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明清名人軼聞(1 / 3)

奇才進士楊士奇

楊士奇是明朝非進士出身的輔政大臣,與進士出身的楊榮、楊溥一起為官,並稱“三楊”。

有一次,“三楊”相聚,以鬆竹梅為題,各做一首詩。楊榮、楊溥做好詩後都在落款處寫上:進土××。楊士奇看了,滿臉通紅,知道“二楊”譏笑自己不是進士出身,於是奮筆寫了一首《題梅》詩:

竹君子,鬆大夫,

梅花何獨無稱呼。

回頭試問鬆與竹,

也有調羹手段無?

這裏,竹、鬆、梅是“三楊”的借代形式,“竹君子”與“鬆大夫”指代楊榮和楊溥,“君子”“大夫”是學位的代稱,惟獨“梅”沒有“君子”“大夫”之類的稱呼,所以,楊士奇說“梅花何獨無稱呼”,而楊榮、楊溥很快意識到自己得罪了楊士奇。“二楊”在修辭上犯了忌諱,他們在署名時突顯“學位”,是不適當的,是違背“適切對象”原則的。楊土奇還以“調羹”為喻,反問:“你們也有治理國事的能力嗎?”意謂自己雖無學位,卻有治國的能力。

楊士奇雖然不是進士出身,但並非庸碌之輩。相傳,楊士奇十四五歲時,與陳盂潔一起去拜見劉伯川,劉叫這兩位少年做詩言誌,楊士奇寫了一首即景詩,詩雲:

飛雪初晴酒未消,

溪山深處踏瓊瑤。

不嫌寒氣侵入骨,

貪看梅花過野橋。

“瓊瑤”是美玉,楊土奇用作冰雪的借喻體,他的奇誌體現在“不嫌寒氣侵入骨,貪看梅花過野橋”之中,表示以梅花不怕嚴寒的風格為自己的榜樣,以梅花的美麗暗示自己的美好前程。果然,楊士奇以他的奇才得到朝廷的賞識,青雲直上,做到禮部侍郎。

兩首寫梅的詩,都意在言誌,詩人以梅自比。

幽默詩人解縉

明朝洪武二十年,解縉進士及第,授予中書舍人之職。不久,解縉上萬言書,冒犯天顏而罷官賦閑,曆時八年。後來成祖即位,始得升遷,成祖授解縉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土之職,管理國家文獻,主編《永樂大典》。

其一:步步登高

一日,解縉隨永樂帝遊內苑,拂柳穿花,登橋過水,來到橋上時,皇上問解縉:“你對登橋有何感想?”解縉道:“此謂一步高一步。”及至下橋,皇上又問:“下橋你又有何頌語?”解縉曰:“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這就是說,無論是上橋還是下橋,都是“步步高”之美意。

做臣子的本領之一是善於在皇上麵前說吉祥話,做到投其所好,適其心境,這種本領也是話語修辭的“要義”。

其二:文思敏捷

一日,永樂帝問解縉:“你知道夜來宮中有喜嗎?可做一詩,以資留念。”

解縉應聲便吟詩道:“皇家昨夜降金龍。”

成祖說:“是女兒。”

解縉續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

成祖說:“已經死了,投入水中了。”

解縉道:“料是世間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宮。”

成祖讚解縉文思敏捷,賞賜有加。

做臣子的本領之一是說話、吟詩必須隨機應變,像上述喜劇性應對,就充分反映出解縉“善變”的應對才能。但無論怎麼變,都離不開吉祥語、慶賀語以及適切皇上心境的祝頌語,這都是解縉善於修辭的硬功夫。

其三:作詩勸諫

明成祖朱棣本想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是他後來發現朱高熾無治世之才,打算另立他子繼承皇位。解縉知此秘密後做詩勸諫,詩題為《虎顧眾彪圖》:

虎為百世尊,

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於情,

一步一回顧。

這是比喻,又是委婉式影射。朱棣讀後,為親情所動,即召太子入朝。誰知這首暗喻詩也害了解縉自己,後來他被朱高煦所殺。

詩書畫奇才沈周

明代詩書畫奇才沈周,號石田,又號白石翁。沈周的畫被譽為“明世第一”,他的畫作被列為神品。據·《故宮名畫三百種》載:“(沈周)山水花卉禽魚悉入神晶,於唐宋名流及元代諸賢之作,莫不兼總條貫(係統),攬其精微。”這是講他的繼承所宗之師。又說:“一時名流如文征明、唐寅之流,鹹出其門。明代畫家聲望之隆,以沈周為最。”沈周的學生文征明、唐伯虎畫名遠播四海,沈周的繪畫技藝得此二人之再傳,形成名家迭出之局麵,遂成吳門畫派。

沈周的菩薩心腸、處世之德亦如其畫一般美好。有一次,他的鄰居丟了一件物品,而這件物品沈周亦有,其鄰居到沈家見到此物,便硬說此物是他家的,石田不予計較,由他拿走,後來鄰居找到了失物,非常慚愧,一再道歉,沈周仍以笑臉相待。修辭有敬謙、禮讓之說,身體語言之修辭亦然,沈周之修養及美德甚得人心。

沈周之畫名滿天下,求畫的船隻塞滿蘇州河,這是由於沈周有求必應的緣故,大凡名流士紳,販夫走卒,有求者,一概應允。有一次,沈周遊西湖,居寶石峰僧舍,求畫者把他包圍了,其友人劉邦彥做詩笑其事雲:

送紙敲門索畫頻,

僧樓無處避紅塵。

東歸要了南遊債,

須化金仙百億身。

詩的大意是說,像沈周這樣有求必應,他想了卻南遊送畫的“債”,恐怕要像神仙那樣,分身成“百億”個沈周,才能應付。雖是誇張修辭,卻確實道出了索畫者之多。

有個賣畫為生的貧士因母親病重,便臨摹了一幅沈周的畫求沈周蓋章簽字,沈周卻欣然應允。此貧土賣畫得巨款醫好了母親的病,向沈周叩頭,沈周以笑迎之,為他醫好母親的病而高興。

有一次祝枝山拜訪沈周,沈周為他畫丁一幅林壑幽深圖,並寫了一首詩讚揚祝枝山“君今文名將蓋代,蹤跡所至人爭迎”,沈周用這樣的話稱讚自己的後輩,反映了沈周對學生的愛護之情。

沈周有個女兒嫁到吳江名士史西村家,沈周沒錢置妝奩,便畫了數十幅畫給女兒作陪嫁。但女兒的家婆不知沈周的畫價值連城,她見媳婦沒嫁妝,隻有一捆畫,一氣之下把畫卷投入火中燒毀了,史西村知道後大為歎惜。

沈周人品高潔,其畫“妙合自然”,“古樸生動”。他有《別友》詩一首,此詩正是他偉大人格的寫照:

青天一明月,

白發兩扁舟。

各舟載一月,

遂生離別愁。

明月解隨人,

人去月不留。

豈月管送行?

今古長悠悠!

道路東複西,

行人幾時休?

一月亦多忙,

千萬相應酬。

舉手謝明月,

浩歌過吳州。

開頭兩句詩,“白發”借代詩人與友人,“白”字與“一明月”相應,“各舟載一月”,用比擬修辭法,突出月的純潔,象征他們的友誼。

茶陵詩人李東陽

李東陽,湖南茶陵人,是茶陵詩派的領袖。

李東陽自小聰明,相傳他四歲就能寫大楷,被稱為神童,並被選送京師進宮表演寫字。由於李東陽太小,跨不過門檻,所以要太監抱他進門。抱他的太監對他說:“神童腳短。”李東陽對曰:“天子門高。”

皇上命李東陽寫“龍”“鳳”“龜”“麟”等字,他都寫得很好。皇上見他寫字寫得好,便將他抱起放在膝上,並讓他吃水果,還送給他金元寶。李東陽的父親站立一旁,皇上見了便以此為題出一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對曰:“嫂溺叔援,權也。”

溺,落水;權,權宜的辦法。李東陽的對句,出於“四書”,皇上讚道:“真神童也!”

有一次,某客人用李東陽之名作一嵌名上聯:“李東陽氣暖。”

李東陽覺得此上聯出得奇巧,因為作者用拆名擴詞修辭法,把“李東陽”擴展成李樹的東麵陽氣格外溫暖。李東陽依據拆名擴詞方法,作一聯語雲:柳下惠風和。

“柳下惠”是春秋魯國大夫,此名可拆解擴展為:柳樹下麵惠風和暢。這是嵌名聯,又是用的拆詞法,當然也可以說是“別解”。

友人拜訪李東陽,一進門就敬稱李東陽為“李先生閣下”。在閑聊中,客人出一上聯:“庭前花始放。”

李東陽說:“下聯就是你進門時對我說的話,即:‘閣下李先生。’”

李東陽用“閣下”對“庭前”,十分工整,特別是“李先生”,他分開單用,改變了意義,“李”是李樹的“李”,“先”是副詞,表時間的“先”,“生”,是生長的“生”。

據《古今譚概》載,李東陽在翰林院供職時,他的家鄉有個知縣請他飲酒,李東陽喝醉了,醒後對知縣說:“今天我舍命陪君子了。”知縣說:“學生我也不是君子,老先生你也不要輕生。”李東陽大笑。

“舍命陪君子”是修辭上的誇張、敬辭,形式是誇張,效果是對人的尊敬。知縣的話“你也不要輕生”是修辭的詭諧推理式,他接李東陽“舍命陪君子”而推出“輕生”這一詭諧用語。

據《玉劍尊聞》載,有個無恥之徒焦芳,因為臉黑而長,不知是福相還是賤相,他聽說李東陽會看相,便去請教,李東陽欣然接受,說:“你的相好啊,左邊很像馬尚書,右邊又像盧侍郎,將來一定高中。”焦芳大喜。事情過後,焦芳越想越不是味兒,“左邊很像馬尚書”,“右邊又像盧侍郎”,這不是拆開的“驢”字嗎?原來李東陽說他長著一張驢臉。不過,焦芳後來攀附奸臣,竟然當了大官,李東陽意外言中。

海南奇才邱浚

邱浚字仲琛,海南瓊台人。

邱浚有神童之譽,六歲時所作《五指山》詩,轟動文壇:

五峰如指翠相連,

撐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銀河摘星鬥,

朝探碧落弄雲煙。

兩餘玉荀空中現,

月出明珠掌上懸。

豈是巨靈伸一擘?

遙從海外數中原。

這首詩詞藻華麗,想象豐富,而出自六歲孩童之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特別是最後兩句,可獲誇張修辭的金牌。他說五指山就像一個巨大的神靈伸出的巨擘,似乎是從遙遠的海外伸過來的巨手,正在數中原大地的人才呢!難怪此詩傳至中原時,那些才子們都說小孩子邱浚簡直是空棺材出葬——木(目)中無人。他居然說中原無才子!於是,有許多才子都想到海南島與邱浚比學問。

相傳,有一位江南才子到海南島與邱浚較量,邱浚說:“我以‘孔子’為題,綴一聯語。”他向船尾的一根木杆的“小孔”指了指,說,“孔子生舟末。”

一語雙關。“孔子”既指周朝的孔子,又指木杆上的“小孔(洞)”,“舟末”既指船尾,又指“周末”,極盡諧音修辭之妙。

那江南才子急出一身汗,搜腸刮肚,也想不出聯語,後來急中生智,想起過韶關時,見到天空烏雲密布,雷電交加,便吟得下聯:“光舞起漢中。”

“光舞”既指雷電交加,又指“光武”,“舞”與“武”諧音,“漢中”既指年代,亦指天上“河漢”的空間,所以“光舞起漢中”,一語雙關,亦具諧音之妙。

邱浚幼年讀書時,因下大雨教室漏雨,他與一富家子弟爭不漏雨的座位,兩不相讓,老師說:“我出一對聯,誰能對出來,誰就坐無漏雨處座位,上聯是:細雨肩頭滴。”

富家子弟目瞪口呆,邱浚才思敏捷,對曰:“青雲足下生。”邱浚的對句可謂“青”出於藍。舊有“平步青雲”之說,意思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就可以達到與青雲一樣的高度。邱浚的“足下生”三字,便含有腳踏實地努力向上之意。這次比試,邱浚大勝。

第二天,那富家子弟請教父輩,得一聯乃針對邱浚的,便要與邱浚比試,聯語雲:

誰謂犬能欺得虎。

邱浚對曰:

焉知魚不化為龍。

那富家子弟罵邱浚是狗,狗怎能欺虎呢?邱浚卻不以罵人為出發點,隻說自己“魚躍龍門”之誌,兩人之思想境界判然有別。

海南瓊山縣衙門上有副對聯雲:

子承父業,

臣答君恩。

邱浚讀後,便向其吐唾沫,恰好被衙役捉住送人衙門治罪。縣官問:“你向本縣對聯吐唾沫,知罪麼?”

“不是我要知罪,而是你要知罪!”

“本官清白,何罪之有?”

“你那對聯,‘子’在‘父’之上,‘臣’在‘君’之上,該當何罪?”

縣官大驚,即刻取下對聯,換上不同“語序”的對子:

君恩臣答,

父業子承。

由此可見,“語序”對表達意義和感情色彩多麼重要。

有一位姓“雪”的湖北學使是個貪官,一日到瓊崖視學,邱浚便作一上聯諷刺他:

海南地暖難容雪。

“雪”字借音雙關。

這學使明知這聯語是抨擊他的,但卻沒學問也沒膽量作下聯以對。據說,這學使回到湖北看到群山時,想出了一下聯:

湖北山高不計丘(邱)。

這是擬人和雙關修辭並用。“不計丘(邱)”是說學使不計較邱浚對他的諷刺挖苦。

有位巡使奉旨到瓊崖巡視,見到衛士將邱浚碰倒在街心,他以此為題作一上聯,要邱浚吟對,聯語雲:

一腳踢跌小童子。

誰知跌在地上的邱浚不願起來,要巡使親自扶他才起來,巡使不知是計,便將邱浚扶起,邱浚吟道:

雙手扶起大學士。

邱浚自稱為大學士,巡使自然是“在下”了。

王守仁歎詠象棋詩

王守仁,明代理學大師,號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不僅是理學大師,而且也是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一位詩人。

王守仁幼年即聰慧過人,有一次,他的祖父竹軒公與友同飲,苦無佳句,王守仁當場獻詩雲: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依妙高樓上月,

玉蕭吹徹洞龍眠。

王守仁小小年紀便寫出想象豐富、誇張驚人的詩作,可說是神童的“神作”了。

然而寫得更“神”的是他的《詠象棋》詩。據《笑詩廣記》載,王守仁七歲時,迷戀象棋。某日因忘了回家吃飯,母親一氣之下,將象棋扔到河裏。王守仁目睹棋子隨波逐流的“慘狀”,便做《詠象棋》詩,詩雲:

象棋在手樂悠悠,

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墮河皆不救,

將軍落水一齊休。

馬行千裏隨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遊。

炮聲一響天地震,

忽然驚起眾士愁。

這首小詩極盡擬人修辭之妙,活畫出一幅兵馬落水的悲慘圖,讀之令人心寒。這首小詩,構思奇特,聯想豐富,描繪生動,用詞適切,體現了王守仁非凡的智慧。

明代才子祝枝山

據明史載,祝枝山於弘治五年中舉,當過知縣,後升遷為通判。其人博學、善文、工詩,特別擅長書法,其狂草下筆縱橫,於似無規則中見功夫。

祝枝山為人玩世不恭,卻有著述數十卷。其人近視眼,橘皮臉,絡腮胡,六指手,可謂“麵目可憎”,但卻娶了一個美嬌娘。

相傳,他的美嬌娘是騙來的。通過觀察,他發現這美女愛讀自己的詩,便把詩貼在她家的牆上,任其抄錄。為娶此美嬌娘,他建議其父用古桐造琴,因為美嬌娘的父親是彈琴高手。老人依祝枝山之建議叫人砍伐古桐造琴,結果被人告發而吃官司。祝枝山是打官司的能手,美嬌娘便向他求救。結果,祝枝山幫美嬌娘的父親打贏了官司,並娶了美嬌娘為妻。這些傳奇故事都源於明代小說《四傑傳》。

祝枝山經常出入妓院、酒樓,生活放蕩不羈。有一次,他到一家酒樓飲酒,在付款時卻發現沒帶錢。祝枝山想,老板必知其名,便坦白相告,希望來日付錢。那老板知道祝枝山的字很名貴,便要他寫字頂債。祝枝山無奈,便書寫聯語雲:

今天真好晦氣,

全無財鉑進門。

老板一看很不高興,這副對聯怎能貼得出去呢?祝枝山道:“你將此聯當‘題字’,分三行裝裱於鏡框中,便是:‘今天真好,晦氣全無,財鉑進門。’”那老板大喜,他將祝枝山手墨高掛於店堂,果然“晦氣全無,財鉑進門”。

運用標點和停頓手段改變文字意義的方法,是文人生活的樂趣之一。相傳,有一富豪請祝枝山題寫春聯,祝枝山題曰: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那富豪讀後,一肚子火,質問祝枝山。祝枝山不緊不慢,重新斷句,讀雲: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祝枝山另有諧聯雲:

明歲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祝枝山重新斷句雲:

明歲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這都是利用停頓手段改變文字意義的修辭形式。

唐伯虎得知詩友徐貞卿之妻生一貴子,便和祝枝山一起屬對賀喜。唐伯虎出上聯為:

半夜生孩,亥子二時難定。

唐怕虎把“孩”字拆開來聯對,一時把祝枝山難住了。到了賀喜那天,祝枝山問及徐貞卿夫婦屬相,知其一屬蛇,一屬雞。蛇為巳,雞為酉,二者合為“配”,於是,祝枝山對出了下聯:

百年匹配,巳酉兩屬相當。

作拆字聯,是文人最熟悉的文學創作形式,也是文人們賣弄學問的方式之一種。

風流才子唐伯虎

一:唐伯虎的人生

唐伯虎一生隻幹兩件事,一是混跡於女人堆裏,二是畫畫做詩。他畫的是譽滿天下的畫,他寫的是情趣盎然的詩。畫和詩都是他從美人堆裏“混”出來的,這有他自己的詩為證:

不煉金丹不坐禪,

饑來吃飯倦來眠。

生涯畫筆兼詩筆,

蹤跡花邊與柳邊。

畫畫做詩是唐伯虎的生涯,混跡於“花邊”與“柳邊”也是唐伯虎的生涯。“花”和“柳”是美女的借代修辭式。人們常用“花”比喻女人的美,所以“花”是女人的“借喻體”。古時妓女被人喻作“柳”,因為柳的體態柔美,又因為柳常被人攀折,所以“柳”成了妓女的“借喻體”。所謂“蹤跡花邊與柳邊”,說得通俗些就是與美女或妓女們鬼混。由於美女是唐伯虎畫畫做詩的素材,他詩畫離不開美人兒,所以他在美人堆裏混,卻混出了成就,混出了名氣。

其二:《題仕女圖》和《豔情詞》

唐伯虎有一幅美女畫叫《仕女圖》,並有《題仕女圖》小詩一首:

梅花蕭寺日斜時,

驀見驚鴻軟玉枝。

撮取繡鞋塵下土,

搓成藥丸療相思。

畫麵上有梅花、蕭寺、斜陽、驚鴻和軟玉枝(美女)。這美女撮土搓泥丸,詩人卻說:“搓成藥丸療相思。”這是從美女的情態中得出的詩句。此詩句之妙,妙在比擬修辭之用,即妙在“療相思”的奇語深意上。詩人與女人混熟了,混出了情意,所以他的詩和畫都極盡女人心態之妙。再如他的《豔情詞》:

昨夜牡丹初著雨,

數朵輕盈嬌欲語。

佳人曉起出蘭房,

折來對鏡比紅妝。

問道:“花好奴顏好?”

即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聞語發嬌嗔,

不信死花勝活人。

將花揉碎擲郎前,

請郎今夜件花眠!

詩寫得多麼生動感人!一個嬌滴滴的美女,躍然於詩行之間。詩人運用描繪修辭之絕技,把一位美女寫得栩栩如生。也可以說是詩人寫自己的生活。詩人運用“示現”辭式,把他與嬌妻的生活再現出來,可謂惟妙惟肖。

其三:不使人間造孽錢

唐伯虎文章寫得非常好,但他不追求功名,也不想當官。有個富家子弟徐經才,知道唐伯虎文章寫得好,便請他代考,由於被考官發現,唐伯虎被關進了監牢。出獄後,他被取消考功名的資格,從此仕途斷絕。那麼,他靠什麼維持生活呢?隻有賣畫一條生路。請讀唐伯虎的打油詩:

不煉金丹不坐禪,

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

不使人間造孽錢。

這首打油詩沒有提及仕途之事,那是因為他把代考坐牢之事當成“心理禁區”,所以隻說“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他賴以為生的就是“寫就青山賣”,即畫畫和賣畫。“寫就青山賣”,是絕妙的比擬和借代的混合修辭體。“青山”是畫的借代體,“賣青山”就是賣畫。而詩人把“青山”當成可賣之物,亦含比擬成分。在唐伯虎看來,做官者必貪,他們使的錢是“人間造孽錢”,他在此暗示:我絕對不當官!

其四:諧謔詩

有一天,唐伯虎與文征明路過半塘,見一僧人的帽子被風吹走,唐伯虎擊掌大笑,並做仿擬詩雲:“帽子已隨大風去,此地空餘和尚頭。帽子一去不複返,此頭千載空悠悠。”這是仿擬修辭的絕妙例子。所謂仿擬,就是模仿現成格式而臨時創新的修辭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