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多支持大宋,謝謝大家。
**************************************************************************
如果說,年輕的時候,劉常滿很樂意把中國文化擴張到全世界,最好是把其他種類的文化全都給消滅了,讓全地球都隻流行中國文化的話,等過了不惑之年,劉常滿就已經完全的收起了這種思想。
甚至於大漢皇帝還有意的扶持一些小國的文化,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路,有限製的吸收中國文化的元素,但卻保持一定的自己特色。
在漢朝生活得久了,劉常滿也糾正了許多自己原來不正確的想法。
原本,在劉常滿的心裏,儒家可能是造成最後中國文化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但後來,劉常滿慢慢的發現,儒家並非是造成中國文化衰落的罪魁禍首。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過分強調集體,而極度忽視個體。在農業社會的時候,這種方式固然可以有效的提高生產力,但等到了工業、商業社會,這種傳統,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限製。
而社會的生產力是發展的,隨著農業社會越來越發達,工業社會和商業社會是必然要出現的,正因為如此,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是一個必然現象。
如果說儒家有罪過,那它的最大罪過,也不過是讓這種傳統更加係統化了而已。儒家本來就是在總結了農業社會的生活情況後而得來的,它所以成為“一家之言”,自然是要把這些情況係統化,才能建成理論的。
每每在想強行改變其他國家的時候,劉常滿就在心裏提醒自己,別忘了,中國文化到了明朝時候,就變成了這樣的標誌:全中國都是纏小腳的女人,到處都是廠衛特務,這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樣的國家,是一個腐朽的國家,是一個不值得挽救、不配存在於世間的國家,所以清朝入關,與其說是外族侵略,不如說是中國文化自己把自己腐蝕成了空洞,即使沒有外人用針來紮,它也會自己破滅的。
每每想起這些,大漢皇帝就不由得不寒而栗。
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內省”,所以儒家對人的要求,也是“正意誌學修身齊國治國平天下”,由內及外而來。因此劉常滿也不由得內省了一番,結果卻得到了這麼一個結論。
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特點,導致了中國文化在宋朝之後,就開始目空一切,眼高於頂。“****一切均用,不必求諸於蠻夷”的思想,導致了中國在世界以後的發展中,一次又一次的落後,直到被人欺上門來,打到頭上。
很多人替明朝鳴不平,但其實,明朝是最不值得鳴不平的一個朝代,任何一個熟悉明史的人都明白,那是中國曆史上最最腐朽和黑暗的時代之一,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事情。
但如何改變中國文化的這種特征呢?大漢皇帝發現,自己也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事情,就象改良中國文化。
這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程,大漢皇帝根本沒想過會在自己手裏,就能改變過來。大漢皇帝有意的保留了中華聯邦的許多文明之外,又派人與歐洲接觸,希望能與更多的國家開展合作與交流。
劉常滿也完全不明白,自己的這些做法,能帶來些什麼改變,不過劉常滿還是希望,能在與各國的交流中,使中國文化找到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使它不至於變得越來越狹隘、越來越閉塞,也越來越黑暗。
從民族精神上來說,大漢朝正是大漢民族精神的青年期,但從中國文化上來講,大漢朝很可能已經是中國文化的中年期了。
經過青年期的塑形,中國文化此時,正和人到中年一般,是最有包容性的時候——因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剛剛過去,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都還沒有確立最高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還沒有來到。
“皇上,你說剛剛來拜見的那兩個使臣,是歐洲人?”項眉一邊用布揩著手背,一邊問道。
“是呀,剛才他們那一下,正是人家拜見尊敬的婦人時的禮節呢,怎麼了,不習慣?”劉常見到項眉的窘態,笑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