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獎勵要如約兌現(1 / 1)

爸爸媽媽的每一個承諾,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隨意對孩子許願,如果許願了也不要隨意食言,因為家長的舉動,尤其是針對孩子的舉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你的不講信用,就是孩子下次撒謊的導火索。

隻要能考上一本線,爸爸就給你買手提電腦;隻要這次考試能在全班排上前五名,媽媽就答應讓你報網球班……諸如此類的承諾都是家長在考試前給孩子的,而當孩子的確做到了時,滿心希望父母兌現承諾的時候,不少家長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履行承諾。孩子因此對家長失去了信任感。

“承諾會讓自己陷於被動,驚喜卻能給孩子更大的鼓勵。”聰明的家長卻很有自己的一套,從不輕易承諾,孩子真的做得很出色,立即給一個大大的驚喜。

小姑娘文文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在期末成績有了顯著進步,媽媽一高興立馬答應給她買一個電腦,還陪著她去電腦城好好逛了逛、大致確定了要買怎麼樣的型號,等等。文文也趕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自己所有好朋友,大家相約暑假一起上網聊天。

可就在第二天文文打算和媽媽一起去買電腦時,媽媽卻突然反悔了:“我昨天沒想周到。”說什麼也不給她買了。文文失望之餘,隻能先給同學打電話,沒想到,很多同學一聽很生氣:“我們不是都說好了嗎?你怎麼能說話不算數?”隨後,掛了電話。文文難過得掉下了眼淚。

但文文還是決定找媽媽談談:“為什麼不給我買電腦了,是因為貴嗎?”“當然不是。”“那是為什麼?”媽媽很耐心地說:“你白天要上補習班,晚上上網的話,媽媽怕你太累了,而且電視上說很多中學生沉迷於電腦遊戲,我擔心你也會因為這個耽誤了學習,再者你的視力本來就不太好,如果上網時間太長的話,我擔心對你的眼睛不好!”

文文知道媽媽的話有道理,可她還是不能原諒媽媽。“如果是這個原因,一開始就不要答應我,既然答應了,就不能反悔。為什麼大人說話孩子一定要聽,可大人就能說話不算數呢?”文文說,她以後再也不相信媽媽了。

有一些媽媽對於如何獎勵孩子她很有自己的一套。“對孩子允諾,如果不是有非常大的把握,我絕對不做,不然,到時候被動的就是我自己。”

這一次,四年級的孩子小南考到了全班第5名,比上學期有了足足10名的進步。小南媽媽起先不動聲色,乖巧的兒子什麼也沒問。就在前幾天,媽媽很平靜地對小東說:“媽媽請好假啦,下個星期帶你一起去青島玩!”小南高興地蹦了起來:“真的嗎?”“是呀,你考試考得那麼棒,媽媽當然要好好獎勵你啦。”“可你怎麼現在才獎勵啊?”“因為媽媽要給你一個驚喜呀。”媽媽應對得非常巧妙。小南顯然對這個答案非常滿意,高興地歡呼:“媽媽太棒了。我下次要考得更好!”

媽媽知道,這一次,兒子對她的表現很滿意。“其實,我本來就有這個打算,如果兒子考得好,就帶她出去旅遊。可是一沒確定能不能請出假,二也沒想好到底去哪裏玩。等到一切安排妥當,我才向兒子宣布這個消息,既給了驚喜,自己也把握十足。”

不少父母有時候隻是隨口一說,就輕易給了孩子承諾,隨後不能兌現時,又輕易爽約。父母也許認為這“隨口一說”沒有什麼,但小孩子卻非常在意。“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之前就失掉了信任感,要想孩子再100%相信自己的爸爸媽媽很難。”朱凱凰認為,事件的負麵影響就是在一段時期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已經讓小孩子抓到把柄,父母話語的權威性大大下降;而長期看,這會影響到孩子為人處事的方式,很自然地會做些失信的事情。可是你的一個小小的承諾,在你看來不過是隨便一說,可在寶貝的心裏已經成為他們的期望了。

一個家長也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個孩子中午非得吃雪糕,因為家長覺得孩子感冒剛好,吃太涼的的東西可能對身體不好,於是騙他說,冰箱裏沒有雪糕了,等爸爸下班回來給她買,於是騙過了孩子,可是當爸爸兩手空空下班回來時,孩子的眼睛裏盛滿了淚水,別提多委屈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大人還是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許下承諾為好,萬一給了孩子承諾,那就要盡量地去實現,讓孩子對我們始終有一種信任,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教育,使孩子知道了無論做什麼都要講信用,要學會遵守自己的諾言,要把孩子看成平等的個體.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的心思細膩著呢!如果經常這樣總是輕易地給孩子承諾,但又總不做到,這樣孩子挺失望而且久了她就會覺得大人最會說謊了,而且慢慢地,她也會開始這樣說說而已不去做了。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可千萬別讓承諾變成了口是心非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