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縣委書記孔育的心情在這段時間裏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波瀾。作為一名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的地方幹部,他深知肩上的責任之重。
兩年前,當他接到省委組織部的調令,從相對安穩的隔壁縣來到三山縣,內心既充滿期待又不乏忐忑。
三山縣,一個因礦產資源豐富而一度繁榮,卻又因過度開采陷入困境的縣城,亟待重生。
省委組織部部長的談話言猶在耳,兩項重任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首先,是對當地礦山開采的全麵整治與生態修複。這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救贖,更是對過去發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和修正。孔育深知,這項工作不僅要關閉那些破壞環境的采礦企業,更要引導當地經濟向可持續方向轉型,實現真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其次,是推動三山縣向旅遊縣的轉型。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業轉換,更是一種文化重塑和品牌打造的過程。孔育帶著縣委班子日夜兼程,不僅完成了城區、旅遊區道路的擴建修複,還成功引進了一家國際知名的酒店集團和旅遊開發集團,為三山縣的旅遊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正當一切似乎步入正軌之時,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給了他們當頭一棒。遊客銳減,項目收益遠低於預期,長期的基礎設施投資讓本就不寬裕的縣級財政雪上加霜。
麵對困境,孔育沒有退縮。他醞謀著將鹿山的旅遊資產打包上市,以期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緩解財政壓力,推動旅遊業的長遠發展。然而,這條路並不平坦,市場對於沒有明確盈利預期的項目總是格外謹慎,融資難度可想而知。
就在這緊要關頭,轉機出現了。今年年底,縣裏竟然冒出一家納稅額驚人的新企業。
起初,孔育對此半信半疑,但在親自前往廠區考察並與企業老總深入交流後,他發現這是一家創新型科技食品企業,其業務不僅符合國家發展戰略,而且具有極高的成長潛力。
這家企業的快速成長,不僅為縣財政帶來了及時雨,更為三山縣的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動力。
孔育心中的石頭終於稍稍落地,他看著波光粼粼的百洋湖水,更加堅定的認定自身使命,他要讓這片曾經因礦而興的土地,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2月16日,正月初七,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未完全散去,縣政府大樓內已是一片忙碌。上午九時,縣委辦公室的電話鈴聲響起,打破了節後的寧靜。
電話那頭,傳來水果小廚公司副總裁李時溫潤的聲音:“成主任,我是水果小廚李時,我們董事長對三山縣土龍山廢棄礦山的開發項目很感興趣,希望能與孔書記麵談具體事宜。”
接電話的縣委辦主任心頭一震,連忙記錄下詳情,並迅速彙報給孔育書記。
孔育聽聞,心中湧起一陣激動。土龍山廢棄礦山,這個占地廣闊卻因過度開采而荒廢多年的“瘡疤”,一直是他心頭的難題。如今,竟然有人主動找上門來,願意接手並投資開發,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他立刻指示縣委辦安排會議,務必熱情周到,展現出三山縣開放合作的態度。
次日,陽光明媚,縣委大樓的書記會議室裏,孔育書記端坐在長桌一頭,對麵坐著王蒙、王韋、李時以及一位隨行律師,頭三人皆是水果小廚等公司的核心成員。
李時作為介紹人,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王蒙一行人的背景和來意,孔育聽罷,眼神中閃過一絲讚許:“真是沒想到,咱們三山縣出去的人才,如今都成了業界的佼佼者,歡迎你們回家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