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秘密想說給爸爸媽媽聽,可是說了他們能懂嗎?
我寧願說給樹洞聽。
用心愛我,用心感受我,無論我是否說話,我想你一定能懂。
所有家長和老師管教孩子的動機,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我們隻是要求孩子按照我們認為“對”的方式,行我們認為“當行”的路,從來沒有問過孩子:需要是什麼?想法是怎樣的?他們在以怎樣的方式愛我們?他們希望我們怎樣愛他們?
因為缺乏溝通,孩子和大人常常站在對立的兩麵,因為不理解,孩子的撒謊、叛逆行為也層出不窮。這時父母的反應往往是憤怒地胡亂責罵一通,甚至把自己一時的不痛快也發泄到孩子身上,弱小的孩子成了無辜的受害者,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長此以往,將會兩敗俱傷。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的責任是就事論事,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裏,怎樣改正,這樣直接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老師長得太醜了”
女孩狀告班主任。
9歲的小女孩靈靈長得濃眉大眼,胖乎乎的,很可愛。個頭較同齡的孩子要高一些,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靈靈的理想是做一個在國際航班工作的空姐。靈靈在班裏很有號召力,在學校裏,一直都是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也很擅長主持之類的工作。
靈靈有厭學的傾向,隻要有點頭疼腦熱的,就想找理由不去學校上課。家長也不知道因為什麼,她跟班主任特別對抗,經常回家抱怨老師如何如何不好,也不願意好好地完成班主任布置的語文作業。
有一次,靈靈組織了幾個同學去校長那裏告狀,說是班主任虐待學生。當時,她還對校長說,自己要帶同學去教育局告狀,而且知道教育局就在自己家附近。學校很重視這件事情,馬上組織人員進行調查、了解取證,並且及時通知了家長委員會協助處理。
最後調查結果是:這個老師從未有過過激行為,也沒有虐待學生的事情發生,隻是平常對待學生的言行比較嚴厲而已。比如,曾經對考試成績不好的靈靈恨鐵不成鋼地說:“我看你吃的東西都變成肉了,長那麼胖,一點腦子都沒有。”結果靈靈被同學嘲笑了很久。
老師的這次批評,對於喜歡漂亮、以後準備當空姐的靈靈打擊非常大,造成了她很大的情緒波動。原本就對老師的嚴厲很有意見的靈靈,產生了報複的心理,無意間看到電視上講老師虐待學生要受到處罰,馬上想到了這個主意……
剛好校長認識我,就建議家長帶靈靈來我這裏做心理輔導。
班主任一時氣話傷了女孩。
第一次來做輔導的時候,真讓我見識了一個9歲孩子的厲害,倔強的靈靈根本不相信我是來幫助她的,因為她認定:“所有老師都是一樣的,隻會罵學生,家長跟老師是一夥的,合起來整人……”她的小嘴巴“噠噠噠”地像機關槍一樣,不停地述數說各科老師的種種罪狀,時不時地把對父母的不滿也批評一番,一直說了半個多小時才停下來。
我遞過水杯說:“你太能說了,有沒有人說過你的表達能力非常棒?”
一心等著我這個老師“罵”她的靈靈愣住了,她接過水杯,定定地看著我。
我鼓掌說:“喝點水,繼續說,我聽得太過癮了。你知道嗎?像你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少有表達能力這麼好的。有時候,我問他們一些事情,半天也講不清楚,真是急死人。你是怎麼鍛煉這方麵能力的?你的作文一定寫得很好吧?”
“我的作文在校報上登了好幾篇呢,我們班長才登了一篇。我還在學校主持節目呢,班會也是我主持的多。我的普通話說得很好,我都是跟電視上的主持人學的……”
每個孩子都喜歡聽到表揚和肯定,這是他們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礎。靈靈本來是很聰明的孩子,跟我建立了信任關係後,在接下來的輔導中,通過遊戲治療和有效的引導,她很快就明白自己的行為錯了。她接受了老師誠懇的道歉,也認可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獲得老師的肯定。
第三次來的時候,靈靈說:“張老師,現在別的老師的課我都好好上了,還是不想上王老師的課。她長得太醜了,我每天一看到她那張臉就生氣,她真是長得太醜了。”
我知道,老師無意之中批評的話語,帶給孩子的傷害太深了,憤怒的情緒無法很快得到疏解。我也替她發愁:“那可怎麼辦呢?如果不看著老師,聽課的時候很難集中注意力對吧?”
“是的,我看著她的衣服聽課,就會想別的事了,根本聽不進去。”她做出一副小大人的樣子,邊說邊搖頭。
我也認真地想了一會兒,然後對她說:“對了,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那上麵說,很多人長得醜啊,並不是他的五官真的醜,隻是剛好那些五官不適合組織在同一張臉上,如果分開來看,可能五官本身並不都是醜的。這樣吧,我們做個試驗好不好?”
對於小孩子來說,做試驗一向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會帶來新奇、變化、意想不到、刺激、冒險等孩子所在乎的感覺。
靈靈馬上變得很興奮:“好啊,怎麼做試驗?”
“為了不影響你聽課,你可以試試看,每天隻看老師臉上的一個部位。這樣,到最後我們總結一下,看看老師有沒有哪個部位不醜。以後你可以隻看著那裏聽課,好不好?”
孩子感到很有趣,笑著答應了。
其實靈靈的班主任在校長的建議下,也在我這裏做心理輔導。她是一位長得很清秀的年輕女士,一點也不醜。經過這件事,她對自己以前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方式,有很深刻的反省。她很積極地配合心理輔導,也一直很關注靈靈心靈的恢複狀況。
在後來的幾次輔導中,我不斷收到靈靈的報告。
“她的嘴巴是櫻桃小口,挺好看的。”
“她的鼻子有點塌,不好看。”
“她的眉毛又濃又長,像畫的一樣,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再後來,靈靈不彙報了,我也不詢問。孩子一天天在變化,越來越開朗快樂。
結束整個輔導療程的時候,我故意問她:“哎,靈靈,你怎麼後來都沒跟我說試驗結果了,老師的那張臉,究竟醜不醜啊?”
她扭扭捏捏,很不好意思地說:“是我以前沒有看清楚,她不醜。真的,比英語老師還漂亮一些呢。她現在變好了,不罵人了,昨天還表揚我了。”
不懂孩子的愛,如何愛孩子。
孩子在社會環境裏,受到影響最多的重要成人之一就有老師。所以,除了父母,老師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老師的人格品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產生不良的情緒和各種問題行為,基本上都來自於家庭和學校。
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其中不良情緒對人的影響最大。少年兒童在情緒調控能力方麵比較弱,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很好地引導和幫助,教孩子從小學會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增強和改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有時候,我們教育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缺乏教育理念,而是缺乏恰當的教育方式。以犧牲孩子的自尊為代價的教育方法,實際上並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會對孩子造成創傷性影響。
其實,一個人情緒的真正來源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本人內心對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就學習方麵的不足進行專業指導,而是用言語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從理解層次的角度來說,就是老師將孩子的問題直接上升到了身份的層次,指向了人的本質,擴大了對孩子的否定層麵,從而引起了孩子極大的憤怒和不接受。
同樣,我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從孩子和老師的情緒來源入手,先接受她們的情緒和感受,同時引導當事人尋找事件背後的正麵動機,讓當事人明白,每一件事都是一次學習和成長,每一件事背後的動機和情緒都是沒有錯的,隻不過有時候做出來的行為不適當或者沒有效果。我們可以選擇接受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同時不接受他的行為方式。但是,任何一次的行為,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永遠如此。所以說,如果想要配合得更好,就要把“找出更好的做法”當作共同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建立彼此更有效的溝通和更親密的關係。
唯有愛是說服孩子的理由。
我就要和男朋友在一起。
12歲的女孩子跟媽媽來的,母女倆很像,都長得很漂亮。填寫谘詢表格的時候,媽媽剛想看一看,女兒馬上拿過去了:“應該是我要填的,老師,對嗎?”
媽媽有點生氣:“你什麼都要爭,真不懂事!”
女孩子倔強地轉過頭去在筆筒裏取簽字筆,媽媽輕輕歎了一口氣。
我說:“像她這麼大的孩子,我都是要求他們自己填寫谘詢表格。他們會做得很好,你放心吧。”
我對女孩子說:“那麼你在這裏慢慢寫,不明白的可以隨時來問我,我和媽媽先進去聊聊好嗎?”
女孩子先是點點頭,緊接著又對我說:“老師,你不要都聽我媽媽的,她有時候是亂說的,她隻會說一切都是我的錯。”說完又挑釁地看媽媽一眼,媽媽生氣又無奈地瞪著女兒。
女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爸爸在另一個城市生活,有了新家庭和孩子,很少來看望女兒。女孩子跟媽媽和繼父生活在一起,繼父也有一個女兒,比女孩子小兩歲,而且身體不是很好,所以繼父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自己女兒身上,對繼女有點冷漠。
女孩子聰明能幹,獨立性很強,除了對繼父帶來的女兒不喜歡理會,對繼父的態度還可以。她也能體諒媽媽的辛苦,有時候,跟妹妹有爭執時,媽媽要她讓著妹妹,她即使很不情願,也會選擇放棄。隻是跟媽媽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脾氣特別壞,好像報複似的。
媽媽為了家庭的和諧,對個性倔強的女兒多有壓製,使女兒對媽媽有強烈的不滿。現在小學畢業了,中學登記的期限馬上要結束了,女兒就是死活不去辦理登記。原因是:自己的男朋友因為搬家,到另外一所中學就讀,自己一定要跟男朋友在同一個學校。那所中學離家很遠,也沒有住校條件,況且需要跨區讀書,還要交一大筆借讀費。繼父很不滿意女孩子的選擇,埋怨妻子對自己的女兒管教不嚴,媽媽夾在中間非常生氣,又說服不了女孩子,所以來尋求幫助。
心結打開,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我跟她媽媽談話的過程中,女孩子並沒再來打擾,完成谘詢表格的填寫後,她直接推門進來,理直氣壯地對媽媽說:“好了,你可以出去了。”
媽媽很生氣:“你這孩子真沒有禮貌……”
“這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要不然我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應該是女孩子經常威脅媽媽的“殺手鐧”,媽媽沒有再說話,看到我點頭同意,馬上走出去了。
“老師,我媽媽又說了我很多壞話吧?”
“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本來就是這樣的,在她眼裏我渾身都是壞毛病,沒有一點好。她老覺得人家的女兒比自己的女兒好,不管我做什麼她都說不好,我都習慣了。”
女孩子認為媽媽總是討好繼父,偏心繼父的女兒,自己在這個家庭裏是多餘的。爸爸從來沒有管過自己,媽媽也不願意讓自己跟爸爸聯係。現在這個世界上隻有男朋友對自己最好了,出去都會保護自己不受欺負,還會給自己買零食。
說起男朋友,女孩子很興奮:“我男朋友可帥了,他也很厲害,好多同學都不敢惹他。”
“你很喜歡他?”
“是的,我很喜歡他,我一定要跟男朋友在一起。”
“所以,為了跟他在一起,你寧可跑那麼遠去上中學,是嗎?”
“我就是要跟他在一起,如果媽媽不同意,我就離家出走。”
“你有這麼大的決心啊,看起來他真的很有魅力。他喜歡你嗎?”
“喜歡啊,天天都在一起上課,中午吃飯也在一起,周末還約同學出去玩。”
“那麼,他也可以為了你,跑很遠的路到這裏來上學嘍?”
“嗯?我沒有問過他。”女孩子的反應有點遲疑,她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你自己感覺一下呢?”
她搖晃著身體,抿著嘴巴,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我問一下他吧。”她立刻從斜挎在身上的小包包裏掏出一個小手機給我看:“這是小姨給我買的小學畢業禮物,我男朋友也有手機。”
電話很快撥通了:“軍軍,你能到我們學校來上中學嗎?不是,我媽媽說太遠了,你們學校又不收住校生。真的,我在心理老師這裏,你不信問問她,真不是我說的……你到底願意不願意來嘛?喂,喂……”
很顯然,對方先掛斷了電話。女孩子依然把手機放在耳邊,幾分鍾以後,才慢慢放下手來,低頭看著手機不說話。
我很同情地看著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小小的她缺失了太多父母的愛和保護,以為在“厲害”的男朋友身上可以找到,所以她執著地一心想靠在男朋友身邊。我看不到她的臉,但我知道她眼裏有淚,可能心裏也有淚。我靜靜地等待她自己療傷。
過了好一會兒,她突然抬起頭來,勇敢地看著我:“他不願意來。”
“他也覺得太遠了嗎?”
“他說‘愛來不來’,就把電話掛了,這個花心大蘿卜,肯定是又愛上別人了。”
看著她故作堅強的樣子,我真是又心疼又好笑。
“那麼,接下來你怎麼打算呢?中學登記的截止時間好像快到了。”
“算了,我不去他的中學了,離家近還可以睡懶覺。”
“決定了?”
“嗯,決定了,我從來都是說到做到的。”
媽媽聽到女兒的新決定,有點不可思議:“張老師,你真了不起!你怎麼讓她改變主意的?”
“我沒有做什麼,是你女兒很聰明,知道怎樣對自己最好,是她自己選擇的。”
“你們還要說一些什麼嗎?”
女孩子很緊張地盯著我,女孩子敏感脆弱的心靈,不能承受別人對此事的任何評價。
“就像你說的一樣,這是你自己的事,跟媽媽沒有關係,所以我跟媽媽之間也沒有什麼需要談的了。還有,我們談話的內容是我們之間的秘密哦,不能告訴別人的。”
女孩子笑得很開心:“張老師,我以後碰到困難了,還可以來找你嗎?”
不懂孩子的愛,如何愛孩子。
青春期的情感問題,本來是很正常的心理發展現象,很多時候卻被家長和老師過度關注和誇大,造成了孩子負麵情緒增強,產生衝動性的“戀愛”行為。
青少年對情感關係的好奇和關注,具有很明顯的模仿性和盲目性,很少有成熟專一的戀愛成分,因為他們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以及愛情所包含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是什麼。所以,在孩子有早戀行為發生時,成人不能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簽,激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抗,這樣隻能產生相反的效果。應該做的是要及時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有效地應對青春期的情感問題,減少由此帶來的心理困惑,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將心比心,聽聽孩子的內心。
被“逼”出來的早戀。
有一次我去一所中學給家長講公開課,課後,有個班主任帶來一個14歲的女孩子預約谘詢輔導。理由是因為早戀,本來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成績迅速下滑。老師認為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如果因為早戀的原因毀了前途,就太可惜了,希望我能夠幫助她。
講課結束後,我安排出時間和老師、女孩子見麵,讓她周末的時候跟家長一塊來我工作室,女孩子聽了當即就說:“我不用家長陪,我知道那個地方,我自己能找到。”
老師阻止她:“不行,聽張老師的,我給你媽打電話。”
“我就是要自己去,要不然我就不去。”
很少見到當著外人敢頂撞老師的學生,顯然,她真的是老師最寵愛的、成績優秀的孩子,我答應她可以自己來,但是如果需要家長到場,再臨時商量。她想了一下,點頭答應了。
女孩子果然是準時到達谘詢室,並且很驕傲地告訴我她是拿著市區地圖,騎著自行車找來的。她梳著利落的馬尾,秀氣中透出倔強,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你知道我是做什麼工作的嗎?”
“知道,你是心理老師。”
“願意跟我談談嗎?”
“嗯,談吧。爸爸媽媽天天告狀,老師都談過很多次了,沒用的。”
“我不知道父母和老師跟你談過什麼,可以讓我知道嗎?”
“就是說不能早戀之類的呀,在他們眼裏,我簡直就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
“你自己認為呢?”
“我不知道,我也不管。老師,你認為愛一個人有錯嗎?”
“當然沒有錯。”
“真的?比如……嗯,像早戀呢?”
“也沒有錯,這是青春期普遍會出現的情感問題,很正常的。”
“那為什麼他們都說這是錯誤的,不能做的。”
“要知道,青春期情感問題不等於真正的戀愛,所以說‘早戀’並不是一個很準確的說法。當我們進入青春期以後,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就會開始關注、喜歡甚至愛慕異性。但是,矛盾的是,這個時候我們的年齡還太小,肩膀太嫩,還不能承擔太多的責任,而真正的戀愛是需要承擔責任的。所以,家長和老師為了保護我們,就會去幹涉這時候產生的情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