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痤瘡宜選哪些藥物?
治療痤瘡宜以口服藥為主,外用藥為輔。
對皮脂腺分泌過多所致的丘疹型、尋常型痤瘡可首選2.5%~10%過氧化苯酰凝膠(斑賽、碧波、酰舒)塗敷患部,一日1~2次。
對輕、中度尋常型痤瘡可選0.025%~0.03%維A酸霜劑或0.05%維A酸凝膠劑(維特明)外搽,一日1~2次。於睡前洗淨患部,外搽藥物,連續8~12周為1個療程,可顯著減輕炎症對皮膚的損害。
對合並細菌感染或炎症突出的痤瘡,輕中度者可選維A酸和克林黴素磷酸酯凝膠外用治療。
對痤瘡伴感染顯著者可應用紅黴素-過氧苯甲酰凝膠(必麥森)、克林黴素磷酸酯凝膠(克林美)或溶液塗敷,一日1~2次。
對中、重度痤瘡(1~3級)伴感染顯著者推薦可選0.1%阿達帕林凝膠(達芙文),一日1次,並口服米諾環素(美滿黴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或羅紅黴素(羅力得、嚴迪、羅邁欣、欣美羅),其中米諾環素一次50mg,一日2次,連續10日為1個療程,嚴重者可連續2~3個療程,但每療程間停藥2~3日。
對囊腫型痤瘡推薦口服維胺酯(維甲靈)膠囊,一次50mg,一日3次,其可促進上皮細胞分化,有較好的療效。或異維A酸(保膚靈),推薦劑量為一日0.1mg/kg,連續4~6個月後,改為外用塗敷維持以控製複發。
鋅在體內合成激素的過程中起一定作用,每日補充30~40mg有助於減輕炎症和促進痤瘡愈合,可選葡萄糖酸鋅一次10~20mg,一日2次。
維A酸和過氧苯甲酰必須早晚交替應用嗎?
必須交替應用!因為維A酸與過氧苯甲酰聯合應用時,在同一時間、同一部位應用有物理性的配伍禁忌,影響療效,應早晚交替使用,即夜間睡前應用維A酸凝膠或乳膏,晨起洗漱後應用過氧苯甲酰凝膠。
如單獨應用維A酸,初始時宜采用低濃度0.025%~0.03%製劑;皮膚耐受後改用0.05%~0.1%製劑。與有光敏感性藥物合用有增加光敏感的危險。
另外,維A酸初始應用時可出現紅斑、灼痛或脫屑等反應,繼續治療後效果在2~3周後出現,一般須6周後達到最大療效。但不宜塗敷於皮膚皺褶部如腋窩、腹股溝處;不宜接觸眼或黏膜部;用藥部位要避免強烈的日光照射,宜在晚間睡前應用,對有急性或亞急性皮炎、濕疹者及妊娠期婦女禁用。
治療痤瘡可用哪些中成藥?
傳統醫學將痤瘡分為肺經風熱、腸胃濕熱和脾失健運三型。對皮膚有丘疹型損害者可服防風通聖丸;對伴多形皮損者可服丹梔逍遙丸;對伴發便秘者可服梔子金花丸,一次1丸,一日2次;對濕熱血瘀者可服清熱暗瘡丸,或口服當歸苦參丸。
當歸苦參丸:能活血化瘀、清熱除濕。用於麵生粉刺疙瘩,或有膿皰者。口服,成人一次1丸,一日2次。
清熱暗瘡丸: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用於痤瘡。口服成人一次2~4丸,一日3次,連續14日為1個療程;片劑一次2~4片,一日3次。
金花消痤丸: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用於肺胃熱盛所致痤瘡、粉刺、口舌生瘡、胃火牙痛、咽喉腫痛、目赤、便秘、尿黃等。口服成人一次4g,一日3次。
用於痤瘡的其他中成藥還有化瘀祛斑膠囊、百癬夏塔熱片等。
手足皸裂為什麼在冬季常見?
手足皸裂就是手腳的皮膚幹裂,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是一些皮膚病的伴隨症狀。冬季的天氣幹燥,皮膚的汗液分泌又少,手腳很容易皸裂,天暖漸愈,而來年冬季再發。
追其病因一是皮膚經常受機械或化學性刺激,加之冬天寒冷,外界濕度低,蹠部皮膚無皮脂腺分泌而汗腺分泌又少,皮膚幹燥;同時皮膚的角質層增厚,角質層內水分少,當運動時就易發生皸裂。
此外,手足部有真菌(手足癬)感染者、濕疹者、老年人也易發生。因為老年人皮膚增厚,皮脂腺萎縮,脂肪分泌減少,皮膚幹燥較易脆裂;其次老年人行動遲緩,動作笨重且外牽引力大,易使皮膚出現裂紋。手足皸裂常易發生在室外工作者、以水浸泡手足作業的工人和老年人,好發部位是手足、指尖、手掌、肘後、足跟或足外緣處。
輕者皮膚幹燥和增厚,出現順皮紋方向的裂紋,深淺和長短不一;嚴重者裂紋加重,疼痛劇烈難以忍受,並在碰撞後出血,有時可繼發感染。
治療手足皸裂選用什麼藥?
對不太大的手足皸裂常常撕一塊橡皮膏或傷濕止痛膏貼敷(但患處已感染或有糜爛滲出液者忌用),或塗敷10%二甲基矽油(斯利康)乳膏。
稍重者可選用15%~20%的尿素乳膏(皸裂佳軟膏),尿素具有抗菌作用,使真菌的生長受阻;並可止癢和促進肉芽生長;此外,還可增加角質層的水合作用,顯著增加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皮膚的柔軟性主要取決於其含水量),從而使皮膚柔軟而防止皸裂。適用於治療手足癬、甲癬、掌趾角化症和手足皸裂,外用以10%~20%乳膏塗敷,一日2次。
對嚴重的裂紋加重者,可塗敷10%氧化鋅軟膏、硼酸氧化鋅軟膏;對合並真菌感染者可塗敷複方苯甲酸軟膏(魏氏軟膏),一日1~3次;對合並手足癬者宜同時應用抗真菌藥。
中成藥中可選用紫歸治裂膏或愈裂貼膏,前者可活血、生肌止痛;後者可軟化角質層,止痛並促進手足裂口的愈合。外用貼於患處,每隔2~3日1次,但對橡皮膏過敏者禁用愈裂貼膏。
何為多汗症?
所謂多汗症即出汗過多,是由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引起汗腺過多分泌的一種疾病,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通過控製出汗散熱來調節人體體溫。但多汗症者的出汗和麵部潮紅完全失去正常控製,屬於一種異常的生理性反應,多數與精神緊張、恐懼、焦慮、憤怒等因素有關;或為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的症狀之一。
多汗症的表現涉及全身、局部,後者可由於交感神經損傷或異常反應致乙酰膽堿分泌增多,引起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好發部位有手掌、足底、前額、腋下、外陰等處,其次為鼻尖、前額、陰部等,多在青少年時發病。
輕微的多汗症隻是皮膚濕潤,黏膩;嚴重的則汗珠呈點滴狀不停地滴流,尤以情緒激動時更為明顯。不少患者手足濕冷,手掌、足底皮膚青紫。
足底多汗時由於汗液蒸發不暢,致皮膚浸漬發白,趾間糜爛,可導致真菌感染,常伴足臭或水皰,內容物澄清或渾濁。
腋窩部及陰部多汗時,由於該部位皮膚薄嫩,經常潮濕摩擦,易發生擦爛紅斑,伴發毛囊炎、癤、真菌感染等。此外,汗液分解常產生臭味。
全身性多汗者皮膚表麵常是濕潤的,而且有陣發性地出汗。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環功能障礙,如手足皮膚濕冷、青紫或蒼白、易生凍瘡等。
中樞神經鎮靜劑對情緒性多汗有效,可選服羥嗪(安他樂)一次25mg,一日2~3次;多塞平(多慮平)一次25mg,一日2~3次;地西泮(安定)一次5mg,一日2次;或賽庚啶、非那根、氯丙嗪(冬眠靈)等。此外,阿托品、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等具有暫時性止汗作用。
局部可用0.5%醋酸溶液、5%明礬溶液、5%甲醛(福爾馬林)溶液或5%甲醛乙醇塗敷。
對有小水泡者可選5%明礬溶液。
對多汗部位可用5%甲醛乙醇,一日2次,但不宜用於水皰皮損。
對足部多汗者可應用足粉(烏洛托品5g、幹燥明礬5g、水楊酸2g、硼酸10g、滑石粉78g混合)撒敷,一日2次。
神經性脫發為何被稱作鬼剃頭?
神經性脫發或稱斑禿俗稱“鬼剃頭”,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局限性斑狀禿發,有時會突然在一天或一夜間發生,猶如鬼在剃頭一樣。
禿發的形狀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多數人沒有自覺症狀,常由別人發現。多見於皮脂分泌旺盛的兒童及青年,男女均可發病。
脫發是在皮脂過多的基礎上發生的,一般有5種表現:
突然出現(常在一夜之間)圓形或橢圓形的禿發斑,局部皮膚平滑光亮,無炎症,幾無症狀,往往被別人發現。禿發區邊緣的頭發鬆動,很易拔出。
好發於頭皮、眉弓皮脂腺較多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