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四回(1 / 3)

正文 第七十四回

????第七十四回瘋道人遺缽了情緣真元子哭靈慰英魂

????經牧童指點,景芳不顧荊棘刺身,上了野貓山。但此處山高林密,眾峰崢嶸,虎豹出沒,一路呼喚著山郎,來到天柱峰下,心想峰上有座古觀,他會不會在此落腳?於是毅然登上一百零八級台階,見山巔鬆篁密處微露殘牆翹簷,直到山門,才發現麵前一片瓦爍,大殿已毀,僅後殿殘存一隅,靠牆角有位老道盤腿打坐,他長須皓首,滿臉紅光,正在持拂合掌,閉目養神。景芳連忙跪拜:“神仙在上,小女子這廂有禮了。鬥膽動問,此地是否有位年輕道徒經過?”

????“腳下可是‘東鄉女’,問他作甚?”他微睜鳳眼,神態凝重,那聲音如洪鍾在山穀裏回蕩。經久不息。

????“不敢,小女姓薑,名叫景芳。隻因那位道人化齋,忘了攜缽,特來奉還!”

????“他已走了。臨行時還留下話來:“人去缽空,色即是空。業已駕鶴仙鄉。碧空無盡,白雲悠悠。你又何苦自作多情,牽掛於他?你還是回去吧!”

????那話音還在耳畔縈繞,可老道已倏忽不見,景芳欲問無門,陰風四起,暮色嫋嫋,滿目蒼涼,她正惶惶不安之際,峰下已傳來了呼喊:“景——芳——你在哪裏……”

????朱興雖然於喪事心上心落,但有了腰纏又有人捧場。大墓已落成。整個墳麵都用了青石砌就,糯米石灰漿灌縫,四柱七橫梁,全部雕龍刻鳳,兩耳附著擂頭,正門麵雕有海濤躍日,拱托墓誌。整體工程都顯示匠心獨運,精湛絕倫。連鼎臣家祖塋都相形見絀。

????朱家理喪,全村俱忙,還好幫襯人也多,有關香客接應陪同、禮品的收贈的裁奪、師傅匠藝的茶飯的供奉侍候、門前僧道接待布施、乞丐的打發都有專人負責,按慣例處置。何氏雖然主內,但萬事都憑劉師師、老瘟貨這些飽經世故的人做裁理,倒也落得個清閑;朱興主外,許多重要的關節都由景連、朱旺出麵調停。朱鼎臣、朱鶴、秋伯等是村上有聲望的人物,應何氏邀請中堂坐鎮,拾遺補缺。理喪是分工負責按部就班進行的。那裏還用得著至尊們的開口動手。他們隻在八仙桌上品賞糕點,喝茶聊天而已。因此難免道出一些奇聞怪事……

????此刻祠堂正由秋祿仙帶著徒兒及粗工人員布置場道,修建新墳自有抬棺手,泥石工匠,晚飯尚早,老屋除了廚事人員也還有些忙裏偷閑時間。何氏正在給小不點喂飯,朱旺穿過中堂,分別和祠堂頭首們打了招呼,就匆匆進了照壁後:“伯母,新墓業已落成,好燒夜紙了。”

????“供品及香燭、鞭炮都準備在那兒呢,你叫朱興等過來,一家披麻戴孝上新墳燒祭便了。”何氏回道。原來新墓修繕好後,親兒親女必須披麻戴孝,柱著喪棒,拎著供品,前去墳前跪拜舉哀,俗稱‘挪夜紙’。

????“我正從新屋來哩,除了小侄兒,侄女在搖籃裏啼哭外,連人影都一個見不著。不知他們上那兒去了。”

????“這孽障,真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的父親屍骨未寒,今日方始獨居荒野,正盼望親子親孫去祀奠,他連這事都不上心,還能算孝子?”

????“弟婦哎,興侄多半上野貓山找姨娘去了”朱鶴從堂上應過來:“我外孫傍晚牧牛回來,曾見姨娘找一位瘋道士上山去了。”

????“那沒有的事,這麼一位鮮亮的姑娘會無緣無故地跟人去嗎?師師從內房應道:“你那外孫不是叫二烏麼?生就鬥雞眼那裏看得真切?”

????“不錯,因為生具的鬥雞眼,才叫二烏的,不信叫老瘟貨回去問一問就是了。”

????“那瘋道士出沒此地有些時日了”朱鼎臣插話:十來天前那個陰雨沉沉的黃昏就在我家屋簷下卷曲著,我叫頂算給他一貫錢,他都不肯要,我見他還年輕,談吐不俗,有些道風,就請他上桌吃晚飯。他竟喝個酩酊大醉,拿著個烏黑墨漆的缽盂說:“他是中了頭名狀元、皇上賜婚不從,就賜了他這個缽盂,從此修道!”他見我不信,就用片碎瓷刮去盂底油泥,就是金燦燦“禦賜”兩字。我仔佃問他從那座名山來,又到那裏而去?不在洞府煉丹修道出來做甚?他回答得也很有意思:‘從來處來,到去處去,家在履下,吃在缽盂,這回雲遊貴村,是為了尋找受缽人,以‘還孽債’,了情緣,脫凡胎,歸正果……’

????“聽起來怪異,可江洋大盜扮成仙道的事例還少嗎?這個瘋道會不會偷盜竊色的騙子?”何氏內心緊張:“這位姨娘是來幫朱興帶孩子的,萬一有個閃失,我怎麼向親家母交待,朱旺你快些帶些人分頭去追,燒夜紙有我和小不點哩……”

????姨娘與瘋道“私奔”的謠言立即在村裏傳開,弄得朱家上下惶恐不安,但喪事還得按時進行。今晚是哭靈。

????哭靈包括招魂——過世橋——住新屋——燒靈等內容。是七日居喪議程中最後也是最隆重的關節。自祭靈儀式一完成,朱旺就帶著朱清、朱明、朱富、朱貴等堂分親屬打掃祠堂,布置道場,點燃燈籠,還從馬達鎮租來兩盞氣燈,從而使設在中堂的靈屋在繁星般燭光照耀下顯得更加彩色斑爛,巍峨壯觀。這樣盛大的喪禮,誰不想先睹為快?村內村外的男女老少天剛擦黑就成群結隊地進場,到了開場時,已經擠得水泄不通。秋祿仙帶著幾十名徒兒早早進場,十響班子以傳統婺劇戲曲音樂為基調,已在樂池內開始司鼓嗚囉,管樂齊奏,熱鬧非凡。與中午下葬時所奏的哀樂截然不同,其實,喪事同喜事一樣都是做給活人看的,俗稱紅白喜事。悲喜哀樂乃是人類生活的基調,又是人生的縮影。也是人類個體完成生命曆程後留給世俗的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