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篇 修德礪誌2(1 / 3)

呂蒙聽了魯肅這樣漫不經心的回答,就批評他說:“你可不能如此大意啊!關羽是個智勇雙全的大將。我還聽別人說,他特別好學,尤其對《左傳》研究得更為透徹。現在東吳和西蜀表麵上好像很友好,但我們還是要提高警惕,防止不測。跟關羽這種人打交道,沒有準備是要吃虧的啊!”

魯肅問道:“那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呂蒙見魯肅征求自己的意見,就獻上了三條計策,講得有理有據。

魯肅一聽大為驚訝,沒有想到呂蒙會有這樣的高水平。他連連點頭,極為讚賞地拍著呂蒙的肩膀說:“大老弟啊!我原來隻知道你是個武將。誰知道如今你的學識已有這樣高的水平,再也不是從前的呂蒙了!”

呂蒙也高興地說:“士別三日,就當刮目相看嘛!”

後來魯肅把這件事告訴了孫權。孫權很高興,感歎地說:“像呂蒙這樣的武將,讀書學習之後,有這樣大的進步,實在是沒有想到的!”

魯肅說:“呂蒙能聽從您的教導,刻苦學習,虛心求教,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後來,孫權以呂蒙為榜樣,鼓勵其他將士也要多讀點書,抽時間學習,以提高自身的水平。

呂蒙接受了孫權的教育,讀書學習,持之以恒,最終取得顯著的進步。當他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軍事實踐中去,向魯肅主動獻計策時,令原本瞧不起他的魯肅也刮目相看,欽佩不已了。

(九)精益求精

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不少與“苦”有關的故事。

戰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誌複國。在積蓄力量、策劃反攻的歲月裏,他在柴草上睡,吃飯、睡覺前都要嚐一嚐苦膽,激勵自己不忘國恥,發憤圖強。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

中國有一類詩人對寫作精益求精,每一個字詞的運用非千錘百煉不罷休。有所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寫照。這類詩人就被稱作“苦吟”詩人。

唐朝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正猶豫不決,就用手做推、敲的樣子。不巧碰到了大文豪韓愈,賈島向韓愈說明了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

(十)非學無以廣才

諸葛亮當年結廬隆中時,潛心學習,刻苦攻讀,讀了幾年,書也讀得不少,可就是對書中的某些意思道理還吃不透。諸葛亮為此十分苦惱。

有一天,襄陽名士司馬徽來訪。麵對名師,諸葛亮傾訴了胸中的苦悶。司馬徽聽完,不禁撫掌大笑,連聲說:“以君之才,當訪求名師指點。龐公常以璞玉渾金比喻你,現在正是時候,我給你物色到了一位開璞之匠,煉金之師。”

於是,司馬徽把年輕的諸葛亮介紹給了住在海南靈山的一位隱士,叫他拜這位隱士為師。可是諸葛亮在海南靈山住了整整兩年,這位隱士每天隻是叫他幹些掃地、挑水的粗活。

一年後的某日,隱士拿出《三才秘錄》《兵法陣圖》《孤虛相旺》三本書,對諸葛亮說:“你不再必幹活了,隻把這三本書拿去認真揣摩,百天之後再來。”

諸葛亮自此就整天在家琢磨這三本講兵法陣圖、治國安邦之道的書,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百天之後,與隱士對答,隱士發現諸葛亮吃透了書中的道理,又有自己的見解,甚感滿意。諸葛亮不久回隆中,龐公等師友與之聚談,對之都刮目相看,稱之為“臥龍”。

(十一)吃盡百般苦終為人上人

堯舜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大水衝毀了田園房屋,人們隻能逃到樹上和山中去居住,無法種植莊稼。作為部落首領的堯心急如焚,因此他決心治水。但因其已年老,心有餘而力不足,他隻能苦心尋找能降服洪水,為民造福的能人。禹是顓頊的孫子,他勤奮敏捷,聰明能幹,深受民眾喜愛。接受了堯的使命之後,大禹和伯益、後稷開始了治水的工程。而此時禹才剛剛成婚4天,他毅然告別新婚的妻子,投入了治水大業。在禹之前,他父親鯀也曾治水。鯀采用堵截、攔水築壩的方法治水,在水患不太嚴重的時候還行;但一發大水,便無濟於事。所以治水9年,一事無成,最後被殺了。禹麵對這種艱難的局麵,不氣餒,不後退,認真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和教訓,虛心地向有經驗的老人請教,慢慢地摸索出了疏通河床,開渠鑿道,把水引導到曠野之中去的辦法。

然而,治水談何容易!當時人們不知道河水的源頭、走向和地理環境,怎麼去疏導洪水呢?於是大禹親自帶人跋山涉水,與野獸博鬥,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考察山川形勢,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總算製訂出了一套製服洪水的方案。

但是治水依然無法進行,一些異族部落如三苗,不聽勸說,拒不合作治水,成為治理水患的嚴重阻礙。麵對此種狀態,大禹隻好發動戰爭,征服了三苗。掃清了治水障礙以後,大禹夜以繼日地與治水群眾一起大幹。有一次禹路過家門,本想去看一看離別幾年的妻子,這時從遠處走來了一群扶老攜幼的災民,禹看見了以後,毅然轉身離開趕往別處治水去了。就這樣,曆經失敗、成功,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終於消除了水患。

麵對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大禹沒有被挫折嚇倒,而是堅定不移地進行治水,以至於後來大腿不長肉,小腿也不長毛,吃盡百般苦,才換得人民擁戴他為王。

(十二)正視挫折從頭再來

痛苦和打擊會讓人變得更堅強。

作家高建群有一句座右銘:讓我像白天鵝一樣歌盡而亡。

1991年8月,高建群寫完了一部長達40萬字的小說。憑借作家的直覺,他深深地感到這本小說必定能夠轟動文壇。這個時候,他因外出去領獎,就將手稿托付給一位朋友,請他將稿子審一遍,提提意見。可是等他回來後,朋友卻不慎將手稿弄丟了。

聽到這個消息,他頓時覺得五雷轟頂。他喝了很多酒,搖搖晃晃地回到家裏撲在床上痛哭,那份手稿是他的心血啊!為什麼上天這麼不公平,這樣對待自己呢?在那之後的一個多星期裏,他幾乎整天躺在床上,蒙上被子誰也不理。後來自己卻慢慢地想通了,沒了就沒了,就算現在心疼死書稿也不會回來,大不了再寫一遍吧!他慢慢爬起來,憑著記憶,將小說重新寫出來。

由於懼怕忘記,在那之後的三個月裏,他伏在案前不停地寫著,仿佛那些人物都在他的腦海裏不停地催促他說:“快點寫,快點寫!”他忘記了白天黑夜,餓了就嚼兩口饅頭,困了就伏在案上睡一小會兒。凡是清醒的時間,都被他拿來拚命地寫作了。

很快,三個月過去了,這本小說終於又重新變成了紙上的字跡,高建群也終於放下了心中的擔子。此後,他再度想起那段經曆時,都覺得仿佛是做了一場夢一樣。他還風趣地說,挨過了這場打擊,才發現這根本不算什麼。

這部作品就是被人們爭相傳看的小說《最後一個匈奴》。

(十三)業精於勤荒於嬉

戰國時蜀國有一著名冶鐵匠叫薄元。 薄元鑄造的各種刀劍十分精良,尤善鐵器的淬火,對各種水質對鑄造質量的影響尤為精通。

一天,薄元正在鐵匠鋪內打造著各種器具。

“薄元聽令,太令大人手諭:‘為軍前急用,命薄元打造上好戰刀300把。’”隻見一個差官進了鐵匠鋪後說道。

“大人,要打造上好戰刀,就得有成都附近的蜀江水,有臨邛的鑄鐵。”薄元說道。

“這些稟告太守後自會解決。明天臨邛鑄鐵運到,十日內蜀江水運來,你十五日之內必須打出好戰刀300把,否則軍法從嚴。”差官說完就走了。

薄元在臨邛鐵運到後,馬上日夜加班打製戰刀,不到十日,三百把戰刀已如數打出,隻等蜀江水運到淬火。

這天運水車到了,很快有軍卒將盛著蜀江水的大木桶抬進了鐵匠鋪。

“這水質不純,不全是蜀江水。”薄元打開盛水的木桶蓋用手指沾了一點水,試嚐了一下後說。“這水明明是我們百裏往返從蜀江取的,你憑什麼說不是蜀江水。”運水的士卒不服氣地說道。“蜀江水味甘,另外顏色發青,而這水有點發黃。如果你們取了蜀江水,怕也是摻了別的水,是不是摻了涪江水?”

“大人饒命,我們運水的車,在過涪江時翻了,盛水的木桶掉進江裏,木桶的蓋也丟了。我們好不容易才把木桶撈上來,桶裏混進了涪江水。我們以為您看不出來就運來了。您千萬別告訴太守。我們連夜再去運蜀江水,否則我們就沒命了。”

為首的運水士卒跪下請求道:“大人,高抬貴手。”其他士卒也跟著跪下請求。

“好,你們連夜去運。隻要明天運來,就誤不了工期,我們就都沒事,我也不會向太守說。”薄元道。

“好!好!我們馬上起程。”士卒們裝上水桶馬上又走了。

(十四)明見在先有言於前

魏國君襄王與群臣飲酒,飲到正高興的時候,為群臣祝願,希望他們都能得到滿意的期望和要求。大夫史起興衝衝地對曰:“群臣中有賢德者,也有不賢德者。賢德者得誌猶可,不賢德者得逞則不可。”

襄王說:“都像西門豹這樣的臣子如何也。”

史起回答說:“魏國行田製度為百畝,而鄴偏偏為二百畝,是田地不好嗎?漳河之水就在鄴縣的旁邊,西門豹卻不知道用來灌溉鄴之田,是其笨拙無能也;他知道的事情而不報告,是不忠也。既愚又不忠,不可仿效也。”史起的一番話,問得襄王無言答對。

次日,襄王召見史起而問曰:“漳水真的可以灌鄴下之田嗎?”

史起回答說:“能。”

襄王說:“先生為何不為我去辦此事呢?”

史起說:“我恐怕大王沒有這樣的決心。”

襄王說:“先生若真能為我為之,我盡聽先生吩咐矣。”

史起對襄王表示敬重,答應了襄王的要求,並告訴襄王說:“我可以去完成此項任務,但開工後,勞民費財,得不到近利,朝野必定怨恨於臣。大者致死,小者抄家。臣雖然喪命抄家,大王也不要改變主意,應改派他人繼續進行下去。”

襄王曰:“我答應了。”

於是便以史起為鄴下令。史起赴任,著手辦理引漳水濟鄴下的工程。果不出所料,不久便民怨大張,想抄史起的家,史起不敢出來而躲了起來。於是襄王便又委派別人去替代史起,繼續把引水工程進行下去。

經過艱苦努力,終於竣工通水,民大得其利,百姓交相稱頌而歌之:“鄴有賢明的縣令,首推史起公,引來漳河水,灌溉鄴下田,最終結束了自古以來不生穀物的鹹鹵地,長出了稻黍穀粱。”

(十五)莫荒淫棄政

張麗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的貴妃。陳後主叔寶納龔氏為妃,張麗華以婢女的身份隨龔氏入宮,當時她隻有十歲。三年以後,她出落得亭亭玉立,豔麗風流,加上善承人意,因此,竟為陳叔寶所幸。

一年之後,張麗華又給陳叔寶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深,這就更得陳叔寶的歡心了。這以後,張麗華就淩駕於其他美女之上,得到了專房之寵。陳叔寶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後,馬上封張麗華為貴妃,張麗華原來的主子龔氏隻被封為貴嬪,地位反在張麗華之下。張麗華與皇後隻差一級了。

陳叔寶的正宮沈皇後性情恬淡,不願理事,就把六宮的所有事宜交給張麗華主持。張麗華操持後宮權柄,百般取悅陳叔寶,朝夕不離左右,二人便沉浸在酒色享樂之中,挖空心地追求玩樂。陳叔寶命人在光照殿前,新修起富麗堂皇的臨春、結綺、望仙三閣。三座樓閣都高達幾十丈,門窗都用檀香木製成,並裝飾上金玉珠寶,金碧輝煌,耀人眼目。室內陳設都是世上罕有的珍奇瑰寶,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陳叔寶自己住在臨春閣,張麗華居於結綺閣,龔、孔二貴嬪住在望仙閣。三閣之間修有複道,來往十分方便,陳叔寶幾乎每天都召集江總、孔範等一班狎客入閣侍宴,並令一些所謂女士作陪。席間男女雜坐,酒杯交錯,歌舞吟詩,管弦齊奏,常常歡娛至午夜方散。什麼國計民生,根本無人提起。這樣揮金如土,荒淫奢侈,國庫怎能不空虛?入不敷出之時,便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叫苦連天,這樣的國家如何能不滅亡?陳叔寶對此充耳不聞,反而越發不問政事,把朝政交給張麗華掌管。

俗語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張麗華也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越來美麗了。這愈發令陳叔寶心醉神迷,寵愛備至。再加上張麗華天性聰敏,強記善辯。因此,她逐漸地對執掌後宮內事不滿足了,開始幹預朝廷政事。

陳叔寶沉湎於酒色,多日懶得上朝,正好把朝政推給張麗華。他也落得清閑,可以專心享樂。大臣們的奏章,都由宦官傳遞進宮中,由張麗華裁決。有一天,宦官蔡臨兒與李善度帶著大臣的奏章來到張麗華居住的結綺閣稟報,正巧陳叔寶也在這裏。隻見陳叔寶把張麗華抱起來放在膝蓋上,命令蔡、李二人稟報,他與張麗華共同來決定如何處理。蔡、李二人不能全部記住奏章上的內容,不免結結巴巴地說不上來。張麗華隻把奏章瀏覽一遍,就一條條地說出來,然後加以裁決,發布命令,沒有一條遺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