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正本清源(3)(1 / 3)

按照當時的慣例,揭榜之日,誰家的學生榜上有名,自家門前的旗杆便可以照豎不誤;如果不幸考場失利,考生的家人就會把自家的旗杆撤去或者放倒,叫做“倒楣”。後來,“倒楣”一詞便被大家廣泛應用於口語和書麵語中,直到現在。不過由於語言不斷發展演變,人們在運用這個詞語的過程中,常把這兩個字寫成“倒黴”,慢慢地也就成為習慣用法了。

“碑”和“豐碑”是一回事嗎?

“碑”和“豐碑”不是一回事,二者有很大區別。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豎石或樁,在古代,碑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立於宮廟前,起到“觀日影、辨時刻”的作用;二是豎於宮廟大門內拴牲口;三是用以引棺木入墓穴,也就是下棺的工具。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碑”。秦代以前的碑都用木製,漢代以後才改用石頭。

而古代的豐碑,屬於一種特殊的葬禮規格。《周禮》有雲:“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所謂“公室視豐碑”,就是公室成員死後,要用大木立於墓壙的四周,上設轆轤,用以下棺於壙。該規格本來隻有天子才可使用,後來發展到公室成員也可使用,再後來諸侯也可使用。但不管哪個朝代,對於豐碑的使用範圍一直都有著比較嚴格的限製,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使用豐碑。

“五毒”原來是良藥?

“五毒俱全”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詞,一般都作貶義詞用,也常用它的比喻義。比如,如果我們說一個人稱得上“五毒俱全”,那麼此人就堪稱“無可救藥”了。

但是,“五毒”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從比喻義上來說,有人認為是“吃、喝、嫖、賭、抽”,也有人認為是“坑、蒙、拐、騙、偷”。從字麵上來看,有人認為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義上的“五毒”卻和這些沒有任何關係。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主治外傷的五種藥性猛烈之藥。《周禮·天官》說:“療傷,以五毒攻之。”這裏的“五毒”指的是石膽、丹砂、雄黃、礐石、慈石。在這五種藥材中,石膽主金創(金屬利器對身體所造成的創傷),丹砂主治身體五髒內疾病,雄黃主鼠瘺(生於頸、腋部之竇道破潰久治不愈者),慈石主周痹風濕。而這些所謂的“五毒”並不是說每種藥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和慈石並沒有太大毒性,但是這五種藥材通過加工合成之後,其藥性就很猛烈了。具體的合成方法是:將這五種藥材放置在坩堝之中,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藥。此藥塗抹患處,有非常好的療效,甚至能救人性命。所以,“五毒”的名稱雖然聽起來有些猙獰,卻能以毒攻毒,可以稱得上“良藥”了。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最早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有所不同,

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在服飾的顏色上,不同的品級,也有不同的顏色。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的“衣冠禽獸”指的是官員的服飾,有令人羨慕的味道,一般用作讚語。

“衣冠禽獸”開始被用作貶義,是在明朝中晚期。當時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大部分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導致官場一片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官員為匪盜瘟神。於是,老百姓稱那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到了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完全被用做貶義,泛指那些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道德極其敗壞之人。

刀筆吏是什麼人?

“刀筆吏”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寫字時要用簡牘,出現錯誤時,便以刀削之,所以古時的讀書人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並用,曆代那些做文字工作的文職官員便被稱作“刀筆吏”。人們也常用“刀筆吏”來形容文字的言辭犀利,言語如刀。

《清稗類鈔·獄訟類》中有數篇關於刀筆吏的記載,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其刀筆之鋒芒。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蘇州有位非常善寫狀子的訟師叫陳社甫。他的同鄉李某曾借錢給一個寡婦,但是寡婦久久不還錢,李某就言語上羞辱了她一番。寡婦羞愧難當,竟然想不開,於一個雨夜來到李家門口上吊自殺。陳社甫聽了李某的敘述後,索取二百兩銀子,並讓李某給寡婦換上一雙幹淨的鞋子,然後寫了一張狀紙,其中有這麼一句:“八尺門高,一女焉能獨縊;三更雨甚,雙足何以無泥?”意思是說,一個柔弱女子,如何能在那麼高的地方,一個人自盡呢?更何況,那天夜裏下著大雨,為什麼這個女子的鞋上沒有泥巴?當地官員看後,覺得很有道理,僅僅判李某買副棺材了事。