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研究員們隻有生病了,或者連續加班,身體吃不消了,才能找組長簽字,找後勤部領幾小包奶粉,或者幾包紅糖泡水喝。

後勤部還舍不得給整袋的,采購回來的奶粉和紅糖,用裁開的廢紙包成小包,每次隻給三到五包,吃完要是還不舒服,就要再去找組長簽字審批。

這待遇,聽得唐茵直翻白眼。

接管後勤部第一個月,就把這臭規矩給改了。

於是,月初,研究所的研究員和普通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分到了一個“營養補給包”。

根據職務和身體健康情況的不同,補給包也有幾個檔次。

最高一檔,是給像鄒教授這種受過嚴重工傷、還堅持在一線奮戰的研究員和教授們。

每人每月三十小包奶粉、三十小包紅糖,十小包冰糖,外加一大包奶疙瘩,三包鈣奶餅幹,一大包牛肉幹,一大包各類果脯。

總之就是要確保傷員們能每天喝到一杯牛奶,一杯紅糖水,再泡上兩片鈣奶餅幹,爭取盡快把身體養好。

中間一檔的,以上所有補給數量減半,但也能保證每天都能補充一點營養。

最低一檔的,分給研究所的青壯年和文職,他們暫時還不需要補充營養,尤其是研究所夥食改善後,基本上頓頓都能吃上蔬菜和肉。

有些家裏有小孩的,還可以把自己分到的補給省下來,托人捎回家給孩子吃。

除了這些之外,唐茵還根據空間裏的水果儲備量,每隔半個月,給他們發一批水果。

雖然都是外麵供銷社常見的蘋果、鴨梨、橘子、香蕉之類的,但,寒冬臘月的,能在山裏吃上這麼新鮮的水果,還要什麼自行車?

更絕的是,唐茵居然還在山洞裏麵,給大夥兒搭了一個暖棚!

山洞裏沒有陽光怎麼種菜啊?

“誰說我要種綠葉菜?等著吃吧!”

唐茵鑽進暖棚裏,搗鼓了半個月,研究所食堂的大鍋裏,就出現了黃豆芽、綠豆芽、花生芽,還有人工栽培的平菇、香菇、金針菇、茶樹菇……

這下誰還分得清,唐茵同誌是搞數學的,還是搞農業的?

一個家管的好不好,不用看別的,看飯桌就知道了。

以前研究所一日三餐,早上苞穀糝稀飯,外加每人一個黑麵窩頭。中午不是白菜燉蘿卜,就是白菜燉粉條,主食就是苞穀麵餅子。晚上接著吃苞穀糝稀飯,有時候往裏麵切幾個紅薯,就算是改善夥食了。

現在?嗬嗬~這還沒一個月呢,已經有人開始矯情上了,居然嫌每天晚上的羊肉湯太膩了。

小唐同誌也慣著他們,嫌羊肉湯太膩了?第二天就給換上了銀耳蓮子百合湯,純甜!

後來又加了什麼排骨蓮藕湯、老鴨筍幹湯、排骨海帶湯,偶爾唐茵還親自下廚,給他們這幫東北大老爺們,做南方的酒釀小湯圓、桂花藕粉圓子、桂圓枸杞銀耳羹……

好吃是好吃,就是不大吃得慣。

沒多久,東北老爺們就老實了,求到唐茵麵前,讓她把打入冷宮的羊肉湯再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