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第一章

1936年8月29日,麥凱恩在巴拿馬出生,小名“喬尼”。麥凱恩出生於當時美國占領的巴拿馬運河地區一個名為可可索羅(CocoSolo)的美國海軍基地,當時他的父親作為海軍軍官正在那裏服役。麥凱恩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美國海軍上將。麥凱恩家族的從軍史起源於蘇格蘭高地,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當時麥凱恩的一位先輩曾在喬治·華盛頓手下服役。麥凱恩的父親小約翰·席德尼·麥凱恩(JohnSidneyMcCainJr。)和祖父老約翰·席德尼·麥凱恩(JohnSidneyMcCainSr。)都是美國四星海軍上將,他們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對父子海軍上將,共同成為編號為DDG-56的亞曆·柏克級驅逐艦“約翰·麥凱恩·席德尼”號(USSJohnS。McCain)的冠名緣由。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一世出生於1884年8月9日,1902年9月25日入讀馬裏蘭州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U。S。NavalAcademy),1906年2月12日畢業,隨後加入美國海軍,先後在“俄亥俄”號戰列艦、“巴爾的摩”號巡洋艦等多艘艦艇上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凱恩一世參加了美國海軍為運輸船隊護航的工作。1922年,他在“康涅狄格”號戰列艦上隨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進行了環球航行。1936年,已經是艦長的麥凱恩一世又成為一名海軍航空兵飛行員。1941年2月,他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成為兩座海軍航空兵基地和“突擊者”號航空母艦的指揮官。1942年5月,他又擔任美國海軍南太平洋航空兵的司令。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晉升為海軍中將,並在1944年夏被派往太平洋戰區,擔任第2快速航空母艦大隊司令和第38特混艦隊司令。在戰爭中,他因保護受重創的巡洋艦“休斯敦”號和“堪培拉”號通過戰區回國而獲得海軍“十字勳章”。1945年3月,麥凱恩一世指揮了著名的衝繩戰役中的海軍航空兵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凱恩在“密蘇裏”號戰列艦上出席了美日停戰儀式。參加完日本投降儀式4天後,麥凱恩一世猝然去世。麥凱恩一世可以含笑九泉了,因為他親眼看到了日軍的投降,他的死讓人聯想到公元前490年希波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馬拉鬆戰役後的報信人。當希臘聯軍在馬拉鬆平原通過激戰擊敗波斯軍隊後,為了把勝利的喜訊盡快告訴雅典人,聯軍指揮官派士兵斐力庇第斯去完成任務,當他以最快速度從馬拉鬆跑到雅典中央廣場,對著望眼欲穿的人們高喊一聲:“大家歡樂吧,我們勝利了!”之後,就倒在地上猝然身亡。後人為了紀念他,遂將他這次奔跑的路程(42.195公裏)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馬拉鬆比賽規定的裏程。麥凱恩一世的去世也有點類似於斐力庇第斯的鞠躬盡瘁。他在死後被追認為海軍上將,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二世於1911年1月17日出生,1927年同樣進入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那年他才16歲。1931年5月1日畢業後,他被派到“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上服役。

隨後,他試圖進入海軍飛行學校,但是因心跳雜音沒能如願。於是麥凱恩二世轉而報考海軍潛艇學校,這次他終於如願以償。從潛艇學校畢業後,麥凱恩二世回到他的母校--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擔任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麥凱恩二世指揮3艘潛艇在太平洋與日軍作戰,並獲得“銀星獎章”和“青銅星勳章”。戰後,他繼續在海軍服役,先後擔任潛艇分隊遣司令和其他各種職務,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升任為大西洋艦隊兩棲部隊司令,並且擔任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在越南戰爭期間,麥凱恩二世負責指揮所有在太平洋服役的美國海軍軍事力量。1968-1972年,他被任命為美國海軍歐洲戰區總司令。1981年3月他乘坐的軍用飛機從歐洲返航時不幸墜毀,死後也被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1994年7月2日,美國海軍在緬因州巴斯鋼鐵公司為“約翰·席德尼·麥凱恩”號驅逐艦舉行了隆重的服役儀式,前美國總統喬治·布什主持了儀式並發表了演講,亞利桑那州參議員約翰·麥凱恩三世夫婦也出席了服役典禮。“約翰·席德尼·麥凱恩”號的母港最初位於夏威夷的珍珠港,後來轉到駐日美軍橫須賀海軍基地。麥凱恩的祖父曾對自己的兒子說:“孩子,沒有什麼比為信仰而獻身更加偉大--無論是為國家還是為了一切你信奉的東西。”由於這樣的家族傳統,麥凱恩一出世就被取名為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三世(JohnSidneyMcCainIII)。1986年5月2日,麥凱恩和辛迪的第二個孩子,也是麥凱恩的第一個兒子出生,麥凱恩立即將其取名為約翰·席德尼·麥凱恩四世(JohnSidneyMcCainIV),以示這個孩子將繼續繼承其海軍世家的傳統。“告訴尼克鬆,巴拿馬不是越南”麥凱恩父子為什麼出現在異國他鄉的巴拿馬運河地區呢?事情緣起於美國1903年對巴拿馬地區的幹涉和操縱,當時巴拿馬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隸屬於哥倫比亞。自19世紀以來,美國就有在中美洲興建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的打算。當時美國東西兩岸的船隻往來,必須繞過美洲南端的合恩角(CapeHorn),需耗費漫長的時間。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Roosevelt,老羅斯福,1858-1919)繼任美國總統,他奉行“門羅主義”,以軍事力量作為後盾,積極介入美洲事務。正是這位老羅斯福總統使美國攫取了巴拿馬運河地區的控製權,直至20世紀末葉巴拿馬才完全收回對運河的控製權。在描述歐洲殖民者和美洲大陸的關係時我們不能再使用“發現”一詞,這是對美洲原住民的蔑視。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巴拿馬和北美大陸一樣,是印第安人的家園,因此,任何“發現”北美大陸或巴拿馬的說法都是荒謬可笑的,這正像今天沒有人可以開著一條船溯流來到紐約港,就可以聲稱自己自動擁有那些被“發現”的高樓大廈一樣。因為本來那裏就已經有人居住了。最早侵入今天巴拿馬地區的冒險家是西班牙人巴斯帝達斯(RodrigodeBastidas,1460-1527),他於1501年闖入今天的巴拿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