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紀的中國散文創作
隨著21世紀整個社會向前發展的趨勢,應該是會在逐步提高全體民眾生活水準的基礎之上,促使廣大的人們隨之而能夠不斷地升華文化和精神的素質,可以更加自由而又充滿自信地發表自己的種種意見,在此種平等地進行討論和磋商的氛圍中間,共同去努力地建設更為合理、健康和美好的生存環境。在邁向這樣一種令人憧憬的社會前景的過程中間,當前散文創作發展的趨勢,肯定也會不斷地走向開闊、高昂、深邃、優美和成熟。
由於現代化的生活節奏正在逐漸加速,已經是愈來愈沒有十分充足的業餘時間了,因此類似若幹年前不少人們喜愛於閑暇中閱讀長篇小說的習慣,已經很急劇地減少了。而散文的篇幅,卻與它迥然相反,由於它短小精悍的緣故,就吸引和增加了大量的讀者。當今時代審美和娛樂的方式,也不斷的趨於豐富多樣,這就更分散了各種業餘愛好者群體的數目。其中最有威懾力量的自然是通俗易懂的種種電視節目,由於觀看與欣賞起來的分外方便,就明顯地奪走了規模眾多的受眾。在上述的種種情況底下,散文這種優美好讀的文體,由於在頃刻之間就可以津津有味地讀完,比較起來肯定就具有親和力與競爭力。正是因為被種種社會原因所製約的審美趨向,就促使喜愛撰寫散文的朋友們,在文學創作的領域內變得愈來愈多了。
從散文創作的本體特征而言,它側重於由主觀的視角,表現出對社會人生和宇宙風光的體驗、感受、詢問和領悟時,必然會凝聚和揮發著種種濃鬱或隱含的情愫,從而去抒發心靈與升華哲思,像這樣出自內心的坦誠的訴說,自然就容易引起閱讀者的共鳴。文化修養逐步提高和個性精神不斷覺醒的人們,是最樂於接受與運用這樣的一種文本,進行宣泄、交流和鑒賞的。當整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進程時,散文確實是最適應於大家提升精神世界的載體。
最近的幾年之間,已經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以及再編選出版的散文作品,還加上分布於各種網絡的許多有關的文字,以它的數量而言確實是異常巨大的,真猶如鋪天蓋地而來,引起了相當廣泛的注意。針對如此的情況,有的批評家興奮地認為,這是一種很大的豐收;有的批評家則尖銳地指出,看起來雖然聲勢頗大,真正的佳作卻極少,因而作出了悲觀的估計。
其實像這樣的情形是十分正常的,從古今中外多少文人筆下流瀉奔騰而出的大量文學作品,也無不都是如此。一般水平的作品,比較容易產生,也比較容易被人們遺忘,而能夠始終留存在廣大讀者心裏,和種種的文學史中間,越過歲月的淘洗,一代接著一代流傳下來的篇章,在這中間肯定隻占有極為微小的比例。真像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所說,“今人著作則以多為富,夫多則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於世,其不傳宜矣”(《日知錄文不貴多》)。
一部人類的文學史,無不顯示出這樣的狀況。然而從如此龐大的數量中間,自然就更有可能湧現和篩選出更高質量的篇章來,這大概是絲毫也沒有疑問的。真像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批評家泰納所說,“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我們隔開幾個世紀隻聽到他們的歌聲,但是在傳入我們耳朵的響亮的聲音底下,還能夠辨別出一大片低沉而又繁複的轟鳴聲,在藝術家的四周齊聲合唱。隻因為有了這一片和聲,藝術家才成其為偉大”(《藝術哲學》)。
能夠在形象、語言與藝術構思的技巧方麵,顯得栩栩如生和文采斐然,而且在情感方麵動人魂魄,在哲思方麵震撼心靈,自然渾成地融彙成為一體的散文佳篇,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上,確實都是出現得比較稀少的,這完全符合於它向前邁進的內在規律。
或者是因為散文這種文體比較短小的緣故,所以往往就容易產生出一種很大的誤解,認為它最便於撰寫和駕馭,卻完全忽視了要達到那種美好、高曠和動人的境界,其實也是十分困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這樣說過,“散文易學而難工”,真是深知其艱辛的精辟之語。散文創作的曆程,確乎是異常艱難困苦的,因為濃鬱情感的勃發,和深沉哲理的凝聚,都無法在對於人生場景與自然風光的用心揣摩中間,大量和永遠地湧現出來,更何況還得天衣無縫地融彙於形象和文字裏麵。
真正稱得上是出色的文學藝術創作,必然會在活靈活現的形象中間,蘊涵著扣擊人們心靈的情愫與哲思。這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前者,情愫與哲思還能夠寄托於何處呢?沒有後者,靈動的形象不就成了淺薄與虛空的玩偶?更何況散文創作尤其是側重於主觀印象和感悟的積極反射,體察了大千世界之後迸發出來的情愫與哲思,得到融彙於其中的審美的表達,自然就更具有牽動讀者的根本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