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科學的研究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科學沒有黑白,但是它背後的牽扯到的利益卻有這各自為政的牽製。這個年代的教廷堅持著地心說,怎麼也不願意承認日心說帶來的衝擊。在真理被人肯定之前,站在它這一邊的人總是少之又少,因為它衝擊了絕大多數掌權者的利益。
教廷仍然沒有放棄在歐羅巴的掌控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的伽利略早就被軟禁了起來。早在1637年,年近七旬的他已經雙目失明,雖然已經看不到這個世界,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也知道科學證明真理的時代終究要到來。
這些與朱由校的關係說起來也不算大,但是他早就通過各種方式讀過這位科學家的文章,作為做過皇帝的人自然也有權力任性想要見見這位科學家。教廷也不敢得罪太上皇,他們在大明能好好地傳教,朱由校的溫和開明政策幫了不少忙。
於是在朱由校的堅持下,他終於在佛羅倫薩見到伽利略。就連伽利略本人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理論與學說被教會重重封殺的情況下,竟然會流傳到遙遠的東方,還讓一位君王想要與他談話,這讓他不可抑製地激動了起來。
在這個年代的歐洲,對於遙遠的東方抱著一個美麗而絢爛的夢,他們聽說那裏像是一個世外桃源。雖然作為一個科學家,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許多事情都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在受到了病痛的折磨,被教會壓迫封殺後,甚至在幾年前看著自己的女兒走在了自己的前麵,這個時候的伽利略聽到了有人不遠千裏迢迢來到意大利想要親耳聽聽他的學說,這其中的滋味太過於難以言喻。
在伽利略生命的最後一年中,曆史上出現了極其令人費解的一幕,朱由校留在了佛羅倫薩,竟然成為了伽利略的關門弟子,他們在一起還討論了碰撞理論、大氣壓下礦井水柱高度等問題。
→思→兔→在→線→閱→讀→
誰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太上皇留在了歐羅巴,讓大明的留學生們也萌生出了留在這裏也能學到更多東西的想法,本來心中因為家鄉是天.朝上國還有一些不情願到歐羅巴來小心思也熄滅了。這之後的五十年,被後來學生狗罵慘的微積分發明者上多了一個與牛頓、萊布尼茨齊名的大明人屈中華。
這也就不用說百年後,工業革命也被大明插了一腳。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朱由校在1642年的早春送走了伽利略,這位至死都沒有停止科研事業的意大利人是他難得尊重的人之一。
“我打算回去了。”如今的朱由校完全變了一個樣子,他的眼神中多了一絲堅定的執著,“大明需要一場百家爭鳴,已經不能再是獨尊儒術的時候了。這樣的科學理念一定要越早越好地引入大明!”
張嫣看到朱由校的變化在心中也不知道感歎了幾分。自己的夫君為了大明的強盛而努力,放到二十年之前她時絕對不會想到朱由校會有這樣的心性。沒有想到當人到中年,快要到不惑之年了,朱由校卻有了這樣的決心與信念。人生真的很奇妙,原來以為的山窮水盡,指不定會在什麼時候豁然開朗。
“你有這個心,我一定支持。皇上也捎來的信你也看了,小學堂已經開始教授西洋學說的科目。同時,海外貿易也打開了他們的眼界。知道了要依靠技術才能走得更遠。有利益可言,那些人也願意學習這些知識,想來你這次回去是能一展所長的。”
朱由校看到張嫣的臉上難以掩飾的一抹愁色,也知道她是在擔心朱由檢。他的弟弟離開了皇宮開始了江湖生活,但是一年前就在敦煌失去了蹤影,雖然他們都相信朱由檢有雨化田在身邊一定會逢凶化吉,可至今還沒有任何音訊。土豆都打算為了找到父皇,要全力開啟絲綢之路了。
“也不知道由檢究竟去哪裏了?”朱由校的話音落下,就看到窗外的竹子莎莎被風吹動了起來。因為他久住這裏,都已經專門造了一座中式的小別院,窗外種滿了翠竹。
開門複動竹,疑是故人來。
第121章 後來(完)
朱由檢回想起這一年的經曆,也難免感歎自己竟然會在歐羅巴的土地上與朱由校一行人相遇。“這事情要從我們進入了那個地下石洞迷宮說起。”
那天,朱由檢與雨化田走入了那個大門半開的地下石室,這裏很像是一個墓穴,冗長的甬道就像是墓道那樣,但又不全然是。這裏的石頭與其他的墓室不一樣,沒有經過嚴格的打磨,還保留著最初的痕跡。隻能推斷它很有可能是一個構建在天然地下洞.穴上的密室,但是要說它是自然形成的,卻很難解釋它為什麼有許多的岔路,好像一張密密麻麻的網。這讓兩人宛如走入了迷宮,誰也不知道出口在哪裏,或者這樣的地方究竟有沒有出口。
兩人進入密室的時候隻是隨身攜帶了一點幹糧與水,如果被困在裏麵超過了三天估計就要餓死了,當然七天的話也就脫水而亡了。
“我討厭隻能憑運氣猜測的事情。”朱由檢現在想來仍然有些慍怒,“我們在一路上見到了幾具白骨,希聲說那些人死了應該有一千年了,都是被困死在那裏地方的,我們選的路很有可能是錯的。一千年前是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