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教育源於生活(3)(1 / 3)

她們住在弗吉尼亞海岸,經常到海邊去玩。要使孩子形成地理概念,海邊是極其有利的。她們在那裏拾貝殼,采集海藻,捕捉螃蟹,撿拾水母和海星等,對她講述這些海產品的故事,並在沙灘上做各種遊戲。後來她們還把地球儀帶到海邊,告訴她大西洋就在這裏,越過大西洋就到達歐洲和非洲了,然後逐步教她世界地理。還經常帶她到各處旅行,擴展她的地理知識。

教子感悟:

大自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師了,她能教給孩子無盡的知識。可遺憾的是,大多數家長和孩子卻不去與它接觸。關於大自然,我們可以向孩子講述無窮盡的美妙故事。

大自然能夠陶冶孩子們的心靈,使之趨於高尚。自古以來,那些和大自然親近的人大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小孩子走進大自然中去,不僅可以使他們身體健壯,而且會使他們精神飽滿。

兒童教育家認為:人的智力是在不斷接受外界刺激中迅速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嬰幼兒階段,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有利於促進大腦的發育,豐富孩子的感情認識,發展孩子的想象力。讓幼兒多接觸人,多接觸多彩的大千世界。到大自然懷抱中,就會自然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受到多方麵的訓練、培育。一個孩子和人接觸少,生活環境單調,生活貧乏缺少變化,對孩子智力的培養是相當不利的。

7.遺囑即寶貴遺產──陸遊教子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遊很重視子女教育,寫了大約100多首教育兒子的詩歌,以這種形式傳遞家風。有代表性的是《示兒》、《冬夜讀書示子聿又一首》等。另外,他還給兒子寫過《家訓》。

第一,教子做人。

陸遊教子做人,給兒子們提出了一係列做人的道德規範。這些道德規範和他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有密切關係。

(1)教子要做好人。

在《示兒禮》一詩中,陸遊對兒子要做什麼樣的人提出了希望。

燕居侍立出扶行,見汝成童我眼明。

但使鄉閭稱善士,布衣未必愧公聊。

這是說,詩人看到兒子們在家內家外都能精心照料他,很懂事,快要長大成人了。從兒子們身上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從心底裏感到高興,覺得眼睛好像也明亮多了。他告誡兒子說,但願你們長大以後能讓鄉親們稱讚你們是有道德的好人,即或是當一個普通老百姓,與那些高官顯爵相比,也是無愧的。在這首詩裏,詩人要兒子首先學會做人,做一個好人。

(2)教子要改過遷善。

詩人在另外一首《示兒》詩中,教導兒子要做好人,必須做到有錯必改,見賢思齊。詩中說:

聞義貴能徙,見賢思與齊。

這是諄諄告誡兒子,人誰無過?可貴的是理解了公正合宜的道理,能夠用來對照自己的言行,適應正義;人不可能生來即賢,要緊的是看到賢德的人和事,能夠自覺地去學習看齊。

(3)教子不要貪得無厭。

詩人教導兒子正確對待物質利益。在《家訓》中,他說:“世之貪夫,谿壑無饜固不足責。”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不值得費口舌去責備。這實際上是說,這種人最應該受到責備,提醒兒子們千萬不能做這種人。

(4)教子對人要有禮貌。

詩人教導兒子說,在我的同輩人中,雖然有的人地位高貴,有的地位低賤,有的交往甚篤,有的來往不多,但你們見到後,“當極恭遜”,要恭恭敬敬。即或你們做了高官,也要這樣做。陸遊小時候,曾經看到過有的當官的子弟和父輩的老朋友,高談闊論,大聲說笑,很沒禮貌,陸遊心裏十分厭煩,因此,不願兒子像那種不懂得禮貌的人那樣。

(5)教子要嚴於律己。

陸遊說:“後生才銳者,最易壞。”年輕聰明伶俐、有才華,這種人最容易養成惡行,要特別警惕才是。他告誡兒子說,對那些後代,“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如此十年,誌趣自成。”要經常嚴加管束,讓其熟讀經典著作,教導他們具有寬厚恭謹的品德,千萬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的人交朋友。這樣嚴加訓誡十年,自然會養成良好習慣和品德。

他特別強調說,這些話,是“後人之藥石也”,即勸人改過從善的話,你們都要牢記、執行,免得將來後悔。

第二,教子做學問。(1)教子要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