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電影票(1 / 2)

1999年7月13日,上海,雨!

今天從天擦亮就飄起了細雨。

早上六點,天應該大亮時,卻在漫天的陰雲一卷之下,整個天地間都沉浸在陰晦無邊之中。早起的人們就發現,四周細雨飄飛,被伴隨的一陣陣狂風,吹成了無數歪歪的細線。

今天又是星期二,劉來又準備去看電影了。上海影城每星期二早場都是半價,所以劉來選擇這天去看電影。盡管今天天氣不是很好,可以用風雨交加來形容,但依然阻止不了劉來觀影的熱情和腳步。

劉來是個電影迷,好片子他都喜歡看。並且一定要到電影院看,他喜歡那的視覺和音箱效果,以及無比在家比擬的氣氛。

現在的電影票太貴,動不動就要五六十塊,甚至上百元,所以劉來選擇在星期二的早場去看半價電影。

劉來是個節儉的人。並且他的收入也不高,他從上海大學畢業後,就被推薦分配到了上海圖書館工作,做了一名最基層的圖書管理員。

這時代,大學生畢業已經沒有什麼正式的畢業分配製度了。但又屬於教育、勞動人事製度改革不斷深化的過渡期,所以學校還是會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為指導下,為了提高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每年畢業前,會和一些企事業單位、用人單位、人才市場聯係,將一些招聘會辦到學校來,著重對本學畢業生進行推薦。

劉來在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和托關係的情形下,能夠通過層層篩選、麵試,最終能得到這份每月也就隻有一兩千塊的工作,很是不易。

當然在劉來好多家中有點背景的同學眼中,這根本不能算是份工作。那是時候的畢業生,要麼去政府的機關單位,更多的流行進外企,中外合資等企業。那裏的收入,比劉來這種上不上,下不下的工資待遇,不是高一點兩點。

可是劉來還是幹的很踏實,很是珍惜。劉來為人老實,家境更是不怎麼樣。不但家裏大部分親戚都是普通老百姓,父母更是在拚搏一生,才進入中年階段時,就先後早亡,留下了劉來一人。

劉來的父母年輕時,都是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從大上海去了雲南西雙版納邊陲插隊的知青。

當時劉來的父母都屬於太年輕,也不知道上山下鄉,插隊落戶,以及雲南這個地方具體是怎麼回事。反正當時全國上上下下都在流行這個,劉來的父母也就這麼在居委會、學校、知青辦走馬燈似的動員和忽悠下,又因為家裏人口著實不少,為緩解家裏的經濟狀況,就報名去了雲南。

最初劉來的父親,那時還有點男人的熱血想法,就是想參軍。有這種想法的男人,或者確切點說是男孩,當時很多,也很普遍。但因為劉父家庭出身不好,家庭成分是地主。那時候這家庭成分,可是很重要的,左右了他們那一代好多人的一生。

劉來的父親在想參軍沒指望的困境下,留在城市裏也沒人管安排工作。家裏人口又多,在那個年代不光是經濟壓力大,連吃飯都成問題。不插隊也沒別的地方可去的劉父,所以也隻能去了雲南。

一撥撥的知青,男男女女,一到雲南的西雙版納,就傻眼了,周圍全是綿延起伏的山脈,和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和橡膠林,除了由茅草屋和竹樓圍成的農場,走上百十裏地,翻好幾個山頭,也看不見半個人影。

劉來的父母那時還都小,但那一輩人,能吃苦。就這樣,他們就在那邊陲之地紮下了根。根本不懂真正的戀愛和婚姻是什麼的兩小無猜,卻因為打小鄰居間的感情,極其到了這麼一個要啥沒啥,兩眼一抹黑的困難之地,就在那吃苦耐勞的八年中。兩人因為打小的感情基礎,在那裏相知相守的產生了愛情。隨後就是結婚,並生下了劉來。

在劉來兩歲那年,這些上山下鄉的知青,終於被鄧爺爺給解放了。70十年代末,八年前大批上山下鄉,落戶農村、邊陲城、鎮、農場的知青終於被落實政策,可以返鄉了。

在這場牽扯甚多的知青返鄉中,無數娶了,或是嫁了雲南當地人,或是夫妻來自兩地的知青夫妻,麵臨的兩難的抉擇……

這場聲勢浩大的返鄉政策,足足影響了兩代人的命運。國家這個政策是好的,像劉來一家,就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回到原籍,落實戶口,還安排了工作。但對於有些人,有些家庭,卻成了妻離子散的一個起點……

劉來的父母雖然已經在雲南結婚生子,生活了八年之久。但家人都在上海,思鄉之情也早已是難以抑製。好在兩人都是來自同一個城市的人,落實政策時,沒什麼困難和過多選擇的舉家回到了故鄉——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