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今年4歲,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平常不哭不鬧,父母說什麼,她就做什麼。可薇薇的父母卻覺得她有點太過“乖巧懂事”了。
記得有一次,幼兒園老師讓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彩紙疊三個大小不一的青蛙。興致勃勃的薇薇本來想和她爸爸說,但看到爸爸在幹活,就沒吱聲。後來又想和媽媽說,可看到媽媽在做飯,又沒有說。
到了睡前,薇薇不肯回房,在媽媽的追問下,她才說出了原因:三個紙青蛙還沒疊,因為沒有彩紙了。聽了薇薇的話,爸爸道:“現在都10點了,超市都關門了,到哪去買彩紙去啊?明天再說行嗎?”其實薇薇知道隔壁王阿姨家有,但她卻怕爸爸教訓自己,愣是沒敢說。
最後,媽媽答應第二天去和老師解釋一下,免得薇薇受批評,她這才放心去睡覺。
可是第二天,媽媽卻忘了這事。薇薇雖然記得,卻怕媽媽上班遲到,就沒有跟媽媽提起。最後,薇薇還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放學後,薇薇一個人躲在角落裏哭泣。
媽媽見了,心疼不已,長歎一口氣:“薇薇很乖、很聽話,可就是太聽話了……”
案例深度解析
沒有彩紙了,卻不敢跟父母說,薇薇是過於“乖巧懂事”了。薇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孩子有“奴性”心理了,即事事順從他人,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情形在3歲之後的孩子身上時有發生,女孩身上更為常見。
在我們身邊,不聽話調皮的孩子很多,像薇薇這樣過於聽話的孩子也不少。和普通的孩子相比,這類孩子的特點是有點內向和害羞,有問題不敢提。父母讓他往東,他絕不會往西。而和小朋友玩時,他也隻會聽從別人的調配,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些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奴性”心理呢?為什麼凡事缺少主見,聽從他人的安排呢?
(1)父母太過強勢。
在生活中,一些父母溺愛孩子,卻也有一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特別是那些比較強勢的父母。他們通常要孩子事事順從,以樹立自己做父母的權威。在父母這種嚴厲的管束下,孩子慢慢就會越來越乖巧聽話,最終完全按父母的意誌行事,成了父母喜歡的“乖乖孩”。
(2)強化效應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教育孩子要乖,“乖,我給你買塊糖”“乖,媽媽就喜歡你了”“媽媽最喜歡聽話的孩子”。父母這種強化,對於個性外向、大膽的孩子影響不大。但如果孩子天生的氣質比較順從、配合,他們就會用“乖”來換取父母的愛,時間一長,就會慢慢失去主見。
(3)不當比較所致。
一些父母愛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還會以其他孩子的標準要求孩子。常見方式有:“你看看人家小明,多聽話”“你應該學學小明,他從不跟父母頂嘴。”當孩子真的朝這個標準改變的時候,“奴性”心理也就產生了。
(4)負麵模仿所致。
一些孩子之所以愛順從父母,是由於父母總愛順從他人。孩子負麵模仿,自然就會變得順從聽話。
心理學家支招
父母都喜歡乖孩子,但如果孩子 “太乖”,一些父母又會擔心:“我家孩子怎麼不如同事家的孩子活潑呢?是不是有問題呢?”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孩子乖得很自在,在順從、迎合他人的同時沒有委屈感,甚至是快樂的,那還沒問題。因為這類孩子同情心比較強,自己的主見比較少;但如果孩子總是讓自己受委屈去迎合別人,那就有問題了。因為這類的孩子有主見,卻去迎合別人。這類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太乖,過於順從,凡事聽別人安排,就會因此失去自主做事的主動性。他們長大後,主觀能動性、創造力就會差一些。由此可見,如果孩子過於順從,父母應該加以積極地引導。具體的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