本、利潤時紛紛改用米、金、銀、外彙等為單位,支付工資采用米、生活指數或者外彙。上海市場大宗交易如買賣房屋、地產、機器等,都以黃金計價。
麵對可能發生的經濟崩潰和人民幣崩潰的風險,對於廣大公眾而言,是不是通過買房來規避風險?一位知名“民生人士”對我說,鼓勵大家買房有什麼錯?鼓勵老百姓多買幾套房,至少在貨幣貶值後還有住房,這就是民生。這個觀點我是不能接受的,我認為這如同饑荒時代到街上殺人取食,反正這些人早晚餓死,不如作為我果腹的食品,莫非這也算民生?這個立論有三個漏洞。第一,哪些人有能力多買幾套房?第二,房價保值保的是人民幣作為價值尺度的值,人民幣貶值了,必然要用實物或黃金作為價值尺度,房屋還保值嗎?多出來的房屋,你每天輪著睡嗎?第三,你說的民生,到底是自己的民生,少數有錢人的民生,還是絕大多數人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