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消失的王蒙(1 / 2)

市領導現場調研完,王蒙馬不停蹄的趕往玉州大學,找到施政希,籌謀著發表論文成果。

“稀客啊,王院長,來,喝口茶。”

“施書記,這次來,是想問問看,你有沒有相熟的編輯,我有個成果想發表。”

施政希眼皮狂跳,小心的問道,“是上次魯通事件的?”

“是的,施書記。打算兩篇一起發。”

施政希咽了一下口水,這是個燙手山芋,要趕緊扔出去。“中央研究院的社科戰線我有個相熟的編輯,我給他打好電話,到時候直接找他好了。”

當著王蒙的麵,施政希聯絡好編輯,剩下的便交給了王蒙。

得知是施政希的推薦,編輯收稿很快。稿件收來後便放在社會戰線的編審委員會進行審稿,劉共進恰巧是編審委員會的主審稿人之一。

像往常一樣,秘書拿著打印好的稿件找到劉共進,“劉老,有一篇投稿,社會戰線的編輯想讓您看下。”

“你放桌上吧,我待會看。”劉共進每天早上要先喝會茶才會正式進入工作狀態,已經是幾十年的習慣。

初秋季節的早晨空氣好,在窗口站了會,回到座位,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瞥了一眼稿子,“社會風險預測研究?!張家嶴複雜研究院?這不就魯通就職的那家研究院嘛。”

劉共近表情越來越凝重,一口氣看完兩篇文稿,長舒一口氣,立即抄起電話,“馬上給社會戰線編輯打電話,這兩篇稿子立即錄用,插隊刊出。順便問下魯通的近況,回頭跟我彙報下。”

“好的,劉老,您稍等。”

“另外,你打聽一下這個作者的情況。”

“好的,我一並落實。”

跟秘書交代完工作,劉共近手指不斷敲擊著桌麵,已經完全沒有心思去喝茶了。

要馬上去院黨委書記那裏要求挖人,等其他幾個編審的老家夥反應過來,就不好下手了。

不過最為緊要的還是這兩篇文章,這種已經可以歸類為機密的研究成果是否適合發表?想到這,劉共近又再次通知秘書,務必讓兩篇文章暫時不要發表,先退回。前後截然不同的意見讓秘書一時無所適從,但也隻好按照說的做。後來得知,其他幾位主審稿人也不約而同的都提出兩篇文章做退回處理,暫緩發表。

王蒙對論文成果的發表心裏沒底,果然編輯電話打過來說編審會的意見是暫緩發表,建議王蒙再投遞一次。王蒙謝過編輯的好意,本來投稿就是奔著打出名聲來的,破局的重頭在與政府的利益捆綁,推動政府為其消弭風險。但讓王蒙沒有想到的是,研究院的名聲在圈內卻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傳播。

馮朗最近有些焦頭爛額,中央重量級的學者不約而同的要來研究院進行學術交流,多數是當初看過王蒙文章的編委會成員,劉共進也在其中,側麵問過施政希,他確實沒有邀約過。

市政研室主任宋弘倒是歡迎之至,跟李勝書記彙報後,打算將張家嶴複雜研究院的這次學術交流辦成一個大型的係列學術研討活動,學院這邊隻要搞定場地和來訪學者就行,校董會考慮再三,覺得可行。

張家嶴研究院的年輕學者聽聞消息欣喜若狂,主動向馮朗請纓來做接待聯絡工作。

臨近月底,海門縣迎來了它千年發展曆史上的第一次變化。

療養院到山下的這條道路,誌願者十步一亭五步一崗,往年這個時節落滿樹葉的地麵被清理的幹幹淨淨,開往療養院的大巴一輛接著一輛,此次學術交流會,中央研究院除了重量級學者,一般學者參加也不少,本地的玉州大學也組織了一部分學者參加,張家嶴研究院作為承辦方全員參與。

中央學者的住宿由張家嶴研究院負責解決,馮朗對這塊倒是沒什麼異議,空著的別墅還有很多,根據來訪學者意願組團入住。剛到這個地方研究院時,眾多中央學者都難以置信其辦學條件如此之優越,更佩服其辦學野心之大。

研討會預計開展三天時間,集中研討社會複雜性以及複雜性科學的社會應用,施鄭希被安排在幾場重頭研討會上進行主持,王蒙和中央幾位學者進行交流。

第一天、第二天的交流氛圍逐漸變得熱烈,劉共進的問題最為尖銳和直接,王蒙不得已隻好把已經較為成熟的應急救援產品做了簡單介紹,表示複雜性科學是可被解釋和利用的,隻要借助好相應的技術手段。

訪問學者來之前隻是對王蒙的學術觀點和成果感興趣,但沒想到他已經在往實用化推進,有學者提出是否可以具體參觀一下這款產品,王蒙的回答並未讓他們失望。

在交流的間隙,王蒙對學院的整體研究狀態進行介紹,除了政府的研究任務外,其他學者多自由開展研究,經費保障也是充分的。有的研究美國共產主義發展趨勢,有的學者研究人工智能普及後社會結構和形態變化,還有學者在圍繞我公司的第一款產品進行社會方麵的研究。

王蒙本想著不冷場,沒想到更加激起了在場眾人的興趣,強烈要求相關研究的學者上台進行交流,這也導致研討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結束,重量級學者們在看過王蒙的第一個產品後,也不急著回去,有的索性在張家嶴研究院要了一間辦公室開始小範圍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