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秦嶺地區有一個地方名叫“瓜州”。《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述了範宣子與薑戎氏的談話,其中有一句話:“薑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離於瓜州。”意思是說,昔日秦人追趕你們的祖先吾離,一直追趕到了瓜州。
據考證,薑戎氏被趕到瓜州後,人們把聚集在瓜州的薑姓人統稱為“瓜子族”。瓜子族人老實勤勞,秉性忠厚。他們被人雇用後不會偷懶,隻知道埋頭幹活。這樣就有好事之人把他們的老實和勤勞稱作“傻”,又因為他們是“瓜子族”人,所以就稱他們為“傻瓜”。當時這個稱呼褒貶未定。
後來清代黎士宏的《仁恕堂筆記》中記載“甘州人謂不慧子曰‘瓜子’”。至今,甘肅、四川一帶的人們,還稱不聰明的人為“瓜子”“瓜娃子”。到今天,“傻瓜”的貶義很明確了。
“男左女右”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在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有體現。其實,“男左女右”的習俗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這種思想來源於我國的古代哲學。
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萬物的是“陰”“陽”兩大對立麵。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分別。古人將其歸類,將大、長、上、左視為陽,而將小、短、下、右視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男子體強性剛,屬陽於左;女子體態嬌小,性溫柔,屬陰於右。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形成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傳統習慣。例如在排座、照相、服裝等上都習慣以“男左女右”為序。在傳統禮教中,左為上,象征尊嚴和力量;右為下,象征溫柔和體貼。
另外,在中醫應用上,也講究“男左女右”。在醫學上“男左女右”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中醫診脈時,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當然,至於“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空城計”究竟是誰擺的?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講的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這一回內容講得很精彩,被後人多次改編成京劇、晉劇、徽劇等,並冠以《空城計》的名字廣為流傳,人們也熟知了諸葛亮所擺的“空城計”。然而,曆史上的諸葛亮是否真的擺過空城計呢?
《三國誌注》中曾詳細分析過此事,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真實的。
當年諸葛亮屯兵陽平時,司馬懿還在宛城為荊州都督,此時魏方主帥是張合,因此司馬懿根本不可能與諸葛亮交鋒。後來諸葛亮由陽平攻打蜀地,正值雨天,沒有成功。而在此前後,更沒有魏、蜀在陽平交兵的可能了。因此,諸葛亮在陽平擺“空城計”隻是《三國演義》作者為突出人物形象所進行的創作而已。
然而,曆史上確實是有人擺過“空城計”的,不過與諸葛亮無關。
春秋時期,楚國大軍進攻鄭國,一連攻下幾個城池,並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國都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這時鄭國上卿叔詹,獻上“空城計”。要求“士兵們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楚軍被“空城計”騙過,大軍連夜撤退,鄭國渡過了難關。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飛將軍李廣也曾擺過“空城計”。西漢時期,匈奴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外敵南進。一次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李廣以百名騎兵,應對數千名匈奴騎兵。
李廣沉著穩住恐慌的隊伍,讓他們不露聲色地繼續前進。到離敵陣僅二裏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士兵們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匈奴部將感到很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見到敵軍,李廣立即上馬,衝殺過去,一箭便射死了那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附近有伏兵,於是慌慌張張地引兵逃跑了。最終,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其實,空城計就是一種心理戰,贏的是“大膽”,輸的是“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