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教育的真諦
★ 教育寶寶的四個基本觀念
在你準備孕育一個聰明可愛的寶寶之前,首先要了解教育寶寶的基本觀念,具備了這些知識後,就可以對未來寶寶的教育心中有底。
觀念之一:寶寶性格、心理、情感的發展與孕婦懷孕時的狀態、夫妻感情息息相關;與寶寶出生後母親的培養、父親的熏陶、生活環境的塑造不可分割。
懷孕以後,孕婦常有情緒不穩定的現象。可能會出現抑鬱、委屈、緊張、易怒、敏感、依賴等。孕婦的情緒變化會影響內分泌係統,產生相關激素,這些物質會通過胎盤的血液循環影響到胎兒。孕婦長時間的緊張、抑鬱、焦慮、恐懼會對胎兒的近期、遠期發育都不利。使胎盤血管收縮、供血減少,造成胎兒宮內發育不良,出生後多動、易激怒、好哭鬧及有先天性癲癇的可能,並影響寶寶的遠期性格和智力發育。
因此,孕婦應該注意在懷孕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對未來的小嬰兒要保持一份美好的願望。如果媽媽懷孕時持一種不歡迎的態度,那麼胎兒會感受到媽媽煩燥的心情,並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觀念之二:寶寶的知識、社會行為、生活經驗源於家庭的熏染,源於幼兒園與學校的規範教育,而且與寶寶直接接受的環境及人群素質相輔相成。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精心地哺育,不同的家庭氛圍培養出不同個性的寶寶。一個愛結交朋友的寶寶,組織能力會很強,他在朋友心中會具有領袖地位,他的父母肯定也待人熱情;相反孤僻的寶寶,他的家庭也會十分平淡寧靜,客人稀少。如果父母愛吵架滋事,他們的寶寶肯定會十分好鬥;一個充滿友愛的寶寶,他的父母也會十分友善。
觀念之三:寶寶性格、心理、情感與行為的培養,也在寶寶生長發育的早期有意識地進行,尤其懷孕的孕婦對寶寶的性格與心理發育在胚胎形成階段已經構成影響。
孕婦在懷孕時的心理會影響胎兒的心理,與丈夫合諧相處的孕婦,心中會充滿愛心,對腹中的胎兒也會關懷備至,那麼胎兒也會相應地感受到媽媽的關懷,從而對媽媽充滿愛心。如果夫妻雙方相互憎恨和仇視,那麼胎兒也會感受到媽媽不愉快的心理。因此決定要寶寶的夫妻,應當做好心理準備,為了寶寶也要和睦相處。
觀念之四:應根據寶寶所處的不同階段對知識的灌輸與社會性的培養進行相應的開發與投入。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是不同技能發育的最佳時期,錯過這個階段再補救,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2—4月的嬰兒就開始觀察周圍的世界了,視覺神經元迅速形成聯結,大約8個月時,嬰兒的視力就接近成人了。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用色彩不同的玩具或物品來刺激他的視力發育。在學習母語方麵,嬰兒1歲時聽覺皮層開始形成回路,這時他聽到父母的詞語越多,學說話也就會越快。這時他會對其他非母語語言的語音發生混淆,但他也可以用學母語的方法去學習,並在大腦中形成緊密的聯結。因此這個階段是寶寶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
另外諸如運動技能、智力、情商、音樂的發育也分別在不同的時期有最佳狀態,父母要掌握這個時期,對寶寶進行相應的開發。
★ 讓孩子真正快樂的12個做法
對父母來說,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有感受快樂的能力。這裏說的“快樂”可不是給他買個心愛的玩具那麼簡單。
真正的快樂可以滋養孩子的心靈,讓他對周圍變化繁複的世界有足夠的抵禦能力。專家們說,快樂的孩子都有同樣的特點,比如:開朗樂觀,有自製力,而且非常自信。
這裏給你一些建議,讓你可以帶孩子走到生活充滿陽光的那一麵。
1.給他一些發呆和閑逛的時間:
能夠獲得成功的孩子通常也就能得到快樂。然而,在幫助你的孩子準備應付未來的種種挑戰的同時,你一定要克製自己,不要用各種各樣的活動把孩子的時間填得太滿。在大人們都高喊減壓的年代,小孩子也需要同樣沒有壓力的空間,在各種訓練班和課程之間得以喘息。
給他們一些望著天空的雲發呆的時間,這種你看來是無聊的活動其實是孩子的想象力充分活動的時間。讓他們可以不受約束地去抓小昆蟲,堆個樣子奇怪的雪人或者是看蜘蛛結網。這些活動都將給你的孩子一個自己去探索世界和追求快樂的機會。
那麼你呢?為什麼不試試也在自己擁擠的日程中抽出個小空隙,加入到孩子們歡樂的隊伍中去。從幫兒子洗個澡,到全家人在院子裏數星星,其實快樂到處都有。
2.教會他幫助周圍的人:
快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周圍的大環境中都是一個有價值的成員,自己的行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要讓孩子產生這種感覺,你就需要多為他製造一些給予別人幫助的機會。比如,和孩子一起整理那些他已經不再需要的玩具,捐給福利院,或者其他有需要的孩子。
即便是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在國外有很多專門為孩子設立的福利機構,這些機構中最受歡迎的活動就是教小孩子用家裏的廢舊布條填充玩具熊。即使是隻有2、3歲的小孩子也會興高采烈地幫忙給小熊粘上眼睛和嘴,然後送給福利院的小朋友。
3.更多的身體活動: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你有沒有陪你的孩子在戶外打場雪戰或者去滑雪?除此之外,和孩子在公園裏追逐,帶他一起去郊外遠足……這些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體能和力量,更大的好處是讓他有機會開心大笑。這些讓孩子保持活躍狀態的活動有助於減輕壓力,讓孩子們能用一種更加健康的方式呼吸。
身心健康的孩子對自己的形象會有一種更加積極的理解方式:他們為自己所能完成的事情而驕傲,而不是因為自己長得什麼樣而焦慮。如果你能鼓勵你的孩子去參與一種他喜愛的活動,實際上也就是又多給了他一直尋找快樂的方式。
4.大聲笑:
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多講講笑話,唱那些可笑的歌謠,或者不妨開個自嘲的小玩笑。笑不僅對你的孩子,對你也很有好處。其中有一個好處是純粹身體方麵的:當你大聲笑的時候,就釋放了緊張的情緒,同時吸入更多氧氣,這樣能讓你在很短時間內就精力充沛,情緒高漲。
5.多創造幾種表揚的方式:
當你的孩子取得進步,掌握了一種新技能,或者是完成了某個任務,不要隻是簡單地對他說:“乖孩子”,或者“做得不錯”。
表揚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技巧,你要說得詳細一些,指出你覺得孩子做得好的具體細節,比如:“我喜歡你講的故事裏那個大英雄,他真厲害啊!”“你這棵樹畫得真不錯!”這樣的言語比僅僅是拍拍孩子的肩膀效果要好得多。
同時,在表揚和獎勵的時候不要做得太過。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就說:“從前,我會每周都因為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而給他發個小獎品,後來我發現,他最關注的獎品本身,而不是把事情做好。”其實獎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會你的孩子去體味成就感帶來的滿足。
6.保證孩子吃好吃“對”:
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暴躁、不安或者任性的情緒,那麼他可能是餓了。如果還不到吃飯時間,可以給他一些小點心,但記得一定要是有營養的。
正確的飲食可以緩解情緒波動,對身心的健康都有好處。對小孩子來說,最合適的零食和小點心應該是:低脂酸奶、新鮮水果或者果脯,當然還有全麥麵包,在上麵抹一點點花生醬或者水果著哩,孩子一定喜歡。
7.發掘他內心的藝術世界:
關於音樂的好處,你一定聽過不少,比如:古典音樂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等等。其實,讓孩子接觸包括音樂、舞蹈在內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有好處的,能夠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他發現自身的價值。
此外,藝術還能帶給孩子成就感,當他們完成一幅畫或者學會彈一支曲子,都能從中感受快樂和更多自信。
8.別對孩子吝嗇你的微笑:
向你的孩子展示一個放鬆、會心的微笑,孩子從中感受到的安慰肯定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羞澀的東方父母可能不會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那麼,就用一個微笑來代替吧。你的寶貝一定能從中間得到愛的信息。(當然,加上一個擁抱,效果會更好。)曾經有位心理學家有過這樣一種有趣的說法:一個人每天至少需要4個擁抱才能生存,8個擁抱可以讓他生活得更好,而16個擁抱才能讓他的生活繼續發展。其實,所有這些微笑個擁抱不僅是送給孩子的,對父母們也會大有好處。
9.你專心聽過孩子說話嗎: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對他的表現給予全部的注意力,因為這能讓他覺得你重視他。想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嗎?記得要把你的兩隻耳朵都給孩子。如果孩子對你說話的時候你正在忙著其他的事情,一定要停下來,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那裏。不要打斷他,不要插嘴,也不要催促——即便他講的事情你已經聽過一遍了。
還有,學會抓住那些與孩子交流的黃金機會,比如和孩子一起坐車,或者是在他臨睡前,坐在他的床邊。
10.放棄所有的完美理念: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但如果做父母的試圖幫助孩子改正或者“收拾”他們造成的不夠完美的結果,其實反而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你讓孩子擦桌子,然後你自己又再擦一遍,這種舉動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做得不好。更不幸的是,孩子慢慢也就會相信:我做得確實不好。
下一次如果你又試圖幫助孩子修正他做過的事,記得問問自己:
* 如果不這麼做,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或者安全嗎?
* 如果不這麼做,一年以後會有什麼遺留的後果嗎?
如果答案都是“NO”,那麼你最好還是放棄。
可能你會認為幫助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是身為父母的責任,但記住,這隻是做父母的一部分。你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係遠遠比他是否把桌子擦幹淨要重要得多。
11.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從係鞋帶到安全過馬路,每一次嚐試都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次努力。其實“解決問題”這4個字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從小形成這樣一個概念: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每一次當孩子遇到困難——無論是和小夥伴鬧了別扭,還是新買的拚圖怎麼也拚不起來了——你就可以用這樣的辦法來幫助他解決問題:
1.幫他分析困難在哪裏;
2.讓孩子自己說說他的解決方法;
3.告訴孩子解決問題需要的步驟;
4.判斷孩子是否能夠獨立解決問題,還是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5.如果孩子需要幫助,你一定要盡力幫他。
12.給孩子一個發光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點,為什麼不給他機會把優點展示出來呢?
你的孩子喜歡讀書嗎?那就讓孩子在你做飯的時候一邊講故事給你聽。孩子對數字敏感嗎?那就帶他去超市采購,讓孩子幫你算個小帳。隻要你對孩子的特點表現出熱情,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 幫孩子找適合的五類朋友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家長,怎樣幫孩子找到合適的朋友呢?
1.就近找的朋友。
什麼年齡最好:5歲以前。
到哪裏找:觀察鄰居的孩子,如果媽媽麵貌可親,孩子通常也不錯。
這個朋友的作用:這第一個伴兒可以教孩子懂得,有朋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對於這種玩伴,隻要年齡相仿,你不需要硬讓他們一起做遊戲,隻給兩個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自己玩就可以了,即使互相不搭理也沒關係,因為他們一定能熟悉起來;給他們立個簡單的規矩,比如不準打架,要一起分享玩具;控製孩子的遊戲時間,因為小孩子一玩起來就沒有時間觀念了。
2.找異性朋友。
什麼年齡最好:快5歲。
到哪裏找:去孩子們一起遊戲的地方,如小公園、興趣班等。
這個朋友的作用:會讓他們今後更尊敬異性,更容易與異性有感情上的交流。
男孩和女孩要成為好朋友並不簡單,你需要幫個小忙:兩三歲時,男孩和女孩沒什麼區別,但到了4歲,他們開始傾向於與同性朋友在一起,這時,要想辦法增加孩子與異性朋友的相處機會;強調異性朋友帶來的正麵影響,因為會與異性相處的孩子思路想法更開闊;注意自己發出的暗示,孩子對家長的語言和身體暗示都很敏感,像“男孩子就是野”或者“女孩子應該穿花衣服”這類話最好不說;不要硬按自己的喜好給他們安排朋友,不要給學齡前的孩子“配對”,這會讓孩子覺得交這個朋友很不舒服。
3.愛好運動的朋友。
什麼年齡最好:從3歲開始。
到哪裏找:操場、遊泳班,甚至隻是在你門前玩球的,在路上跑步的孩子。
這個朋友的作用:可以避免孩子總窩在家裏看電視。
邀請這個愛運動的孩子與家人一起散步或騎自行車,他旺盛的精力會感染每一個人;別把體育活動這件事描述得天花亂墜,因為孩子對大人說的特別好的東西都有些逆反心理;即使他的朋友精通各種運動,也別指望你的孩子同樣變得如此,隻要他能堅持運動,多出出汗,就是成功;要適時介入他們的關係,確認孩子們在做有益的運動,讓他們懂得對朋友吹牛是會傷感情的。
4.年齡稍大一點的朋友。
什麼年齡最好:從孩子會走路到上學之前。
到哪裏找:在孩子的姑表親戚中找,如表哥、表姐等。
這個朋友的作用:他不僅會成為孩子的行為榜樣,還可以幫你監督孩子的行為。
先確定這個年齡稍大的孩子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帶來好的影響,然後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大朋友”有什麼優點,為他在生活細節上樹立榜樣;不同年齡的孩子興趣上會有差別,做家長的要幫孩子們找到可以一起玩的遊戲,比如捏橡皮泥;對獨生子女來說,有個大一點的朋友可以學會很多東西,例如合作、分享,不過也要防備孩子偶爾因為一些事不能順他的意而發生衝突。
5.他自己選擇的朋友。
什麼年齡最好:4歲以後。
到哪裏找:用不著你幫忙。
這個朋友的作用:這是他向獨立邁進的一大步。
從現在開始,孩子將會結交的新朋友有些你喜歡,有些不一定,別為這個焦慮,這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去認識孩子新朋友的父母,與他們交流,一起規範孩子們的不當行為,比如他們看暴力電視時要及時製止。
讓他們呆在一起的時間不要太長,盡量在公共場合見麵,這樣也方便雙方家長交流。如果孩子對你的幹涉感到不快,那麼要讓步。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處理不同意見,去麵對朋友之間的衝突,甚至去親手結束一段友情,都是他必須學習的功課。如果孩子和朋友的關係日益親近,應當鼓勵。
兒童心理學專家莫倫·歐布拉博士指出,從兩三歲起,孩子就開始考慮如何與朋友交往了。如果他能從覺得“我們在一起很好玩”,發展到思考“為什麼我就是喜歡這個人”,就說明他已經開始享受大人們可以享受的美好友情了。
★ 如何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
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較早,非常留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孩子感覺到周圍的人包括父母愛他並尊重他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會信心十足。
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和老師往往不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認為自己無能,什麼都不如別人,因此缺乏上進的動力。不用心學習,不願參加集體活動,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
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呢?
●要熱愛孩子。孩子隻有感受到家長的愛,才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避免讓孩子感到自卑,使他能沐浴在愛的陽光中健康成長。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孩子的自我概念剛剛萌發,尚不清晰,往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因此,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家長要鼓勵他們勇敢的參加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有進步就及時表揚。這樣孩子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增強自信,從而引發其潛在的積極性。
●理解、寬容、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施教者應順從孩子的天賦和興趣。家長不要逼孩子圓自己難以實現的夢。對待孩子的錯誤,施教者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開導。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在精神上給予引導和支持,並引導孩子戰勝困難。
●多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孩子的自信心是隨著體驗次數的增加而逐步增強的。因此,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應放手讓他們去做。如: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幫助大人作些擦桌、掃地、摘菜等家務;在幼兒園或學校打掃教室、擺放課桌椅等。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大人不要急於幫助,應要求孩子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或引導他們解決問題。
●做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多的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因此家長在處理日常事務或工作中,應表現得自信心十足,不要碰到一點小挫折就心灰意冷,委靡不振。孩子從家長自信的表現中將會獲得良性的暗示。
●列舉成功的經曆。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顯得信心不足,家長不要責備他,也不要空洞的鼓勵,如“你肯定行”,“別人行,你也行”。而是應該給孩子列舉他(她)過去解決各類問題的成功經曆,如:“你上次考試不是得了滿分嗎?”“我們家誰唱的歌最好聽?”等。
●永遠對孩子充滿信心。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成功給予極大的關注,但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更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鼓勵。一方麵,此時孩子容易自我懷疑,家長對他的信任會加強他的自信。另一方麵,孩子的失敗在所難免,此刻千萬不要對他進行否定性的評價或懲罰。隻有接受孩子的失敗,並幫助他總結經驗教訓,孩子才有機會不斷獲得信心。
●積極的自我暗示。家長應幫助孩子養成自覺運用積極自我暗示的習慣。如比賽前默念“我一定能正常發揮的”,每天早晨對自己說“今天我感覺很好”等,都會有較好的效果。
●讓孩子學習一種技能。讓孩子學習一種技能,如樂器、舞蹈、繪畫、演講、書法等,使之有“一技之長”。孩子有了“一技之長”,會覺得自己某方麵比別人強,從而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