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兩日便是七夕,季漣登基之後按照成例,將自己的生辰這一日定做千秋節,為官吏的可休息一日不須辦公,百姓也可上街歡慶。
他想著除了永昌十五年和玦兒七夕定情之後,連續幾年的生辰都沒好好和玦兒一起過:永昌十年時逢上永昌帝重病,他心情也不好;永宣元年那陣每日過得驚惶不安,秋千架下的夜話倒大都是他在抱怨;永宣二年玦兒自長安奔至金陵尋他,七夕夜裏在蘇王府裏觀星,他一時情動差點強要了她……
今年倒是沒什麼太愁的事,還逢上二十的整歲,可一想到那天又要和江淑瑤做出一副帝後和諧的樣麵對群臣,季漣便滿心的不愉,好在江淑瑤這些時日冷淡下來,也知季漣不大待見他,早早的叫人傳話說壽宴定在了夕暉殿,眾妃嬪一應受邀前去給季漣賀壽。
一大早季漣就收到了各部官員送上來的壽帖,有的知季漣好書法,便送來前朝名家的名帖,有清簡虛曠的,也有落華散藻的,篆隸行草無一不備;有的知季漣幼時好畫,送來搜集的名家卷軸,有遠山含黛的,也有奇石嶙峋的,花鳥山石一應俱全;還有的自作辭賦賀壽,其寫的最出彩的便是新進翰林院的一位編修,一篇四百餘字的獻辭從高祖一直頌讚到今上,一個不落。
辰時剛過,便有張太後和江淑瑤遣來的人請季漣和玦兒去夕暉殿聽戲。先前江淑瑤定了幾個地方的戲班,送了單來請季漣點,季漣記得往年宮裏請過幾次戲班來唱戲,玦兒似乎對花鼓戲和采茶戲有些興趣,便點了這兩樣,點過後再去問玦兒,果然是這兩樣比較合心意。
夕暉殿初建時便是為了宮各種宴席,歌台舞榭一應俱全,院裏原有小湖,新年時季漣讓人在裏埋了蓮,此時開的正盛,雖不及折柳湖和曲江池那般接天映日的碧色,倒也有幾分玲瓏晶瑩的別致。
季漣攜玦兒到了夕暉殿時,除了張太後是剛到,別的眾妃嬪早已到了多時。平日裏眾人都是難得見到季漣一次,即便在明光殿、蓬萊殿或是長生殿見到季漣,也並無多少表現機會。今日得江淑瑤的懿旨,眾妃嬪無論品級高低,均可在壽宴前獻藝,各人自是卯足了勁以求聖上一顧。
見到陛下又是和孫貴妃同至,眾人已由先前的豔羨漸漸變成習慣,座位和新年及選妃時一樣,照舊是張太後和季漣居上主位,江淑瑤在張太後旁邊而玦兒在季漣一側。太監宮女們奉上時令瓜果到各人案前玉盤後,戲台上便開鑼了。
演的第一出是《碧玉環》,不過是國仇家恨才佳人的悲歡離合,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著,季漣聽著無趣,再看玦兒也是盯著戲台卻並無幾分表情,便知她也不喜這一出。
第二出唱的是《定婚店》,講的是月老的傳奇。說前朝一位韋姓少年出外郊遊,夜半時看見一位老人背著錦囊在月下看書,前去詢問所讀何書,囊何物,老人答曰是記述人間姻緣的書,囊為紅繩。韋姓少年問自己所配何人,老人答曰城北買菜老嫗之女,十七歲時當嫁。韋姓少年依跡而尋,現那老嫗之女年方三歲,大怒之下命家奴前去刺殺該幼女,家奴刺幼女眉心後便逃走了。之後韋姓少年屢次婚姻不成,十四年後才娶一名為香娘的女為妻,夫妻恩愛和諧,隻是該女眉間常貼花鈿,便是沐浴時也不揭下,幾番追問之下方知幼年時遇刺,直眉心,真相大白之後夫婦二人感歎姻緣天定非人力可違……
這樣的戲,宮妃嬪盡皆看得入神,季漣卻覺著無甚意味,瞥見玦兒雖收斂妝容,眼睛卻也一瞬不移的聽這戲,心不由好笑,看著她這樣的小女兒態,也甚覺可愛,這一出戲唱畢之後,接下來幾出又意趣慘淡,季漣便揮手打了賞,讓戲班撤了。
還不到開壽筵的時辰,張太後便提議讓各人先奉上賀儀,季漣點頭應了。此時便按品級由低到高,一一奉上賀儀,有的送繡品,有的送親縫的衣衫,有的是玉如意,或是象牙雕之類,苗充媛的是一副簡筆的畫像,畫上的季漣眉目含笑,又透出英武之氣,季漣接過看了,讚賞了幾句並單給了賞賜。之後趙充儀送了一本自己臨的名帖,周昭媛送的也是一柄如意,雖精致卻並不算稀罕。
此時便有人問何不見了謝昭儀,正左右問著,遠處荷香傳來丁丁零零的琴聲。季漣循聲望去,見荷低處漸露出一小舟,一個穿著天水碧雲雀紋采蓮裙的女正在上麵撫著琴,由遠而今的飄來,在高高低低的蓮若隱若現。
玦兒默歎一聲,該來的總歸要來,總有人要耐不住爭奇鬥妍,更何況謝昭儀這般絕色的女,怎能累月的忍受斜倚熏籠到天明的日。抬眼瞧去,謝昭儀雖隻著著簡單的襦裙,綰了一個尋常采蓮女的髻,仍是淺眉淡妝不掩國色,隻是不知季漣對此景此情,作何反應。
夕暉殿四處都有冰鎮,故雖到夏日快正午了,仍是一片清爽,夏日的風緩緩吹過來,荷香四溢開來,謝昭儀的婉轉歌聲便在此時沁入各人心脾之。
“泛舟采菱,過摘芙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