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直是我長期以來探索和思考的一個課題。
1991年我還在攻讀研究生時,就確定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共產國際》作為畢業論文選題,在導師黃德淵教授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下,經過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四萬餘字的碩士學位論文,得到答辯委員會的肯定與好評。之後,在碩士論文的基礎上,我在國內學術刊物上陸續發表了一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麵的論文,其中在《探索》2001年第2期上發表的《列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編的《中國哲學年鑒》摘登了論文的主要觀點,不少學者都將該文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現狀和新進展問題的重要參考文獻,這激發了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深入研究的興趣。
2006年我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和基本規律新探》為題主持申報了浙江省社科規劃“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被立為重點項目(編號:06MLZB04ZD),本書是在該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此後,圍繞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相繼發表,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高校理論戰線》2007年第7期上發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動力》、在《探索》2008年第1期上發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十大辯證要求》、在《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5期上發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科學社會主義民族化的典範》、在《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上發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對毛澤東思想的邏輯繼承和發展》、在《揚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發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十大辯證特性》和在《理論探討》2009年第3期上發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創新的思維邏輯》等論文均為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新華文摘論點摘編。在研究過程中,黨的十七大的理論創新,極大地推動了我對該課題的研究興趣,進一步激發了我的理論研究熱情。十七大後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表了十幾篇論文,這些前期研究成果的鋪墊為本書的最終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浙江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浙江省社科聯名譽主席雷雲研究員曾多次給予精心指導,浙江省社科聯顧問藍蔚青研究員、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譚勁鬆教授、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韓振亮教授給予了指導與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教學名師、安徽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汪青鬆教授欣然為本書作序,為本書增色不少。浙江大學出版社朱玲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並致謝。
本書的寫作參照了學術界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也向學界同仁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的資助。
由於受到自己知識和研究能力的限製,粗陋、缺失乃至錯誤之處肯定難免,懇請學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張國宏
2009年12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