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激怒大海(1 / 2)

失去了方向感的南莞人民整天在村子裏麵遊蕩,他們從來沒有覺得南莞村竟然如此遼闊。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就算是路旁最熟悉的刺葉冬青籬笆,也有別樣的風景。人們彼此相互偶遇,帶給對方重逢的喜悅,又馬上要奔赴方向未明的蜿蜒小道,快樂無邊。甚至有的人經過了自己家門前,卻找不到進屋的方向,隻能在外麵幹瞪眼,高聲詢問自己家裏住的是什麼人。這種既陌生有熟悉的感覺,平生了許多樂趣,但是很快人們便發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再不恢複方向感,他們就無法出海了,也就意味著所有人都得餓死。李水劍是常年在外走南闖北的,他教村民們一個好辦法,借以來尋找失去了的方向感:那就是選擇一個參照物——就拿社火台上的大榕樹來當做參照物,麵向大榕樹的時候,正對著的就是東邊,那麼背後就是西邊。可是這樣人們仍然分不清南北,李水劍於是又想到了一個辦法。說拿筷子吃飯的那隻手就是右手,麵向東邊的時候,右手邊就是北方。人們反映說早就分不清吃飯的是哪隻手啦,李水劍苦思冥想,沒有了辦法。還是詩人良策有辦法,他將手放在李水劍的妹妹李水蘭的胸口,說道:“有心跳的這一邊就是左邊。”南關人民於是摸著自己的胸口,又一步三回頭地看著南莞東邊的大榕樹,終於是順利地各回各家了。緊接著下了一場大雨,仿佛是天空漏了一個巨洞一般,大雨如瀑布一般傾瀉而下。陳來壽解釋這是南海龍王對他們最後的懲罰。果然,大雨衝刷著南莞,同樣把南莞人的口臭也衝走了,失去的方向感也終於回來了。雨停之後小孩在門前看到了彩虹,彩虹下門前的刺葉冬青籬笆迎來了許多蝸牛,小孩子們用清新的薄荷味的口氣去哄蝸牛,一切恢複了正常的模樣。詩人良策總結這一次方向感危機事件,說道:

“老樹給了方向,心跳引導歸家。”

恢複了方向感的漁民們再次出海,去向大海索取生存的點滴。大海是如此的寬厚仁慈,不計前嫌,仍然慷慨地奉獻著它的所有。南莞的少年們卻學會了像詩人良策一般在海邊打水漂,他們撿起海邊的扁而平的石塊,扔往大海,隻為了引起微不足道的波浪,劃過那條不算完美的弧線。南莞的老人們卻擔心如此下去,海邊的石頭會被全部仍回大海,把大海給填滿了,到時候海水溢出來,將會淹沒南莞村。事實也是如此。很快海邊已經找不到扁而平的石塊了,南莞的少年們饑不擇食,開始將那些圓的、厚的、粗的甚至是方的石頭扔進大海裏。有時候能夠漂起三兩朵水花,有時候隻聽見“咕咚”一聲悶響。有一天陳來福出海歸來,滿載黃花魚和青蝦,卻在靠近海岸的時候,擱淺了。這裏的海岸線從來隻有褐色的淤泥,此刻卻堆滿了石頭。陳來福跳在淤泥裏,褐色的軟泥瞬間淹沒了他,並沿著他的身體瘋狂生長,直至陳來福被淤泥徹底吞噬。最後陳來福還是憑借著強大的遊泳本領,扛著他的漁船,從淤泥裏麵遊了出來。已是傍晚時刻,南莞村民聽到了東邊社火台上傳來了憤怒的海螺聲。人們不僅聽出了海螺聲的憤怒,還有暴躁和焦慮。可是當所有人都來到社火台上的時候,卻找不到吹海螺的人,隻看見一隻泥塑的人,栩栩如生。趙聰明和韓英俊是最先趕到社火台的人,圍著泥塑人不停地轉,兩人甚至為了這隻泥塑人的藝術價格爭執了起來。最後還是藝術的代表任務詩人良策做出了裁決:藝術是無價的。“老子不是泥塑的。”陳來福吼了出來,“但確實是無價的。”陳來福闡明了村裏流行玩打水漂的危害,警告村民從此不要再玩打水漂了。然而南莞的少年們卻不同意,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著迷的遊戲了。最終達成了共識:傍晚的時候站在海邊往海裏打水漂,早上的時候站在海裏往海邊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