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xiu,古稱金丹大道。如果偏離了“性命雙xiu”的法則,即為旁門左道;專修“性”而不修“命”,或隻修“命”而不修“性”,這樣的功法是“小術”,都稱不上是金丹大道。
對於什麼是性與命?陸潛虛說:
性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命是萬物存在的基礎。性如果沒有命就不能顯現;命如果沒有性就沒有靈機。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礎。現在有人將“性”與“命”分宗分派,他們不知道“道”與“器”相互聯係,“有”與“無”互為因果,“虛”與“實”相互生成,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不能分割的。性就是神;命就是精與氣。性是無可名狀的無極;命是無極之後的太極。它們難道是可以分開的嗎?有人說釋家是以養性為主,道家是以煉命(精氣)為主,這種理論是不確切的。佛家所說的無我、無相(佛家修煉的較高級境界),隻要消除貪欲和不被外物所迷就能達到這種明心見性的高級境界。道家所說的守母(煉命蒂成玄牝)主要就是依靠那不可名狀的無極來實現的。不知道什麼是性,又怎能知道命呢,知道了“命”為何物,“性”就不言而明了。因此,說到性的時候不能落於空洞,應以命為基礎,守母(煉命)回複到那原始的狀態,要以性為主導。這就是所說的“修命”必須以“養性”為前提,這樣就很巧妙地達到了形與神的完美統一,才能與那原始的不可名狀的道合為一體。
有人問道:你對性與命已經談的很清楚了,那麼請問性表現在具體的人身上又是什麼東西呢?可以看見它嗎?回答說: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唯一能見到它的就是性的本身。性本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刻意地追求它或想看個究竟,那它就會離我們更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性雖是一種具體存在的東西,但僅可在恍惚、混沌的虛靜練功狀態下感覺到它,而不可故意的、執著的去追求它。老子曾經說過,太樸是無名無狀的東西,黃帝就是在這混沌、恍惚的無名狀態下獲取金丹的,古代聖賢們的比喻確有深刻的道理。
那麼人又是憑借什麼產生的呢?就是憑借那不可名狀的無極之真性與二五之精的巧妙結合凝結而產生,所謂真性(先天之性)就是指無極,所謂命就是指二五之精。兩者巧妙結合,而人才得產生。人將產生之前是處於一種所謂的無極、混沌鴻蒙,沒有什麼形象、名稱、聲音、香臭等等,隻是等到與二五之精巧妙結合,即所謂的“得其一”後才得以顯現。以後的什麼有為、無為、思慮等等,就是指後天之性的本體。
自從有了情欲和辨別能力,先天之性就轉化為後天之性了。張真人說:先有形體而後有後天的性(思慮、情欲之性)。如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後天之性就能轉化為先天(天地)之性。所說的情欲、辨別能力就是指氣質(後天)之性,所說的本體就是指天地(先天)之性。老子說:回複到那原始的狀態,回複到那剛生下的嬰兒狀態,回複到那無可名狀混沌的無極狀態,就是指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修養生之道,首先是煉性,性平和了,才不被世俗的私心雜念所動搖,才能顯現出先天之性。我的老師(呂洞賓)在他的詩(百字碑)中說:不被外物所迷,性才能平和。性平和了,元氣才能歸順。元氣歸順於丹田,在身體裏麵自然形成抽坎填離的周天運動。這是後天之性回複到先天之性在方法上的巧妙運用。這就是煉命(氣、精)必須以養性為前提的道理(筆者注:以上為陸潛虛《玄膚論.性命論》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