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莫名其妙的變故讓趙匡胤,慕容延期,趙普,乃至文武百官全都哭笑不得。

甚至又打起了一場所謂的神仙仗,跟唐末一樣,戰爭的走向在雙方乍一接觸時便已徹底失控。

這種神仙仗,在唐末時候很多,唐末的很多戰爭打得都跟鬧著玩似的,最高記錄是雙方大戰四個月,結果雙方都特麼零傷亡,撤還撤不回來,逼著各自的老大發獎金,哪個老大的錢包先空了哪個老大輸。

不過在黃巢起義,天下正式進入五代時期之後就已經很少了,至少真沒人敢這麼放肆了。

結果,趙匡胤VS李重進,這兩個按說威望軍功最高,官職也是最高的兩個人,在交手時居然又出現了這種所謂的神仙仗。

不管趙匡胤還是李重進,都已經使喚不動軍隊了。

當然,李重進是真的使喚不動,趙匡胤如果要強壓得話,其實還是能動的,隻是輕易的趙匡胤也不想強壓就是了。

說到底,大家都是一家人麼。

殿前司和侍衛司之間雖然多年來確實是有矛盾,但也終究隻是人民內部矛盾,遠遠沒到需要刀兵相向,打生打死的地步。

到了周末宋初這個時間點,就算是有所反叛,內戰,往往也不會以一個非常慘烈的方式進行,這是不以上位者意誌為轉移的。

因為禁軍之間太熟了。

三代當兵的那種軍戶越來越多,大家又都住在開封城,開封城一共就那麼大,彼此之間親戚套著親戚,還結拜之風極盛,誰不認識誰啊。

這個時代的軍營和現代的東北老廠大院都差不多,都是一個院裏從小長到大的同事,甭管彼此有著多麼深的仇恨,不同部門的人見麵互相罵街也是很正常的事。

可要說因為上邊的兩個領導不和,大家就幹一仗的話,這特麼怎麼可能下得了死手呢?

其實說實話,鄭毅還挺喜歡軍中的這種文化的,雖然抱團容易產生腐敗,但隻要做好上下通達,相對來說其實也不用太過擔心。

這種模式之下,內部兵變的概率被無限降低了,上層再怎麼鬥,底下也打不起來,就算是真發生了軍變也不會損傷禁軍的元氣。

而對外呢,大家齊心協力,雖然山頭主義不可避免,但彼此都是兄弟的話,進則同進退則同退,在對外作戰時也會更團結,戰鬥力更強。

可能唯一的缺點就是上邊沒點本事,不能得到軍隊認可的話推翻它會特別容易,可能軍頭們嘮嘮嗑就把上邊的將軍給辦了,甚至是把更上麵的皇帝給辦了。

曆史上趙匡胤就是這麼上去的,所以他很清楚的知道此風不正,他的大宋在他死了之後根本傳不下去,所以他軍事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放在了這結拜,親兵,軍戶上,搞出了所謂的更戍法。

其實更戍法的根本目的還真不是為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真要這樣的話他把將領來回更戍一下不就得了,折騰兵幹什麼呀,折騰一次兵卒,那得費多少軍費啊。

說白了就是為了斬斷將士們之間的聯係麼。

大家爺孫三代都是開封人,住在開封的軍營,那能不熟麼,可要是都動起來,不斷的換新環境,大家彼此之間別說結拜了,剛熟悉一點就都調換走了,那自然就串聯不起來了麼。

北宋初期時就嚴重顯露出的山頭主義就是這麼來的,太宗、真宗兩朝的軍隊最大的頑疾就是山頭主義極其嚴重,這其實是極其拖累了北宋初期的軍事戰鬥力的。

這一點上趙匡胤這個太祖確實是要背鍋的。

反正慕容延期現在搞得是虛君實相,也不怕他們串聯,都串聯起來了那反而還好了呢,搞選票這種事,最怕的就是選的時候雙方太接近,51%比49%這種,這種最容易鬧矛盾,甚至打內戰了。

當然,還有另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這種神仙仗。

給趙匡胤這樣的版本T0也給整無奈了。

曆史上趙匡胤之所以在平定李重進的時候表現得摧枯拉朽,更多的也是這個原因,不是因為李重進弱,而是大家一盤算,感覺李重進那邊贏麵太小,他那夥兒的直接就放棄抵抗了。

這對手要是換了別人,李重進的表現很可能仍是天下頂級名將,趙匡胤是版本唯一T0的話他怎麼著也得是個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