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昆
林俐女士約我為她的專著《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研究——基於溫州的實踐》寫一序言。
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當前改革開放先發地區的一個新現象,國內的研究可以說才剛剛起步。林女士是溫州大學的副教授,憑借女性那種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銳感覺,在數年之前便已經著手這方麵的研究和探討,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溫州經濟,研究溫州經濟的國際化趨勢。現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成正果,專著麵世。首先應當向她表示祝賀。
該書的內容,林女士在導論裏已經言簡意賅地作了清晰的表述,這裏就不再多說,隻是對它的特點作一簡單概括。
首先,林女士之書抓住了溫州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熱點,即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早在兩百多年以前,蘇格蘭的哲賢休謨就已經提出,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經濟先發地區在達到一定發展階段之後,企業會產生國際化的趨向。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充分證明了休謨這一論斷。溫州的經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小商品、大市場,家庭經營、專業市場,到今天的跨國經營,可以說在短短近三十年的時間裏,走過了今天的發達國家上百年的曆程。
民營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帶來了一大批值得理論工作者研究的新問題。如國際化的定義、國際化的原因、國際化的階段、國際化的模式、國際化的策略等等。林女士之書對這些問題都作出了源於現實的回答。生活之樹常青,理論要擺脫灰色,就必須發現並解釋新的現象、解決新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不斷湧現新鮮事物。圍繞溫州現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有專家學者關注溫州,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溫州本土經濟學家馬津龍,學院派經濟學家張仁壽、史晉川、趙偉、黃祖輝等人,中青年新銳朱康對、任曉等,對溫州現象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研究探討。可以說理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溫州現象為研究對象的溫州學。今天林女士之書對溫州學的理論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第二,林女士之書在方法上,特別突出了案例研究,著眼於微觀分析。林女士在研究問題時,不局限於一般麵上的統計數據,而是在數年調研獲取大量第一手訪談和問卷資料的基礎上,對於國際化的原因,國際化的模式、國際化的策略等問題,分別以哈杉鞋業、溫州打火機產業、康奈集團等為例,作出了理論聯係實際的解答。
當前的經濟學理論研究中,立足於大樣本的計量方法正大行其道,表明中國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是計量方法對樣本(包括數量和隨機性)的要求比較高,並非任何問題都適宜采用。同時,計量方法更擅長於對一些猜測性結論進行證偽檢驗,在形成猜測性結論時並無優勢。於是,案例方法在研究對象隻具有小樣本時就具有優越性,同時通過對個別案例的研究,也有助於形成一些有待進一步檢驗的猜測性假設。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一個新現象,樣本數量有限,案例研究正好發揮其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