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臨訓班曾挑選男女學生一百名,送往武漢參加保衛武漢的工作。這一百人挑選好以後,由沈醉領送前往,去的男生有黃炳炎、袁銘鼎等八十多人,女生有楊文惠等十多人。這批學生到武漢後,住在漢口舊日租界南小路一所日本小學內。第二天上午,戴笠親自前去點名講話,勉勵他們要在武漢保衛戰中發揮出軍統的特殊作用。當日中午,戴和這批學生聚餐,並發給每人一筆置裝費。第二天,那一百名額布軍服的特務學生都買好了便衣。沈醉留武漢一星期,戴笠仍叫他繼續回臨澧去擔任訓練學生的工作。
戴笠向沈醉說明當時訓練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由於軍統工作一天天開展,對外(指對日本)對內(指對共\/產\/黨等)工作都越來越繁重,而最缺乏的是幹部。他強調指出,軍統這門工作,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所以必須經過訓練和思想考核以後,才敢放手使用。沈醉因為擔心藍東隅想前往重慶,曾兩次請求不再回去搞訓練,經戴笠這麼一說,隻好仍回臨澧。
自從藍東隅走後,臨訓班的事情一直是葉默主管,名義是他,但實際上很多繁重雜碎的工作都是沈醉幫他處理。葉默自己軍隊裏的事務都忙得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
臨訓班的學生在訓練期間的待遇,每月是十二元,夥食費一般吃到三四元,還有□塊錢作零用。衣服是灰布軍裝。畢業後,一般是按少尉待遇支薪,都是四十元,但提升很快。原來少數不大安心的人,看到這是一條升官發財的捷徑,也就越幹越有勁頭。
一九三八年秋天,在葉默的安排下,臨訓班又先後在第五、第六兩個軍事隊中挑選了一百多名沒畢業的學生送去東南,到軍統所掌握的忠義救國軍去工作。因為那裏是和新四軍接近的地區,軍統從抗戰一開始便著重加強了那個地區的工作。當時軍統對日寇占領的地區也派有特務潛人,點綴了幾下。如周希良、畢鎬奎、朱山猿等過去對上海情況熟悉,便派去上海工作,此後,有條件去工作的又選派了兩三批,每次隻有四五個人。對山東淪陷區有人事關係的趙魯豐等幾個人,也在秋天派回山東去工作。所以臨訓班的學生等到冬天畢業時,實際上隻有七百多人了。這些留下沒有提前派工作的學生,總共也不過受了十個月左右的訓練,大部分卻派到西南後方工作,其中以軍統局和四川省最多,也有極少數的如方定亞、成再德等人留下作為第二期的幹部。
戴笠對這批畢業學生特別喜愛,派到軍統局局本部去的幾十名都經他親自挑選,並且很快都得到他的重用。
由於戴笠對這班學生的寵信,軍統局各處、室、組、區等內勤單位中,無不有臨訓班的學生在內擔任重要職務;外勤的區、站、組,也都有這些學生插足其間。
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稽查處,竟有這個班的學生三十多人,不但處內各科股中都有,十多個縣裏的稽查所的所長和督察,幾乎全部由這些學生擔任。其中十多人,不僅都是很快獨當一麵的工作,而且官階也很快提升到了上尉或少校。
這批新培養出來的年輕特務,以後漸漸地也相互標榜,相互包庇,內外勾結。他們之間彼此稱呼也不和一般人一樣互稱\"同誌\",而是互稱“同學”,以示親密。他們見了過去臨訓班的一些教官隊長,也不稱現時的職名,而以“老師”呼之。沈醉回到重慶後,在軍統局局本部任總務處長,學生們見到他總是親熱地招呼“沈老師”。以後甚至弄得其他處長們都當麵諷刺沈醉,也和他們一樣叫他“沈老師”。
沈醉哭笑不得,可畢竟是自己的學生,他雖然知道他們有些胡作非為,奈何也隻能視而不見。臨訓班學生內外勾結的辦法,當時並不完全避諱沈醉,所以他也能知道一些。他們利用軍統局內部的同學幫助外勤各單位的同學去找升官發財的機會,而外麵的則對幹內勤的經常給以物質上的幫助,有什麼重大事情也是互通聲氣,經常保持著緊密聯係,並公開利用聚餐會等方式進行聯絡。每個臨訓班的學生由外省到重慶,總會有幾個或幾十個人來一次聚餐,戴笠知道了也從不禁止。
這一邊是軍統內部的官場風暴,另一邊的武漢保衛戰已經接近尾聲。
1938年9月11日,日軍的增援部隊16師團到達富金山,中國守軍因為奉行節節抵抗,避免決戰,所以防守的部隊一般是沒有援軍的,隻有防守的時間限製,守到時間就可以撤了。麵對增加一倍的日軍,宋希濂也沒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