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會,陶義,夏侯惇,郭嘉三人打著燈籠來到軍營門口。夏侯惇一見軍營門口亂成一團,十分惱怒,破口大喊:“怎麼回事?統統給我住手!”
陶義,夏侯惇,郭嘉趕忙上前一看究竟。士兵們聽到夏侯惇雄渾的聲音嚇得一下子排成了數排,都低著頭發哆嗦。夏侯惇衝到他們麵前大聲責罵道:“你們在幹嗎?還有沒有軍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士兵們沒有一個敢站出來說明事實,隻是低著頭站在原地發哆嗦。夏侯惇氣衝衝地來士兵麵前來回走著,等著他們的答案。夏侯惇見沒人敢說明真相,氣得哼了口氣:“哼,不說是不是?不說,統統拉下去打三十軍棍,然後一起去軍火官那燒飯。”
士兵們依舊不敢言語,哆嗦的更加厲害。陶義見情趕忙上前勸阻夏侯惇:“元讓兄,算了!看得出兄弟們之間還是挺講義氣的,看在他們講義氣的份子上,就饒他們一次吧!”
郭嘉卻打著燈籠來回走在數排士兵之間,用燈籠去照他們的臉。那清瘦士兵嚇得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臉,生怕郭嘉會發現自己麵目全非了。那健壯士兵也是,一手捂住鼻子,不敢吭聲,心中卻怒道:臭小子,等事情過去再找你算賬。
過了一會,郭嘉走到夏侯惇身邊對士兵們道:“沒事了,大家先各自回各自崗位吧!”監軍士兵,箭樓士兵,巡邏士兵聽後一一散去,一會就剩下這六個門衛士兵了。
郭嘉又道:“你們六個雙手抱腦後,一一來我麵前!”
……“你們兩個怎麼回事?幹嘛捂著臉和鼻子不敢來我麵前?”郭嘉走到他們兩麵前詢問。陶義,夏侯惇在一旁看得也覺得奇怪,也上前來看。
夏侯惇上前一把拉下那健壯士兵的手:“這怎麼回事?你鼻子上怎麼血跡斑斑的?”
陶義走到那清瘦士兵麵前,用手輕輕撥開那士兵的手,身體往後一震,吃驚道:“你……你……你的臉怎麼變形了?腫成這樣?”
健壯門衛和清瘦門衛嚇得一下子跪了下來。健壯門衛拱手對夏侯惇笑道:“伯父,衡兒知錯了!衡兒剛才詆毀了陶義老頭,所以被那小子打了一拳,不過我沒夏侯家族丟臉,我打得他麵目全非了!哈哈哈!伯父,你看那三十軍棍就別罰孩兒了!”
夏侯惇聽了他的話,瞪著眼彎腰屈身細細打量著健壯門衛。不看還好點,看了更來氣,上去就狠狠地踹了夏侯衡一腳,將他踢翻在地:“混小子,你父親夏侯淵和晉王情同兄弟,竟敢如此沒禮貌。怪不得剛才沒人敢站出來說清事實,原來是你這混小子。知道你父親為什麼讓你做一個小兵嗎?就是因為你仰仗權勢,太驕傲了,所以讓你從最低層做起,沒想到你還給我惹是非,你回鄴城去喂豬吧!等你父親回去收拾你!”
夏侯衡迅速起身,複跪於地,一臉疑惑:“喂……喂豬!?”
清瘦的門衛,跪在陶義麵前不停哭泣,哽咽道:“姑父,對不起!淵兒,給你丟人了!”
陶義聽了很是迷惑,詢問道:“你叫我什麼?”
“姑父,我是公孫淵。是公孫康之子,我父親和叔叔公孫恭被山賊害死後,姑姑公孫惺收養了我,但是從來沒有告訴姑父。姑姑死後我無依無靠,隻能來投軍了。”公孫淵哽咽道。
陶義打了一個冷顫:什麼?他是公孫康的兒子!他父親不是被我殺死的嗎?惺兒一直瞞著我,難道是怕我斬草除根嗎?
跪在一邊的夏侯衡這才知道,剛才為什麼他詆毀陶義的時候,公孫淵會打他,原來公孫淵是陶義侄子。
郭嘉一聽,這兩個小毛孩都是關係戶,不好解決,於是郭嘉對陶義,夏侯惇道:“二位,我今夜有些困了,這事二位看著辦吧!”說完郭嘉假裝打了個哈欠,向回走了。
陶義凝視著跪在自己麵前哭泣的公孫淵,無比愧疚:哎!當初我陶義一氣瘋發殺了你父親,是你的殺父仇人。今天,你竟然為我和他人相爭,姑父我真是有愧於你公孫淵啊!想到此處,陶義不禁流出了眼淚。屈身蹲下,濕潤的眼看著哭泣麵目全非的公孫淵:“孩子,姑父這些年讓你受苦了!”說著陶義伸出右手輕輕揉拭開積在公孫淵雙眼下的淚水:“孩子不哭,以後姑父一定好好照顧你!”
陶義攙扶起公孫淵,公孫淵用雙袖擦拭著淚水,站了起來,也不再哭泣。陶義看公孫淵的情緒稍稍穩定,趕忙轉身向夏侯惇拱手施禮:“元讓兄,我侄兒尚且年幼,衝動瘋發,誤傷了令公子,還望元讓兄和令公子見諒,莫要怪罪!”陶義接著又向跪在地上的夏侯衡施了個禮。
夏侯惇見陶義如此這般,麵子上有些說不過去,趕忙向陶義還禮:“陶義先生言重了,是我侄兒狂妄輕度,誤傷令公子,多有得罪,多有得罪!”
跪在地上的夏侯衡見事情快平息了,剛想起身,不料這時夏侯惇突然轉身,重重地一腳踢在自己胸前。夏侯衡頓時飛出數步之外,雙手捂著胸口,蜷縮在地上打滾,表情十分痛苦。
站在一旁的陶義,公孫淵看得目瞪口呆。陶義忙對夏侯惇到:“元讓兄,這麼點小事沒必要這樣吧!?都是孩子而已,何必如此計較?”
夏侯惇轉身向陶義笑著施禮:“陶義先生,沒事沒事,我夏侯家族的孩子,多打打沒事,我還要謝謝令公子教訓我侄兒呢?”
陶義付應夏侯惇一笑:“這……這樣就好!如果沒什麼事,我就先帶我侄兒回營帳察傷休息了!”
“那好,先生就先帶令公子回去療傷吧!至於我夏侯家這個小兔崽子,我會給先生一個交代!”夏侯惇回道。
陶義本想勸夏侯惇不必再為此事動幹戈,夏侯惇卻上前扶著陶義一個勁的勸陶義帶公孫淵早些回去療傷。無奈,陶義隻有先帶著公孫淵回營帳療傷,途中陶義暗道:將門虎子,難道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隔日一早,聯軍大營中早早就吹響了號角,召集眾人集合。陶義聽見號角聲,趕忙迅速起身,稍微整理了一下就忙往外走。剛掀開簾帳,突然想起公孫淵,回頭看了看,見用紗布裹著頭的公孫淵還熟睡在自己床上,這才放心走了出去:我侄兒傷得不輕也很累了,讓他多休息吧!就不必集合了!
陶義剛不出營帳,就有士兵來報:“陶義先生,郭嘉先生請您去聯合軍議事營帳去一下,有要事相商!”說完士兵便帶著陶義來到聯合軍議事營帳。
陶義一進營帳,隻見孫策,周瑜,周泰,甘寧,黃蓋還有自己舊部太史慈坐營帳議事桌之右。郭嘉,夏侯惇,司馬懿坐之於左。趙顏立郭嘉身後,陶義入座郭嘉,夏侯惇之中,趙雲,許褚護在陶義身後左右。
待陶義入座安定,郭嘉起身對眾人道:“人都來齊了,現在我們商議一下對敵之策!”郭嘉用手指著議事桌之上平放著的山河地圖道:“如今劉備盤兵虎牢關,集兵馬號稱百萬,氣焰囂張。而我軍經過瘟疫後,還有近三十萬的兵馬,力量懸殊,我等必定要好好思量對敵之策。不知各位有何妙計,可一一道來!”
孫策起身道:“郭嘉先生,魏吳之軍擅長步軍,水軍。劉備軍有呂布,馬超帶善戰之騎兵,我們應該先施計滅掉呂布,馬超的騎兵軍團,才有可勝之際。”
陶義靜坐不語。
司馬懿起身對孫策施禮:“吳王有謀,但不曾想過呂布身邊有龐統,馬超身邊有法正,敵人如何中計?”
陶義扭頭看著司馬懿。
周瑜起身道:“大家不用愁了,對付敵人的騎兵我早已有了辦法。”
眾人扭頭目光聚集在周瑜身上:周瑜披肩散發,發澤烏黑。額頭裹藍絲綢,麵目清秀,皮膚白嫩帶高雅之氣。身穿紅袍,手持紙扇,腰佩象牙鋼刀,充滿儒將之風。
郭嘉急切詢問周瑜:“周郎,有何妙計?”
“各位我周瑜早就設下鉤鐮槍陣破敵軍的騎兵,當務之急就是操練兵馬學習鉤鐮槍法,大戰之日必有奇效,我周瑜,周公瑾願立下軍令狀,以作擔保,萬無一失。”周瑜自信滿滿的對眾人拱手道。
眾人注視著周瑜不語。
就在這時,簾帳外傳來一陣掌聲。眾人不約而同向簾帳看去,隻見有人在掀開簾帳準備進來,眾人屏息注視,看是誰人。
“哈哈哈!江東周郎好氣魄!這樣的場麵怎麼可以少了我曹某人啊!”
陶義,司馬懿,郭嘉,孫策,周瑜等人見進來的竟是曹操,曹真,程昱,曹植,曹仁等人趕忙起身向曹操行禮:“恭迎魏王千歲!”
曹操勸眾人不必多禮,邀眾人一一坐下。自己也隨便找個位兒,坐了下來。典韋,曹仁等人護在身後。曹操對眾人道:“你們商議到哪了,我們接著商議!”
郭嘉卻又起身,拱手對曹操道:“魏王來的突然,屬下有失接引之禮,魏王莫要怪罪!可不知魏王怎麼也來了?”
曹操見郭嘉如此這般,大笑著摸著胡須道:“奉孝不必多禮,快快坐下!劉備他親自出征,我曹操當然不能輸給他,所以率領曹真等五萬虎豹騎,渡江而來,與劉備決一雌雄!”
孫策起身向曹操拱手:“魏王好氣概,不愧乃當今英雄!”
曹操勸郭嘉,孫策都坐下道:“今日我魏,吳,晉三家聯盟,共討劉賊!大夥議事一堂,同仇敵愾,可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好計策,可以滅劉備軍啊!?”
陶義剛欲起身,卻被曹操早早留意,被曹操手勢阻止,曹操對陶義道:“晉王,有何計謀大可道來,不必起身!”
陶義對曹操點了個頭道:“剛才周瑜兄弟已經有對敵敵方騎兵的妙計,可以立軍令狀擔保,我對周瑜兄弟深信不疑,覺得周瑜兄可當大任。如今敵方呂布,馬超帶領騎兵的問題已經解決。不過在下還有一句話要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我想刺殺劉備,劉備一死,備無繼承者,劉封乃義子,無所作為難以服眾。劉禪尚小,更無可能,劉備死軍心大亂,呂布有野心之人必會造反,到那時候劉備百萬大軍,必敗我等之手!”
曹操摸須歎道:“陶義啊!百萬軍中殺劉備不是容易的事啊!恐怕……”
陶義起身表情堅定,對曹操拱手道:“我軍一麵可以勤練兵馬,周瑜傳授軍士鉤鐮槍法設鉤鐮槍陣備戰。一麵可以派人深入劉備軍中,暗殺劉備,我知道此非易事,但劉備兵馬眾多,恐怕不這樣我們就算抵擋得住敵方騎兵,也擋不住他劉備的百萬大軍啊!”
眾人低頭冥思:陶義說的對,虎牢關陳留之間多為平地,無山河險川,雙方隻有硬敵,我軍兵馬不足與劉備一戰勝算甚少啊!
曹操想之半響,問陶義道:“晉王你覺得何人能當此大任啊?”
陶義對曹操拱手施禮:“為保萬無一失,我陶義親自深入劉備軍營!”
陶義的身後的趙雲,許褚急忙道:“晉王,你……”
眾人聽陶義言,很是吃驚:體弱多傷,白發蒼蒼的陶義竟然……眾人低著頭沉默不語,曹操也摸著胡須低頭思考著現在的局麵。隔了許久,曹操才語重心長地對陶義道:“晉王你膽量過人,氣節可加!可是我曹操若讓你陶義一人深入劉備軍中,我心中實在不安,陶義你還是先別魯莽行事了,身體要緊啊!”
陶義聽曹操一番話,連忙站著彎腰施禮:“我陶義願為曹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曹操一聽陶義的話,欣喜所狂,喜上眉梢。曹操起身走到陶義身邊,雙手將陶義的手拉入胸前撫摸:“陶義兄弟你的一番心意,我曹操深有感受,刺殺劉備之事,稍後再議,我可不想無謂的失去一名忠烈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