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緣成為親子關係,不論是哪一種,最好保持“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歡迎子女的來臨,並且用心教養成人。
不論子女長相如何、資質如何、潛力如何、將來如何,父母最好都把他當做一個人來看待,既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非人的小東西。
我們都接受社會的製約,喜歡成為大家所公認的那個好模式,而且認為唯有如此才是好的。每個男人都應該找到合適的女人,結婚生育子女,進而工作、退休,然後死亡。按照這樣的模式,即為成功人士。否則便是異類,當然也是失敗者。
當然,任何時代都會出現若幹異類分子,他們最大的貢獻便是為多元的社會添加一些色彩。至於是不是值得,那是個人的價值觀,也由個人自作自受。嚴格說起來,他人並沒有權利加以置評,看看熱鬧就好。
放寬心胸彼此尊重包容
親子關係其實就是人類社會的縮影。簡單幾個人,而且具有父母子女這樣親密的關係,卻經常鬧得天翻地覆,彼此好像有什麼深仇大恨似的。
可以讓我們充分了解社會人群的相處是何等的複雜,多麼的困難。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莫過於體會彼此的感覺,同時相互真誠地溝通,才是真正的相處。人和一般動物的不同,應該也在這個地方,隻有大家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各種社會問題,譬如貧窮、歧視、秩序以及身體的傷害等才有迎刃而解的可能。
我國的大學之道,實際上就在探討這樣的問題,並且提出具體可行的途徑。它指出做人的根本道理在明白自己的定位,站穩應有的立場。有了定位和立場,才能夠堅定不移,去除私心,凡事為大家著想。隻要大家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地球村的形成應該是指日可待的。孔子倡導的世界大同,在二十一世紀應該可以實現。大同的意思,其實是小異。也就是人人放寬心胸,彼此尊重包容,地球村才有可能和諧安寧,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衝突,也才能夠獲得化解。
把“人”做好最重要
修身的重點,在每個人不論身居何處,從事什麼行業,擔任什麼職務,都應該先把自己這個“人”做好。做一個“人”,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共同基礎,人人都必須加以重視,並且和他“人”分享做“人”的信心、勇氣和包容。地球上的人類,不論種族、膚色、性別、個性、地區、職業和地位,都應該通過修身,把“人”做好,以建立共同的基礎,發揮共同的力量,尋求共同的幸福。盡管我們都可能說錯話、做錯事,覺得自己很糟糕,也很沒有希望,但是,在錯誤中成長,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不也是我們共同的經驗?
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按照“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次序逐一加以實踐,並且用心體會改善,日有寸進,必然有大成就。
物格的意思,是把各種事物的性理都弄得很明白。明白各種事物的性理,就能夠把自己的智能啟發出來,把智能推廣到極點,認識得十分明確,那就是知至。知至的時候,自己所產生的意念,才能夠真誠。意念真誠,心就會隨著端正,比較容易去除成見、歧見和私念。心正之後,就會不斷反省,檢討並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修治好自己的身。一家人都修治自己的身,家人就會和諧相處,並且擴大到整個家族,即為齊家。家齊之後,治國就相對地容易收到宏效。國治進一步擴展到全世界,就能夠對地球村的形成給予很大的助力,當然可以平天下。
我們把親子關係的性理弄清楚以後,父母子女就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站穩各自的立場。彼此意念真誠,能夠主動地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改變自己的家庭,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做出改變,卻又互相埋怨、責罵,數落家人的不是。
隻有大家明白“沒有人會因為自己的怨責而改變”的道理,我們才可能停止抱怨;隻有大家覺悟“強製的暴力,反而更加引起抗拒”的事實,我們才會發揮聰明才智,選用合理的方式、有效的方法,來掌握正確的方向;隻有大家知道“不怕批評才能上進”的要旨,我們才肯虛心接受批評,不但不害怕,而且深表歡迎。
依據希臘神話的記載,創造希臘黃金時代的克羅那斯神,由於天象的預警,告訴他將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因而他下定決心,每生一個兒子,就要把他吃掉。他的妻子為了保護新生的兒子,偷偷跑到克裏特島生下兒子後,由侍女帶回一包石頭獻給克羅那斯,想不到他也習慣性地把那一包石頭吃下去。
中國古代宮廷中,父子為了爭奪權力而相殘的案例也不少。漢武帝接獲密報,指稱太子造反,便派丞相前往捉拿,迫使太子自縊,史稱“巫蠱之禍”。
這種極端的例子,隻能當做例外,因為出現的機率畢竟十分微小。應該當做人類的警示,希望不再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