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修煉說話的魅力,做超級交際明星(1 / 3)

第1章 你不可不知的魅力口才法則

法則1 說話一定要準確

說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別人聽懂,這是對說話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個人說的話語言不準確或者意思表達不清楚,就不能反映出他的真實麵貌和實際思想,聽者也就不能理解和接受,結果不僅會給說話者帶來不少麻煩,而且還可能引起無法挽回的誤會。

“二戰”期間,由於德軍經常空襲倫敦,所以英國空軍總是保持著高度警惕。在一個濃霧漫天的日子,倫敦上空突然出現了一架來曆不明的飛機,英國戰鬥機立即升空迎擊,到飛近對方時,才發現這是一架中立國的民航機。

飛行員向地麵指揮部報告了這一情況,並請求指示。地麵指揮部回答:“別管它。”於是,英國戰鬥機發射一串火炮,把這架民航機打落了。後來,英國為此支付了一筆巨額賠償才了事。

飛行員的責任是在聽到這樣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後,應該再次請示,然後再采取行動,這樣就不致於鑄成大錯了。

一個公司的人事流動是正常的,對一個高明的部門主管來說,當有人走了以後,他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語言影響力來穩住留下來的人。但是,有很多部門主管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比如,一個公司的部門經理手下有6名職員,有一天,2名職員提出辭職,這位經理感到很不安,他對留下來的4名職員說:“那些精明能幹的人都走了,我們的將來可是前途未卜了!”顯然,這句話得罪了留下來的4名職員,使部門的氣氛更加緊張。

也許這位部門經理對留下來的4名職員並無貶低之意,可是由於他的語言表達不準確了,使這4名職員心理上產生了陰影,在日後的工作中,肯定會產生對抗情緒。

一個說話準確的人,總可以準確、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也能夠把道理說得清楚、動聽,使別人樂意接受。當然,說話能夠做到雅俗共賞是最理想的,那將使你擁有更多的聽眾。但無論如何,為了準確傳達你的信息,應盡量不說有歧義的話。

說話要通俗易懂。如果聽者不是專家學者,那麼說話者應用淺顯、平易、樸實的語言,少用專業術語,更不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否則無異於在難為聽眾。如果聽者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那麼說話者的語言可以稍微文雅些,讓自己的談吐符合他們的水平。由此可見,準確地把你的意思表達出來,是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基礎。

法則2 說話要尊重對方

尊重原則就是說話人所表達的言辭要能尊敬、重視對方,而不能侮辱、歧視、損害對方。尊重原則的把握不僅是言辭表達的要求,而且體現著說話人的品格修養。

漢代徐幹的專著《貴言》提出:“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此理。你不尊重別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你,結果,彼此都不溝通、合作,顯然達不到交際的目的。

90高齡的文藝界老前輩夏衍可以說是尊人的典範,他臨終前感到十分難受,身邊的秘書說:“我去叫大夫。”正待秘書開門欲出時,夏衍艱難地說:“不是叫,是請。”隨後便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想不到這一句簡短的尊重言辭,竟成了他的臨終遺言。他在臨終前還注意尊重別人,糾正秘書的失誤,因為這是他一貫的作風。

尊重原則,在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孩子對父母這些層麵,是容易做得到的。但倒過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他們彼此間分明存在著一種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稍不注意,就會表現出不尊重的色彩。這一點,我們應該認真對待。

法則3 說話必須有修養

眾所周知,美國出色的政治家富蘭克林的口才很好,事實上,這和他十分重視語言修養有很大關係。早年的富蘭克林曾做了一張表,上麵列舉出各種他所要養成的美德。經過幾年的實踐力行,富蘭克林獲得了相當成就。可是,他又找出了一件和談話藝術有極大關係且應該養成的美德。我們來聽聽他的自述吧。

我在自我完善的計劃裏,最初想養成的有十二種美德。但是我一個教徒的朋友,有一天對我說大家都認為我太自傲,原因是我的驕傲常在談話中吐露。當辯論一個問題時,我不但固執地滿足我自以為正確的主張,而且有些輕蔑別人的樣子。我聽了他這話,立刻就想矯正這種缺點,因而在計劃表上的最後一行加了“虛心”這一條。

這樣不多久,我發覺改變後的態度使我獲益不少。因為事實告訴我,我無論在哪裏,若陳述意見時用謙虛的方式,會令對方容易接受;說錯了的話,自己也不致受窘了。

在我矯正的過程中,起初的確用了很大的毅力,但後來習慣漸成自然。數十年來恐怕很少有人見過我顯露驕傲之態吧!

在我改善這個習慣的過程中,我更能處處注意到談話的藝術。我時常提醒自己,別去做一個雄辯者,因而我和人談話時字眼的選擇常常變成遲疑,技巧也時常有意愚拙,不過結果是我仍然什麼意思都可以表達出來……

言語能力並非人天生的本能,而是後天練習的結果。口才的完善是很長一段時間思想、語言行為、儀態、情緒等各個方麵綜合磨煉的過程,也是內在修養的過程。

1.尊重他人的意見

言語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尊重他人的意見,也就如尊重他這個人。但有些人為使自己的意見突出,引起他人對他談話價值的充分認同,常自覺不自覺地對他人意見加以貶低、否定,結果引發對方的不滿和對抗,不僅自己意見未得到重視,遭到冷落和否定,自己的形象也受到了貶損。有些人在發表己見時,恰恰采取相反的態度,他們會巧妙地從不同角度對已發表的意見加以肯定和褒揚,甚至采取順勢接話、補充發言的方式陳明己見,這樣別人就會保持一個積極良好的心態傾聽他們的高論,他們的意見圓滿發表了,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

2.不與他人搶話爭話

自己有真知灼見希望盡快發表出來,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樣也要給別人發言的機會,不能在他人侃侃而談時,硬是打斷對方的話頭,讓自己一吐為快;或者他人正欲發言時,你捷足先登,把別人已到嘴邊的話硬是擠回去。發表意見首先應具備的修養就是耐心,待別人充分發表了意見之後,或輪到你的次序時,你再發言也不遲,這不僅不會減輕你發言的分量,還會調動大家的情緒。

3.不說侮辱性話語

說到口才修養,不得不提口德,“德”可以說是口才的靈魂。生活中,有些詞語我們應盡可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關生理特點的胖豬、矮冬瓜、瘸子、聾子,身份卑賤的乞丐、私生子、白癡……

一個注重言語修為的人,自然易於為他人所接受,他的話也就可能被別人認可。“文如其人”是從寫作角度說的,我們也完全有理由說“言如其人”。

法則4 說話要講究規矩

說話必須符合一定的語言規矩。它是指說話人在溝通交際過程中,必須遵守語言規範的要求,不能因為語言表達的混亂、不完整而詞不達意,讓人不知所雲。

語言的規矩主要包括兩方麵。

1.語音清晰準確

說話人要表達意見,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出來,讓人一聽就明,一聽就懂。這樣,表達才有作用,交際的目的才能實現。

做好下列三個方麵,有助於達到語音清晰準確的要求。

第一,與非本方言區的人交談,最好不要用方言。

我國地域遼闊,方言千差萬別。如果都屬北方方言區域,交流基本沒有問題。而其他區域就有些麻煩,像長沙、南昌、上海、廣州、福州、寧波等地的人,與外區域的人交談就大成問題。不僅語音完全不同,甚至連用詞也有很大差別,這叫外地人如何明白呢?

第二,遇到容易產生歧義的讀音,應予以適當解釋。

比如貴州思南人分不清“前”(qian)與“情”(qing)、“建”(jian)與“進”(jin)、“軍”(jun)與“娟”(juan)等。一次,一位年紀不輕的思南籍女士介紹身邊一位男士說:“這是我的情夫。”其同事吃驚不小:世風竟開化到如此地步!許久才弄明白,是她早已離婚了的前夫。像這類不清晰的發音,如不適當補充、解釋,是非常影響交際效果的。

第三,對一些關鍵字詞的發音,盡量說得慢一些,說快了、急了,容易語音含混,讓人聽不清楚或產生誤聽。

2.語句通順明了

語言通順明了主要指用詞前後協調準確、意思完整,不多餘、不錯亂等。

要做到語句通順明了,以下兩點應該注意:

第一,不生造詞語。生造,是指按照自己的意願杜撰、編造出別人不懂的語詞。雖然語詞在人民群眾的交際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但它的產生應有一定社會基礎,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用,為交際區域的群眾所接受才行,絕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便生造。像前幾年出現的“打的”“打工”“撮一頓”“大款”“倒爺”等已被人們熟悉,用於言辭交談當然可以。但如有人說:“我來遲了,實有抱慚。”這就會讓人費解。其“抱慚”就是生造。何不用通俗的“抱歉”或“抱愧”呢?

第二,符合習慣要求。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規矩、風尚,有些雖然從邏輯或語法的角度看並不規範,但既然已經形成,就應當按約定俗成的原則來處理。比如“打”,其詞義一為用手或器具撞擊物體——打人、打鼓;一為發生與人交涉的行為——打官司、打交道;一為製造——打毛衣、打鐮刀,等等。但“打的”“打工”“打瞌睡”“打醬油”“打折扣”“打圓場”之“打”,就無上述意義。使用這些詞彙時,隻能是約定俗成,大家都按習慣辦。

由於國別、民族、地域、信仰等差別,習慣要求也不是一致的。表達者需要入鄉隨俗,使自己的言辭符合接受者的習慣,否則就要出差錯、鬧笑話。

一個美國人應邀參加一個中國人的婚禮,他覺得新娘很漂亮,便按美國人的習慣,老老實實地向新郎讚美說:“你妻子真漂亮!”新郎基於中國人謙虛的習慣,連忙說:“哪裏,哪裏。”美國人傻了眼,他想:“怎麼?還非得具體指明是哪裏漂亮嗎?”於是,他仔細說:“眼睛。”見新郎不解地盯著自己,他趕緊補充說:“還有鼻子、嘴唇、眉毛、頭發……”

雙方都按自己的習慣表達,而忽視了對方的習慣要求,當然要鬧笑話了。

法則5 說話也要講分寸

“分寸”二字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與人說話、交往,還是辦事,時時處處都蘊藏著分寸的玄機。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會把握分寸,就說不好話,辦不好事,更不用說愉快地與人交往了。

綜觀古今,凡是有作為的人,都把說話講分寸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蜚聲海內外的周恩來,他談話機敏睿智,言辭柔中有剛,就連談判對手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許之態。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稱讚周恩來在談判時“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壓力麵前表現得泰然自若,恰得分寸”。

1991年11月,中國電影“金雞獎”與“百花獎”同時在北京揭曉,著名演員李雪健因為主演《焦裕祿》的主角焦裕祿而同獲這兩項大獎的“最佳男主角”獎。李雪健在頒獎會上致辭的時候說:“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話音剛落,全場掌聲雷動。

李雪健恰如其分地運用對比,既歌頌了焦裕祿的高尚品質,又表達了自己受之有愧的心情,話頭話尾很有分寸感,給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什麼是“分寸”?從一定意義上說,分寸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哲學。但中庸之道的抽象,不足以恰當地表述其中的內涵,而分寸之道,卻是一種被形象化了的尺度,更易於讓人明確地把握。

通常所說的“掌握火候”“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等講的都是這種“火候”和“分寸”的問題。一方麵,話說不到位不行,說不到位,別人可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實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會被人重視和接受,非但事情辦不成,也常常不被人瞧得起,這樣怎麼能換取別人的欣賞與親善呢?另一方麵,話說得太過頭也不行,要求太高,言辭太尖刻,讓人聽了不愉快,覺得你不識大體,不懂規矩,被人敬而遠之,也同樣無法與人正常交往。

懂得講話技巧的人,能把一句原本並不十分中聽的話,說得讓人覺得舒服。有一位著名企業的總裁,當他要屬下到他辦公室時,從來不說:“你到我的辦公室來一趟!”而是講:“我在辦公室等你!”

中國人辦事兒講人緣,中國人成功靠人緣。沒有好的人緣,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機會,幹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人緣靠什麼來維護?靠的就是嘴上有分寸。一句話說對了,可能扶搖直上,平步青雲。而一句話說過了,則可能“一著走錯,滿盤皆輸”,毀掉一生前途。因此,要想立足於社會並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第2章 魅力出於“理”,更出自“禮”

稱呼對方時要考慮對方的狀況

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見一位趕路的老漢,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這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漢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話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年輕人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去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這是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訴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講究禮貌的重要性。“人而無禮,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與得體的禮貌將產生截然相反的交際效果。

和人打交道,總是以稱呼開頭,它好像是一個見麵禮,又好像是進入交往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礎。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致使交往受阻甚至中斷。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

1.考慮對方的年齡

見到長者,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比如,看到一位20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這就會使人家不高興,不如稱她“大姐”更合適。

2.考慮對方的身份

有位大學生一次到老師家裏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學生當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說了聲“師母”。她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這學生大10歲左右。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稱呼?要看對方的身份。按身份,老師的愛人當然是“師母”,這是舊稱,人家不願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別人老師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3.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習俗各異。在說話時,還要注意各地的語言習慣。違背了當地的語言習慣,就可能碰釘子。

幾個年輕人結伴去承德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外八廟,為了抄近路,兩個小夥子向一個賣蛋的農家姑娘問路。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一聲,這下可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回家叫你娘小師傅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

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才知道,當地的農民管和尚、尼姑才稱“師傅”,一個大姑娘怎願意聽你稱她“小師傅”呢?兩個小夥子遭到痛罵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