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盛世 第三十五章 扶桑攻略之文化篇(1 / 2)

新書本周有推,兄弟們多幫忙。

***********************************************************

“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這是三字經裏的內容。“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是千字文裏的內容。

經過儒家文化的長期浸淫,中國文化裏,已經滲滿了儒家文化的內容。儒家文化,雖然在鞏固封建統治方麵頗有建樹,但另一方麵,它就象是********一樣,慢慢的將中國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徹底的閹割掉了。

從漢到唐,尚武精神就開始慢慢的消失。而到了兩宋的時候,尚武精神就完全的被消滅了,中國人變得軟弱怯戰,脆弱不堪,後來竟然先被金,後被元兩次滅國,“崖山之後無中國”,不能不說,與宋朝程朱理學不無關係。

到了明朝朱家王朝的時候,出身底層的皇帝朱元璋,已經連“外儒內法”都不相信了,他決意拋棄儒家治國,不行儒家所謂的“仁政”,而是創造了一套利用宦官和特務互相製約的辦法,來進行一種徹底的“法治”。

可是這樣的法治,最後也失敗了。而且沒有了儒家思想的支持,朱明王朝最後,以一種極不體麵的方式結束了:大明最後一任皇帝,在闖王兵臨城下的時候,敲響了景陽鍾,滿城軍民,竟然沒有一個人肯來助他,於是,他隻好一個人孤零零的吊死在煤山上了。

反觀在大明王朝之前的宋朝,雖然末代皇帝蹈海而死,隨從赴死的,卻有軍民十餘萬人,與明朝皇室誰優誰劣,治國需要不需要儒家文化,那卻也難說得很。

然而對於尚武精神來說,儒家文化是徹頭徹尾的********。前麵說過,儒家文化,其實並非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在中國原始的農耕文化中,總結出來的。

世界上的文明對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幾千年的時間裏,都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對立,中國也不例外。

從炎黃二帝奠定了漢族的基礎之後,就一直麵臨著遊牧民族的威脅。

曆史上對秦始皇帝和漢武帝的評價,很多人認為是功過過半。可實際上,如果不是漢武帝徹底的驅逐了匈奴人(當然,有很大一部分跑去禍害歐洲了,嘿嘿),而任由遊牧民族勢力發展壯大的話,說不定在三國時候,匈奴人已經席卷中國,入主中原了。

而宋朝的時候,倘若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能夠把遼人和西夏人打敗,不需要將其徹底消滅,隻需要抑製它們的發展,恐怕中國也不會落得個“崖山之後無中國”,先後被元、清兩個遊牧民族入侵中國。

最讓人惡心的是滿清入侵中國後,許多儒者還替滿清辯護,說是滿清並非如同孟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華夏之無也”,而是和大禹一樣,乃是“夷狄之人為華夏之君”,替大**********的滿清統治者臉上貼金。

儒家文化,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中國太大了,既產生民族英雄,也產生魯迅筆下那種冷漠的看客,更產生大批的漢奸二鬼子賣國賊。

但在日本入侵中國的戰爭中,雖然我們極其痛恨小鬼子,但也不得不驚歎於日本軍人的精銳,日本鬼子悍不畏死、極少投降的行為。

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中國的民族精神一直能象日本侵略中國時那樣堅定,恐怕日本人也不可能侵入中國,當然,金元滿清就更不用提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象日本關東軍那樣的部隊,其實是每個治國者都夢想擁有的,想想人家小小的日本,竟然可以侵略中國達八年之久,更在中國大陸和太平洋上兩線作戰,真真教人感覺不可思議。

而構建日本軍隊的兩個根本支柱,就是對“天皇”的忠誠和“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對天皇陛下的忠誠,甚至可以說是狂熱的,遠遠超過了我國曆朝曆代百姓對皇帝的忠誠度。這種行為導致的結果有好有好壞,但說起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卻正是治療這種狂熱疾患的良藥。

如今,劉常滿已經消滅了日本的天皇傳承,然而如果日本民族仍然具有那種偏執狂般的狂熱精神,它不耽誤再產生什麼“地皇”“泰皇”“八岐大皇”之類的鬼東西,所以,一定得有一種文化因素,來將它的這種狂熱精神給中和了。

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實也是這種狂熱偏執的另外一個方麵的體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日本人動不動就剖腹自殺,劉常滿就覺得非常恐怖。是的,一個擁有連自己性命都不太在乎的百姓的民族,是一個可怕的、極具侵略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