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努力自我提升1(1 / 3)

一、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厚積薄發

人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讀書學習是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一個重要過程。有的時候讀書是學習,經風雨見世麵,見多識廣,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都是學習。隻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努力地提升自我,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有的時候,盡管你已經有了得體的外表,而且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你也渴望給予別人一個儒雅高尚的印象。但是如果你胸無點墨,對別人談論的諸多話題不懂、更不能參與,或還說幾句露出無知的錯話。人們對如此的你,充其量隻能給個“繡花枕頭”的評價。況且,沒有知識底蘊的風度,僅是做作出的瀟灑,是強裝出來的,一不留神就會“草包露餡”。因此,如果你想成就自我的良好形象,必須從思維內部、從源頭做起,努力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身處於公司的眾多人之中,上有老板,左右又有同事相伴,如果你並不是一個非常顯山露水的人物,就沒有被人過多地注意過。而處在這種境況下的人們往往都不甘於如此地平靜下去,想方設法地通過一些途徑使自己在公司內的地位逐漸提升,這其中也包括薪金和聲譽的提高。因為人是有進取心的高級動物,適應與超越自己人生生存環境是天性所驅使的,又加上後天的拚搏與努力。有誰會甘心始終處於一個碌碌無為的狀態之中呢?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平凡的境況,使自己的事業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呢?

有些人極盡溜須拍馬之事,雖然有時能收到短期效益,但狐狸尾巴遲早是要露出來的,這樣也不是長久之計。還有一種人,偏做是非之人,對自己的同事任意貶低,其目的是想提高自己。這種作風在老板麵前表現得更突出,因為老板把握著他升遷的機會。他們本以為這樣做很聰明,卻成了隨意搬弄是非的代言人,遭到身邊人的鄙視。而老板對這種擾亂工作和諧的人自然也很反感,真就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果你正想以這種方法去打動人心,那麼你應該趁早就此而止,因為這不是好辦法。它隻會適得其反,不得民心之事,還是不為之為妙。

你每天麵對的都是平凡瑣碎的辦公生活,有時有的工作甚至枯燥乏味,在這種情況下你何不從生活中吸收能使自己提高的營養,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讚賞,如此下來你所追求的目標遲早會不期而至的。

腳踏實地,不斷努力,才能逐漸有所收獲。也隻有這樣,成功才不是不可實現的夢。正所謂人無完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得,那就需要不斷的學習來補充自己的不足。

程顥、程頤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後人稱之為“二程”。“二程”學說,後來被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巧程頤在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卻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隻好恭恭敬敬,肅然侍立在門外,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長時間,當時正是冬季,並且還下起鵝毛大雪,但是兩個人都沒有要走的意思,決心已下,非拜師不可。當門外的積雪到了一尺厚的時候,程頤才醒來見客,見了楊、遊二人,故作吃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埃遂收兩個人為徒,把自己的學問傾囊而授。

這就是“程門立雪”的典故了。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也就是告訴人們要虛心地請教你的前輩或者在某方麵比你要專業的人,拿出誠意來對待。

(一)不斷學習努力進取

進了公司之後,還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也是不應該間斷的。一天不拿筆就感到手生,一天不動腦就會發現自己變遲鈍了。一麵學習專業知識,一麵學習社會知識。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有了相當的經驗,你就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可以說這是準備工作,一場仗打得是否漂亮主要看你準備得如何。所以,這一階段不容忽視,也是成敗的關鍵所在。

有時,由於工作你還必然得犧牲一些休閑娛樂及家庭生活的時間。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裏,正確合理地分配。工作和學習以及休息發生矛盾時,應怎樣對待。當時間很少,且十分勞累時,這就需要你有良好的效率、堅韌不拔的毅力,來努力學習。除了運用在學校所學專業知識,還應多學習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所以要博覽群書,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人人都有向上進取的決心,在工作中腳踏實地,是幹好工作的開始。緊接著在工作和學習中,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這就需要有恒心,而具備這一點的人就不多了。由於繁忙,有時甚至犧牲許多休息時間,因此一些人退卻了。成功的階梯是建立在荊棘上的,也與安樂貼不上邊。因此要有所成就,必須放棄一些安逸的生活。

人都有惰性。能好好睡上一覺之後再做決定的話,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會先去睡一覺。正因如此,一些該查閱的資料,常常東拖西拖,就拖到來不及查了,這種經曆大概每個人都有過。因此,如何克服這種惰性,就顯得很關鍵了。如果連自己都戰勝不了,就難以戰勝困難。

有時人們有“等明天”的思想,實際上一切隻有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事業才有希望,理想才有基矗因為明天你做得再早,對今天來說都是晚。所以請抓住今天,而且今天是最佳的吉日。

為了不使自己誤事,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決定當日必須完成之事,並記錄下來。

2.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列出優先順序。

3.特別棘手的工作放在第一位。

4.不要把自己生活上的問題當作借口,例如父母、朋友、太太、小孩等影響正事。

5.如果對你來說,遇到難題時沒有商量的對象,那麼你就要相信自己,仔細分析事情的原委,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毅力堅強的人,最易得到別人的讚賞與敬佩。

某公司,常利用休息日,發起職員爬山運動,來鍛煉員工的身體。年輕的同事,當然高興報名參加。但中年以上的人,多數已對此不感興趣,而老李卻毅然決定參加了。因為年齡、體力的關係,老李自然落在年輕人的後麵。在年輕人當中,有的早已捷足先登,有的卻在中途就折回去了。但老李還是努力向上爬,雖然累得汗流浹背,氣喘如牛,卻始終堅持著,終於爬到了山頂。其老板看到了這種場景,非常讚賞老李的毅力。有一天,親自到老李家去訪問他,閑談之中,更覺老李的精神令人欽佩,遂選他擔任其秘書;老李的辦事能力,也如他的爬山精神一樣百折不撓,工作業績自然也就勝人一籌了。

一個人的毅力,有的時候是在挫折中鍛煉出來的。經過許多風浪的鍛煉,不僅能提高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同時也會使人變得有毅力。正所謂,苦難也是一筆財富。所以,年輕的時候多吃苦,是有好處的。現在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想吃苦都不太容易。但可以參加些鍛煉毅力的活動,如爬山、野外生存訓練等活動。多經受些風浪,對人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真正正確的方向是沒有勉強的。對自己沒有勉強,對他人沒有勉強,雖然偶爾會有不順暢的現象出現,但為期不會長久。那種遇到挫折就退縮、甚至相反方向的人,雖然精明,但碌碌無為,難成大事。

一個優秀的人才必然是自覺地自我完善的人。

因為自我完善是人發展的最持久也最強大的動力。

正是由於存在自我完善,人才會不斷地迎接挑戰,尋找甚至創造一種冒險體驗機會。

威廉·懷拉是美國一位享有盛名的職業棒球明星,40歲時因體力不支告別體壇另謀出路。他琢磨著,憑自己的知名度去保險公司應聘推銷員不會有什麼問題,可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人事部經理拒絕道:“吃保險這碗飯必須笑容可掬,您做不到,無法錄用。”

麵對冷遇,懷拉的熱情未受絲毫影響,他下決心像當年初涉棒球場那樣從頭開始苦練笑臉。由於天天要在客廳裏放開聲音笑上幾百次,因此鄰居產生誤解:失業對他刺激太大,以致於懷拉神經了。為此,懷拉隻好把自己關進廁所裏練習。

過了一個月,懷拉跑去見經理,當場展開笑臉。然而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回答:“不行!笑得不夠。”

懷拉沒有失望,他到處搜集有迷人笑臉的名人照片,然後貼在居室的牆壁上,隨時揣摩。他還購置了一麵與自己身體一樣高的鏡子,擺在廁所裏,以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笑容。

一段時間過後,懷拉又來到經理辦公室,露出了笑容。“有進步,但吸引力不大。”經理說。懷拉生來就有一種強脾氣,回到家繼續苦練。

一次,他在路上遇見一個熟人,非常自然地笑著打招呼。對方驚歎道:“懷拉先生,一段時日不見,您的變化真大,和以前判若兩人了!”

聽完熟人的話,懷拉充滿信心再去拜見經理,他笑得很開心。“您的笑有點意思了。”經理說,“但還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那一種。”

懷拉毫不氣餒,再接再厲,最後終於被保險公司錄用。他感慨道:“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熱情。”

不必問前途困難有多少,隻要問你的毅力是否能持之以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名言不隻鼓勵了多少人,也使他們走向了成功。人們在鍛煉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人們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驗證。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社會知識。這對一個人的閱曆來說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太簡單,所以大多數人摒棄成功的法則——執著。

一個農場主在巡視穀倉時不慎將自己名貴的金表遺失在穀倉裏,尋找很久也沒有找到,無奈之下,便在農場門口貼了一張告示,懸賞100美元,要人幫他尋找。人們麵對重賞的誘惑,都開始賣力地四處翻找,無奈穀倉穀料成山,還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尋找一塊金表如同大海撈針。

一直忙到太陽落山的時候也沒能找到金表,人們開始相互抱怨著,逐個放棄了100美元的誘惑。隻有一個穿破衣的小孩在眾人離開之後仍不死心,努力尋找著。

天越來越黑,小孩仍在堅持著。突然他聽到了奇特的“滴答、滴答”的聲音不停地響著,那是隻有當一切喧鬧都安靜下來以後才能聽得到的聲音。小孩頓時停下尋找,穀倉內更加安靜,滴答聲更加清晰,循著那清脆的聲音,他找到了金表,最終得到了100美元的獎勵。

成功的法則其實很簡單,但真正成功的人卻很少,就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法則太簡單了沒有堅持,不屑於去做。其實,這個法則叫執著。成功如同穀倉內的金表,早已存在於周圍,也散布於人生的每個角落,如果想聽到那清晰的滴答聲,就一定要執著地去尋找。

一位老人是近年才開始學習燒製瓦罐器皿的。他大步走到窯前,眉都沒皺一下,便掄起一根鐵棍,咣咣咣,將一大排剛剛出窯的形狀各異、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都打碎。一個年輕人不解地走上前去,問老人為何將它們全都打碎。

老人不緊不慢地說:“火候沒掌握好,都有一點兒小毛玻”

年輕人惋惜道:“可是你已經花費了許多的心血啊!”

老人長籲了一口氣道:“那不假,可我相信下一爐會燒得更好些。”老人堅定的口氣裏,透著十二分的自信。

老人又坐在霏霏的雨絲中,再次從頭開始,認真地、一點一點地做起泥坯。他那堅決推倒重來,成功在握的從容自若,深深地打動了年輕人。是啊,即使所有的瓦罐都打碎了也沒有關係,隻要心中執著的信心不被打碎,他就不愁做不出更加滿意的瓦罐。

默默地,他朝老人深鞠一躬,轉身跑回家中,背起簡單的行囊,毅然地加入到南下的打工隊伍中。在一次次焦灼的等待後,在一次次失望的重擊後,他終於謀到了一份艱辛的工作,在一個建築工地當小工。數年後,他擁有了一家尚具規模的公司。

百折不撓是成功者必備的精神因素。

誰也想不到,全球著名演講家卡耐基在少年的時候,曾有一段口吃的經曆。少年卡耐基由於舌拙口笨。每次演講同學們都嘲笑他是“小結巴”,他感到非常自卑。這個時候,他的母親明白自己兒子的苦惱,於是她給小卡耐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讓小卡耐基口中含兩塊小的卵石,然後對著鏡子高聲朗讀一篇演講稿,讀了幾遍後,才將卵石取出來,再誦讀。如此反複幾次,小卡耐基果然發現舌頭輕鬆多了,他開心地想:“隻要按照這種方法訓練,我一定會成功的。”

於是,小卡耐基開始堅持不懈地練習,有的時候,石頭甚至把他的牙齦和舌頭都磨破了,他還是不肯休息。終於在半年後,卡耐基已能流利地背誦很多演講名篇,與父母說話也暢快多了。他自信地報名參加演講比賽,由於缺乏大賽實戰經驗,緊張局促發揮不好,以失敗而告終。在那之後的很大一段時間裏,他心情一直很壓抑,對演講再也提不起興趣來。但是在父母的激勵下,他終於又振作了起來。

因為他的堅持,最後終於成為了一代演講大師。與此同時,他的著作《卡耐基成功之道》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暢銷全球。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開設了一個學堂,在開學的第一天,他就對學生們說:“在開學的第一天,我什麼也不教你們,隻教你們做一件最簡單也最容易做的事兒,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完,大哲學家就親自示範做了一遍:“現在我建議,從今天開始你們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