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個月嬰兒早期教育
(一)聽懂嬰兒哭聲的含義,同時滿足嬰兒的不同需求
1.饑餓這種哭聲會持續不斷,但不會聲嘶力竭的急叫。有時還伴有左右覓食和吸吮手指的動作。哭聲會隨著呼吸有節奏的高高低低,直到哭累了睡著為止。
2.要抱哭而無淚,臉上僅有苦的表情,抽抽噎噎的;嘴裏還會發出“nan nan”聲,樣子似乎怪可憐。這是嬰兒想要人抱,這時如果你抱起逗他玩,他會停止哭泣,破涕為笑。
3.不舒服如果嬰兒尿布濕了,衣著過多或過少,感覺不適,啼哭會持續不斷,悲悲戚戚,而且流淚。應及時查找原因消除不適感。
4.疼痛突然大哭,聲音洪亮,隨著一下吸氣接著就是一聲尖銳刺耳的哭聲,且哭聲急迫,甚至一直哭到喘不過氣來。這時應仔細檢查,看有什麼東西弄疼了嬰兒。
5.疾病疾病導致的哭喊,常常是持續存在或者是反複發作,新生兒尖聲哭叫常提示顱腦損傷。哭聲弱或者呻吟多是患重病。哭聲由強變弱,全身軟弱無力,可能表示病情加重。哭聲嘶啞表示發生器官的疾病。
6.鬧覺多發生在臨睡前,嬰兒哼哼嘰嘰或者大聲啼哭達十幾分鍾,父母的各種撫慰常不奏效。待嬰兒哭累了,就會慢慢睡去。
(二)多抱嬰兒
常抱嬰兒外出除能促進其運動能力外,開可以開闊嬰兒的眼界。總躺在床上的嬰兒,其視力範圍很窄,不利於眼睛的發育。常抱嬰兒外出,他不僅看到室外花花綠綠的東西,還可以看到過往的汽車,五顏六色的花草,並且可以看到別的孩子玩耍,對嬰兒來說是件很愉快的事情。這樣做,對刺激嬰兒的視力發育很有好處。
(三)媽媽寶寶要成為最佳搭檔
每個嬰兒在子宮內、出生時、出生後,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有經驗。這些經驗對於嬰兒的生活以及媽媽的照顧方法,甚至對將來在社會上的適應都會造成影響。同時媽媽也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個人經驗,往往對自己的嬰兒有特殊的期待,這也會對嬰兒的反應產生影響。媽媽的期待如能和嬰兒相配合,媽媽就能夠以她自己認為是“自然”的方法來照顧嬰兒,那麼母子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很簡單而順利。但是萬一合不來,那麼母子之間就必須在許多方麵相互協調。
母子均必須做各種學習,嬰兒的反應會告訴媽媽應當采取更為溫柔地對待方式。媽媽的照顧方法也能使嬰兒解除緊張,雙方都會互相影響。
在出生後6個月左右時,可能就會忘記應當給予嬰兒能夠發出聲音的玩具,或者讓嬰兒做些簡單、活潑的遊戲等等。此外,在1歲左右時開始學步,媽媽往往會過於小心,怕嬰兒受到碰撞,或者摔倒,但是事實上過分的照顧,等於讓嬰兒在搖搖晃晃的時期喪失了培養獨立精神的機會。
因此,媽媽對嬰兒的各種反應,應當以適當的方法加以照顧,使嬰兒能夠幸福健康順利地成長。
(四)創造機會多讓嬰兒學習發聲
嬰兒發聲器官是語言發聲的重要器官。嬰兒2~3個月起,進入語言自發發聲階段。此時嬰兒還不能模仿成人說話,但可以聽成人和他說話的聲音,看成人說話時的表情、口唇等,此為嬰兒學習說話的準備階段。所以,要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嬰兒多發聲,為其今後模仿成人說話做準備。
要使嬰兒喜歡發聲,首先要讓其吃好、睡好。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多種活動,引逗寶寶發聲。
(五)多與嬰兒“交談”
嬰兒的言語是在與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交往中產生的。因此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不斷地給予他語言刺激。同嬰兒說話要從他一生下來開始,可利用各種場合跟嬰兒說話,並且說話要富有表情,努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
(六)多看、多聽、多摸、多玩
豐富而適宜的刺激就像蛋白質和維生素一樣是大腦發育的基本需要,給你的孩子多看、多聽、多摸、多玩將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