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體育霸主地位受到嚴峻挑戰(4)(2 / 3)

黨和國家的重視,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使中國體育運動技術水平愈來愈高,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正逐步躋身世界體育強國之林。

近代體育項目從15世紀末至20世紀初傳入中國,在城市和學校裏逐步開展起來,隨之競賽活動也日益興起。上世紀末,一些城市開始舉辦運動會,國際體育競賽也有所開展。在舊中國,國內規模較大的競賽活動,有1910年至1948年間先後舉辦的七屆全國運動會。有影響的地區性運動會有1913年至1934年先後舉行的十八屆華北運動會,和1923年至1936年舉行的共六屆華中運動會。此外,參加的國際性體育比賽主要有1913年至1934年舉行的總共十屆遠東運動會。1932年至1948年先後共參加了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但由於運動技術落後,運動成績長期處於低水平。根據1936年至1948年的統計,田徑項目總共隻打破過八項全國紀錄,絕大多數項目的全國紀錄隻相當於新中國二三級運動員的水平,同西方體育強國相比其差距顯而易見,在國際性比賽中也僅在遠東運動會上取得過一些名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泛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其中包括29個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現在已經成立了50多個單項運動協會,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創造了各種條件。早在1954年,舊中國的遊泳紀錄就已全部被刷新,絕大部分田徑項目的紀錄也被刷新。從1959年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以來,全民參與運動熱情不斷高漲。在曆屆全運會上,我國運動員30多次打破田徑、遊泳、射擊、舉重、射箭、跳傘、航空模型等項目的世界紀錄,打破全國紀錄達兩千多次。此外,之後幾年裏,還創辦了全國城市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也於1991年在南寧舉行。

中國的國際體育交往也日益頻繁,中國的對外體育援建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1965年為柬埔寨援建的體育館,是中國第一個援外體育硬件項目。至2006年11月,中國共為50多個發展中國家援建了70多個體育場館設施。這些場館設施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美等地區,最多的是非洲。中國政府援建的體育設施雖然都建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但絕大多數設施是按照國際體育比賽標準建設完成的。中國的體育對外援建工作,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也得到國際奧委會的充分肯定。所以,1986年4月,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專程來華,將國際奧委會的最高榮譽獎“奧林匹克杯”授予了中國奧委會。

體育對外援助的軟件部分主要包括我國體育專家和教練的外派工作。我國的體育專家外派大致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向一些國家和地區外派體育專家和教練。主要集中在乒乓球、排球、足球、籃球、羽毛球、體操、跳水、舉重、武術等項目中。

隨著1993年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在對待出國運動員的管理方麵,開始結合國際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政策措施,實現了對外人員流動上由“卡”向“放”的轉變,出現了多渠道、多方法、多形式培養和使用人才的局麵。例如,既有像世界速滑冠軍和花樣滑冠軍葉喬波和陳露那樣的,有組織有目的地定期外派到國外接受訓練的模式;也有像世界女子鉛球冠軍黃誌紅、NBA球星姚明那樣的,允許運動員長期在國外學習、訓練,但大凡有重大國際賽事,則要代表中國參賽。

中國在體育項目上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如在2000年,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賽上的18個項目中取得冠軍110個。其中運動員有14人2隊30次創22項世界紀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0年,中國運動員已取得世界冠軍1408個,創造或突破世界紀錄1042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代表團共參加了7屆夏季奧運會,共獲得163枚金牌、117枚銀牌、106枚銅牌;而在參加的5屆冬季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4枚金牌、16枚銀牌、13枚銅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代表團連續參加了7屆亞運會,7次位列金牌榜第一。

1990年9月22日到10月7日,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在本土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也是亞運會誕生以來40年間第一次由中國承辦運動會。亞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世人對中國體育事業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2001年,北京成功地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開始了中國人的奧運圓夢之旅。

2008年8月8日,北京又一次讓世人為之矚目,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的體育團隊為中國體育史寫下了奇跡般輝煌的一段傳奇。

據統計,改革開放至2008年9月,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2137個,占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99%;創世界紀錄1001次,占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85%。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育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