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老子
一個成功的交易係統中存在著六個必備的關鍵因素。這些因素並不是鮮為人知的秘訣,它們隻是理智的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因素一:可靠性
即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有多少時間你是在掙錢的。如果說你進行了十種股票交易且有六種股票掙了錢,那麼你的可靠性就是60%。這如同射擊的過程,你打了十槍,有六槍中靶,那你的可靠性也是60%。因此,有些時候,可靠性也被稱為“命中率”。一般地,它表示你在投資係統中達到正確的投資的時間百分比,這個百分比值越大,自然,你所選擇的投資組合就更具有可靠性。
因素二:利潤和虧損的相對大小
相對大小一般用比值來表示,它是一種相對量。當在可能的最小水平交易時,比如說交易1股股票,若交易失敗了,每股虧損1美元,但在成功的交易中每股賺取了1美元,那麼這個人的利潤和虧損的相對大小是一樣的。然而,如果成功時每股淨賺10美元,而失敗時每股虧損1美元,那麼相對大小就變了,為10∶1。這個比值越大,對於同一筆交易來說,利潤和虧損相差的就越大,於是這一隻股票是優良的。
因素三:投資或交易的成本
理智的投資者在作投資或交易決策時,首先要做的是“成本與收益”分析。收益就是自己一筆交易可以賺多少錢。成本主要有:經紀人傭金,即進行一次交易應該支付經紀人的費用;執行成本,進出一次的交易成本,它通常是買價和賣價之間的差額以及高波動性的成本;稅收成本,政府征收的費用,在我國主要是印花稅;最後是心理成本,你必須一直保持最佳狀態,否則就有可能在交易中非理智地作出投資決策,讓自己虧本。各種各樣的成本的存在,成為人們進行投資時的一種壓力,也是製約投資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因素四:交易機會的頻率
現在假定前三個因素是固定的,那麼前三個因素的組合效應取決於你進行交易的頻率。如果交易頻率高,那麼一定時間內進行投資的成本隨之增加,從而,利潤和虧損的相對比例也會發生變化,一定時間內賺錢時間發生了變化——可靠性也就發生了改變。
舉例來說,一天的時間內,你擁有某股票,買入時3美元每股,當日收盤時每股漲到4美元,這說明你冒著風險使自己每股獲利了1美元,這種股票自己一共持有1000股,那麼一天你自己就賺了1000美元。同樣的,另外一種股票,你用與上述股票同樣的錢3000美元去購買,可是,如果同樣這1000股的股票,讓自己在一個月內才能獲得1000美元,那麼,你會選擇哪個股票?
因素五:交易或者投資資本的規模
前四個因素對你的賬戶所產生的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賬戶的規模。如果規模足夠大,一些成本相對於整個資本規模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舉個例子:假如進行一次交易的傭金及各項雜費總共為100美元,那麼進行1000美元的股票交易,在你獲得利潤前,1000美元都要承受10%的損失。那麼為了彌補這種損失,此次交易的收益必須大於10%。然而,如果1000000美元的交易成本仍為100美元,那麼這種損失可以忽略不計了。
因素六:頭寸調整模型
頭寸調整,也叫貨幣管理。是指每個投資者如何管理自己的貨幣,這次交易多少單位股票,使用了多少錢。頭寸調整,說白了就是讓自己對投資的股票種類和數量處在不斷的變動中。每一次股票的買賣會帶來貨幣的調整。但是這裏要強調的是,並不是說交易次數越多越好。買進以後很快賣出,這種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投機。投機有時可以賺到錢,但對於理智的投資者來說,這種方法並不可取。買賣每一種股票都是理智的分析從而作出的反應,這種分析都是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預測,所以迅速賣出,不僅浪費了自己很多分析信息的時間,而且會喪失獲取更多利益的機會。除非當政策發生了連自己也沒有預料到的迅速變化,這樣大盤會發生變化,此時賣出也未嚐不是一個好選擇。
你願意隻關注這六個因素中的一個嗎?或者你認為這六個同樣重要?當你被這樣問道時,你可能會認為這六個應該同樣重要了。但是,如果要求你把所有的精神隻集中到六因素之一,你會認為是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